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二上期末(统考)-全国卷考区-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3-05-28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行九,是作者好友,曾任侍御之职,当时因抗礼当权宦官被贬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璧”一作“壁”。璧竹鞭: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作的马鞭。②美人:这里指元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颔两联强调“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言语中流露着对友人的酬赞和对竹鞭的珍重。
B.颈联借物喻人,借竹的品性来赞美好友元稹不惧权宦、不畏逆境、傲然不屈的心志气节。
C.同处贬谪的境地,友人从千里外给诗人寄来壁州竹鞭,饱含牵挂、慰藉、鞭策、互勉之意。
D.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适宜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贵。
2.本诗尾联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江道中

[宋]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贮诗之袋。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②底事:何事。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身在异乡,又是在春天这个季节,愁绪难以排遣。“万斛”言愁苦之多,化实为虚,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生动。
B.颔联对仗工整,借自然景物来表达感受,说没有池塘春草能进入自己的美梦,只有山上的野花可以助兴。
C.颈联中“飞蓬”隐喻游子,飘飞在空中的蓬草与远行的客人类似,传达出诗人漂泊半年,却一事无成的苦闷。
D.尾联既写景又叙事,景的特点落在“空山”“杜宇声”上,所叙事情落在“宿”“入异乡”上,表达自然简洁。
4.“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抒情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①鲍照:南朝宋诗人,出生于低级士族家庭。当时实行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社会上遭到不公平待遇。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泻于地而东西南北各自流,其命运的走向并不能由水自己来主宰。
B.与水一样,人亦各自有命,诗人认为对此只能“行叹”而“坐愁”。
C.诗人心有激愤,欲借酒自宽、以歌抒怀而皆不可得,可见忧思之重。
D.诗歌前六句五七杂言,欲说还休;末两句连用七言,情如洪水奔涌。
6.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请具体说明诗中不曾说破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樊川旧居(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

韦庄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注释】①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②稽阮:西晋嵇康、阮籍的并称,稽,当作“嵇”。两人均属竹林七贤。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却”字值得体味,表达了一种违背了原计划的意思,说明到樊川游访并不是作者的原始意愿。
B.颔联用魏晋文人应玚、刘桢、嵇康、阮籍以自比,极言人去楼空,苍苔人阁,老大归来,华发满头。
C.颈联宕开一笔,着眼燕、鸥,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自己遭遇了家国不幸,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
D.韦庄工诗,讲究炼字,其诗言简义丰,“横笛一声空泪流”中的“空”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后人评价此诗“在唐末悲感诗中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①。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④功名薄,刘向⑤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⑥。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流寓漂泊夔州时所作。翠微:青山。②信宿:再宿。③匡衡:字雅圭,汉朝人。④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⑤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⑥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里“兴”也就是过去汉儒所说《诗经》“赋比兴”的“兴”。
B.首联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这种宁静让作者安闲愉悦。诗人虽面对流寓漂泊的处境,但也乐观豁达。
C.《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不平静的纷乱心绪。
D.颔联写上下翻飞的燕子,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家,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烦恼之情。
10.本诗主要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题云门草堂

陆游

小住初为自月期,二年留滞未应非。

寻碑野寺云生屦,送客溪桥雪满衣。

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

他年游宦应无此,早买渔蓑未老归。


【注】①此诗作于1156年12月。云门,指云门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本打算只在此处小住,没想到一待就是两年,但并未对此感到不满。
B.诗人居住云门寺之时,云门寺应该已经比较萧条,所以会说“寻碑野寺”。
C.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爱国主题不同,本诗表现了作者无意出仕一心归隐的思想。
D.和《游山西村》一样,本诗的语言风格简练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
12.诗人为何希望“早买渔蓑”趁“未老”归于云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注:诗作于淮阴,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用叠词和反问的修辞直接表达了诗人看到渡船离开后无人陪伴的孤独。
B.首联中我独自西行,尾联又写独鸟南归,首尾呼应,用正衬的手法表达对亲故的思念。
C.颈联转入写人,点出离情别绪,将诗人因“离思”而憔悴的面容映在风波、楚雨、暮钟、秋山之中。
D.本诗景物凄迷,色彩黯淡,钟声哀远。全诗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14.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颔联的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数量词“四千里”极言辗转漂泊的距离之远,“五六年”表现了战乱时间之久。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显得悲凉沉郁。
C.颈联诗人“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在悲苦状态下短暂的恬淡闲适。
D.本诗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命运结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显得辞约情丰。
16.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句中的“百战”写出前线战事的频繁,“碎铁衣”则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B.李诗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将领形象,他勇武过人,在战斗中射杀敌方将领。
C.王诗中,军队行军途中,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D.李诗和王诗同为边塞诗,都描写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格调高昂。
18.王诗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回答。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注]下泽:一种短毂的车,适于沼田行驶。莱:即藜,新叶与嫩苗可食。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外旅居多年,老而未归,忽然在长安遇到乡人,心情很是激动。
B.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留下无穷回想余地。
C.王维《杂诗》与本诗构思相近,却只有一问“寒梅著花未”,更为凝练。
D.诗歌结尾两句说准备去园中采莱招待乡人,表现出对乡人的挽留之意。
20.前人评此诗“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张炎

野色一桥分。活水流云直到门。落叶堆篱从不扫,开尊。醉里教儿诵楚文。

隔断马蹄痕。商鼎熏花独自闻。吟思更添清绝处,黄昏。月白枝寒雪满村。


【注】①张炎,爱国词人。祖籍甘肃天水,寓居临安(杭州),南宋亡后,流落以终。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开头所写“小桥、流水、行云、落叶”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颇有相似之处。
B.“楚文”,这里指屈原所作的楚辞,作者借“教儿诵楚辞”,来表明自己仰慕屈原之精神,愿意隐居在南方。
C.下片开头所言“隔断”“独自”,谈及自己远离尘世,这与上片“落叶堆篱从不扫”构成了呼应。
D.本词写作者由外而内,再到外,自昼而昏,营造了一个虽隐却内心不静的词人形象。
22.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客至

李弥逊

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

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

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客至旋盥栉”描写了诗人因为有客将至而临时梳洗的细节。
B.“出门惊两翁”一“惊”字,尽显出诗人因为客至而惊喜的感情。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飘瓦、蓬草以人的性格,抒发颠沛流离之感。
D.尽管时局危艰,命运难料,但诗人依然表现出杯酒释忧愁的豪迈。
24.请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B.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进行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
C.“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屡遭挫折,意志消沉。
26.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注]。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飞盖,状车辆之疾行。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碎”两字凝练地写出春景的生机盎然,但其中又隐约有乐景衬哀情之感。
B.“碧云暮合空相对”一句,既写了时间的缓慢流逝,又凸显了诗人的形单影只。
C.曾经西池会上的好友,而今谁在?这里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朝廷的不满。
D.诗人由春景触发对个人际遇的感慨,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思想容量极大。
28.“愁”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绪,古人喜欢用“水”来喻愁,本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都有此类诗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冶城

刘克庄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今江苏南京市秦淮区一带,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筑冶城,冶铁铸造兵器,故称冶城。南宋末年,北方沦陷,冶城更处于与异族抗争的最前沿。②度度,犹次次,回回。

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断镞遗枪”找不到来表现眼前冶城的荒凉,“古意”带出了历史的沉重感。
B.颔联紧承上联的“古意”,以英雄孙刘和豪族王谢的典故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C.颈联的“不知”和“似说”是写自己因高塔和暮笳的年代难考而心生一种遗憾之情。
D.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身临冶城,见古迹思古人,借以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
30.诗人为什么“怕上楼”?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

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注】①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②扬州:走水路而北止长安的必经之地。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秋浦水比喻为四季之秋,借水流之长,喻“秋”之萧索无尽。
B.“行”和“上”两个动作,流露出诗人急于登楼以排遣愁绪的心态。
C.诗人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并与之对话,表达出与江水重逢的喜悦。
D.扬州为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处,把忧国之泪寄往扬州,实为寄往长安。
32.诗歌以一“愁”字统领全篇,请简要分析诗人为何而愁。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的是一次访问,在秋寒袭人的九月一日,诗人一大早就拄着拐杖,专程步行前往拜访孟氏两兄弟。
B.本是寒露打湿藜杖,却说藜杖“侵”寒露,表达别致而有诗意,杜甫诗歌创作上讲究用字的艺术追求可见一斑。
C.诗人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颔联“经树歇”“拨书眠”两个典型动作,就真切生动地刻画出诗人老困力稀的状态。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觉得跟朋友的清雅谈论很有滋味,因为享受着清谈乐趣,这辈子都可忘记自己的年纪了。
34.杜甫的这首诗与《登高》都写于他人生的暮年,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