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曾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监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徙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获莞蒲鱼蛤之,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利。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

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进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赐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始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B.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C.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的句式不同。
D.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B.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C.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监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D.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徒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荻笼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近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踢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祜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师”的用法相同。
B.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C.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D.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𫐓以为轮”(《劝学》)的句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B.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出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C.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D.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世富于财。乾德中王师平蜀,允恭方弱冠,率乡里子弟置寨于清泉,为贼所得允恭绐之曰:“苟活我,当相助。”贼释之,因厚结贼之子。一日贼欲加害,其子密以告,遂遁去。策干丁德裕,权补为绵竹巡检。贼平赴阙,补殿前承旨。太平兴国间,监兵英州,入奏海贼官不能制,又民贩海盐入岭北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诏即以大庾县置南安军,授允恭广、连都巡检。自是冒禁者少,而允恭擒捕海贼殆尽。诏奖之,自殿直特迁供奉官。缘江多盗,又命领江南催纲捕盗事。至临江军,择驿卒具轻舟伺贼所在夜出捕其首者百数。又通州蹑海寇,寇张幕设强弩、短炮,炮伤允恭肩,血污衣,神色不动,密遣善游水者,以铁钩毁其幕,进击之,毙于水者大半,犹生擒百人。江路平,迁洛苑副使,都大江、淮、两浙发运,捕贼事,赐金带。先是三路转运,各领其事,而上供米岁不过三百万。允恭尽三路舟卒牙吏,自发运所输泗州,自泗州输京师,岁数遂倍。改西京作坊使,充发运使。官置榷场,计置买江淮所产茶。旧不较精粗,久不售而腐者悉焚之。允恭具等色年次而给焉,遂绝其弊。淮南十八州军,而九行盐禁,允恭以为行法不一,抵冒者众,寇盗之生,莫不由此,请均禁止。三司沮其议,而允恭力请不已,太宗卒从其请。又以庐州庐江县、巢县去州稍远,故多寇盗,诏遂建为军。允恭积官至江州刺史。卒,年五十六,赐其子同学究出身。李顺之乱,其兄自荣据绵竹县,而允恭之兄允升、弟允元率乡子弟擒自荣以献,太宗嘉之,授允升本县令,允元什邡县尉,明年并召赴阙,除允升赞善大夫,允元大理评事云。

(节选自《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所选答案的选项。
择驿A卒B具轻C舟D伺贼所E在F夜出捕G其首者H百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贼所得,与《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所用的句式相同。
B.趣,指赶快,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含义不同。
C.籍,意为登记,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含义不同。
D.同学究出身,宋学究科考试及格而等第次于学究出身,文中为直接恩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恭刚成年时曾被贼寇捉住,但他在贼寇加害之前逃走,又通过献计得到了丁德裕任用,获得官职。
B.杨允恭在英州监军时,奏请将大庾县改设为军,从此海贼被官府辖制,百姓违反禁令私自贩卖海盐的问题也被杜绝了。
C.杨允恭追击海贼时被贼寇的短炮打中肩膀,血流沾污衣服,但他仍不动声色指挥,最终贼寇在水里死掉的有一大半,活捉的有上百人。
D.先前三路转运使各自管理着自己的区域,每年进献的贡米不超过三百万,在杨允恭采取措施后,一年进献的贡米数量就翻了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恭绐之曰:“苟活我,当相助。”贼释之,因厚结贼之子。
(2)三司沮其议,而允恭力请不已,太宗卒从其请。
2024-04-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Ⅱ)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曾巩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食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

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

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议立A学B而县之士某某C与其徒D皆自以谓得E发愤F于此G莫不相励而趋H为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也可以指《诗》《书》等六种经书。
B.所以,文中指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的含义相同。
C.“而无教养之渐”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而”的含义不同。
D.固,文中指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学习是极重要的事,从起居饮食的小事,到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事,都不能离开学习。
B.文章首叙古代建立学校及其成绩;次说后世废学及其导致的后果;然后归到宜黄县的立学而加以赞美。
C.本文作者认为,学子有聪明朴实、美好的资质,却没有日常的教养,那么他们最终不能成才也是理所当然的。
D.本文作者鉴于人的本性原本不乐意进学校学习,所以在本文结尾提出自己的期望,劝勉人们努力于学。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
(2)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
5.本文作者认为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完成全县范围的“教化”?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024-03-3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晋州孙学士

曾巩

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

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孙学士的境遇写起,称颂他对人生艰难并不在意,“道路难”一语双关。
B.颔联可谓诗中警句,以大海和月中桂树为喻,表达了对孙学士为学为人的盛赞。
C.诗人寄语孙学士,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
D.尾联宕开一笔,回忆江边送别的场景,从而抒发对孙学士经年不减的思念之情。
2.古人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君子之交?
2024-03-26更新 | 3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到郡一年

曾巩

薄材何幸拥朱轩,窃食东州已一年。

陇上雨余看麦秀,桑间日永问蚕眠。

官名虽冗身无累,心事长闲地自偏。

只恐再期官满去,每来湖岸合留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薄材”“窃食”两词,是身为郡守的诗人自谦之语。
B.颔联描绘出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太平和宁的景象。
C.颈联虽化用陶渊明的诗句,但二人为官态度并不相同。
D.尾联是说,诗人任职期满后,每天到湖边游赏,流连忘返。
2.从诗中看出诗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徙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获莞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

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进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赐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蝶,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始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𫐓以为轮”(《劝学》)的句式不同。
B.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师”的用法相同。
C.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D.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B.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C.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出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D.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两仪殿,谓公曰:朕比未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对曰:若威之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论;若德义潜通,人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亦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朝,应由德义所加。德义不如昔时,功业何以得益?公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今以海内无虞,渐更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是不如往时。太宗曰:今所行与往前何以为异?公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以后,见人谏争,悦而从之;四年以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终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公遂指陈之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罪死,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遂赐兰陵公主园,准钱百万。或曰:‘所言寻常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徐州司户参军柳雄于隋资妄加等级,人有言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当与死罪。遂固言是真,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少卿戴胄奏云:‘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但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法不合死,不敢酷滥。’陛下作色而遣杀胄争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欣然赦之。往者,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有忤圣者,陛下以为讪谤,臣奏言: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长太息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

材料二: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节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

[注]①徒,刑罚名,将罪犯拘禁在某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②指魏徵的谏书。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作色A而遣杀B胄C争之D不已E至于四五F然后G欣然H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指皇帝到某处去,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御”词义不相同。
B.无虞,此处指天下太平无事;虞,忧虑,与“尔虞我诈”中“虞”词义不相同。
C.寻常,指一般、普通,与《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寻常”词义相同。
D.称,为被动用法,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从多方面通过今昔对比,让唐太宗明白了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魏徵还指出唐太宗当今骄奢自满与四年以来不悦人谏的事实。
B.太宗即位初年,元律师被判死罪,孙伏伽向太宗进谏,认为依法不该判死罪,太宗重奖进谏者,太宗这样做是为了“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朝廷,太宗认为他毁谤,魏徵援引贾谊上奏汉文帝事来替他解脱,最后太宗称颂魏徵,还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D.曾巩认为唐太宗常能听从群臣的意见,魏徵这些人对此感到高兴,不管大事小事,没有不进谏的,之所以他们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比来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
(2)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5.唐太宗称颂及疏远魏徵的原因各是什么?
2024-03-14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贾谊)其高足以凌青云,抗太虚,而不入于诡诞;其下足以尽山川草木之理,形状变化之情,而不入于卑污。及其事多,而忧深感远之激捍有触于吾心,而干于吾气,故其言多而出于无聊,读之有忧愁不忍之态,然其气要以为无伤也,于是又自喜其无入而不宜矣。使予位之朝廷,视天子所以措置指画号令天下之意,作之训辞,镂之金石,以传太平无之业,盖未必不有可观者遇其所感寓其所志则自以为皆无伤也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撼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鸣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

(节选自曾巩《读贾谊传》)


【注】①绛灌;汉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的并称。均佐汉高祖定天下,建功封侯。二人起自布衣,鄙朴无文,曾谗嫉陈平、贾谊等。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未必不有A可观者B遇其C所感D寓其所志E则自以为F皆无伤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指使……朝见,与《苏武传》中“单于愈益欲降之”的“降”,两者用法相同。
B.穷,指处境困难不得志,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词义相同。
C.吊,指凭吊,与《屈原列传》中“及见贾生吊之”的“吊”词义相同。
D.与,指参与,与《伶官传序》中“与尔三矢”的“与”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对比分析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后世之人认为贾谊不该在他的文章里写很多忧愁怨恨的言辞,这最终使他不被朝廷重用。
C.在曾巩看来,古时的诗文多为困窘之人所写,其要旨只要没有悖于道义的,都可以取用
D.曾巩认为贾谊既有治理天下的才华,又有造福天下的决心,还赞扬他为人正直不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
5.曾巩说“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结合文本分析“此”指代的是什么。
2024-03-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有删改)

材料二:

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默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 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 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己,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遗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 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 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禄山A反B首C举义兵E及F被害G诟H骂I不绝J于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伐”含义不同。
B.区区,与“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和“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区区”含义均不同。
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也就是坑。与成语“坎井之蛙”及“凿地为坎”(《苏武传》)中的“坎”含义均相同。
D.无状,包含无功绩,无善状、不肖,无礼,无事实和根据等意。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预计安禄山会造反,早作了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对大唐中兴有重要意义。
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
C.颜真卿根据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亦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
D.表达方式上,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5.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