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曾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徒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荻笼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近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踢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祜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师”的用法相同。
B.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C.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D.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𫐓以为轮”(《劝学》)的句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B.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出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C.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D.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五代史

曾巩

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尚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

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

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当时积薪上,曾宁废歌钟。

【注】①积薪:比喻隐伏的危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题目《读五代史》来看,本诗内容是围绕作者的阅读体会展开的。
B.诗人认为,国家即使根基牢固,但是面对强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
C.“嗟哉”表达诗人的感慨之意,他在惋惜五代时期国家不能善始善终。
D.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刻画了没有世德累积的国家的快速灭亡。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与本诗的内容有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①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②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④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中华书局版《曾巩集》)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②由,同“犹”,犹如,就是。

学舍记

曾巩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选自曾巩《学舍记》)

1.对甲文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园并非无主之地,在尚书省有登记。
B.菜地长满草木,牛羊随意践踏,大家都不愿意住在这里。
C.可栖和尚靠行医筹钱,建造了一系列的寺庙建筑。
D.可栖还让他的门徒到处化缘,涓滴毕受,才成就了这番功业。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甲文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曾巩一心追求道德文章,所著文章“剖析微言,阐明疑义”,乙文曾巩提到“遂其志而有待”的人生追求,这一人生追求是如何在甲文第③段中得以阐明的?
2023-09-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送杨寘序》,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学琴A于友人B受宫声C数引D久而E乐之F不知其疾G之H在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古代的计算工具,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策扶老以流憩”的“策”意思不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的“度”意思不同。
D.俯仰,在文中指“一举一动”;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 “俯仰”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宾客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5.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023-09-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姜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先写诗人有“登楼观景”之念,继而写登楼后倚阑四望,视野开阔。
B.颔联用“乱”“浮”“含”“入”生动写出了云气、水光、晚霞、山色的交相辉映。
C.置身多景楼上,听月光下传来的钟呗声,诗人内心油然而起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
D.“万里帆樯海外风”虚实结合,诗人由眼前的航船想象到它们“万里”的乘风破浪。
2.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谈到诗歌的情景关系时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这一理论在本诗的情景描写中也有体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节选)

曾巩

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赵公,前民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吏录民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粟乘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③是时旱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④公元丰二年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注:①岂弟:即“恺悌”,意思是和乐平易。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1)右谏议大夫越州赵公(        )     (2)为书问属县灾所者几乡(        )
(3)故事,岁原穷人(        )               (4)乐为之其详(        )
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前民未饥            州县吏录民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
B.使各便受之        公元丰二年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
C.而能之备            旦日饷士卒,击破沛公军
D.不习有为            则知明行无过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2)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
4.赵公在越州救灾的经历可供后人借鉴之处有哪些?
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3-08-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节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公至正之道A非灭人言B以掩己C过D取小亮E以私F其君G此H其不可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事,指侍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事”意思不同。
C.区区,指不重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B.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C.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后,看不到他们臣子的谏词,在曾巩看来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
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2)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5.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繁昌县兴造记

宋·曾巩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县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今治所虽有屋,而庳逼破露,至听讼于庑下,案牍簿书,栖列无所,往往散乱不可省,而狱讼、赋役失其平。历七代,为令者不知几人,恬不知改革,日入于坏。故世指繁昌为陋县,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温,各以序为。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今几至万家。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柿栗之货,足以自资。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

夏令用荐者为是县,不惟兴利除弊可法也,而其变因循,就功效,独何其果且速与!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故属予记,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全宋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B.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C.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D.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宗,庙号名。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B.簿书,古代官署中的文书、档案、簿册等物,以及私人的书籍、信件等。
C.庆历,年号名。“庆历七年”是用年号纪年,与前文“太宗二年”纪年法不同。
D.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其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昌自唐朝设县以后,治所极为简陋,县令连听讼断案的大堂都没有,而历任县令恬然自安,不曾改变,所以此县一向被认为是个陋县。
B.夏希道担任繁昌县令后,不仅大力修建治所,还使狱讼、赋役公平,使此县户口从最初的三千余家增加到近万家,可谓让旧貌换了新颜。
C.繁昌是富庶之地,有美丽的景色,能干的县令又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些使繁昌非常繁华,有了极大的魅力,能够吸引行旅者来游。
D.作者认为夏希道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兴利除弊,卓有成效,在很短时间里把繁昌治理得很好,非常懂得为政,可以说超过了古代的子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
(2)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柿栗之货,足以自资。
5.作者认为夏希道嘱托其写《繁昌县兴造记》的原因是什么?
2023-08-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狭小的高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领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画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
C.颈联的“更”字表明作者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作者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2.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日:“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3-04-26更新 | 245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如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8月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