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曾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遣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更生朋党相称,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速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袭,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材料三:

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B.举,指推举,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举”意思不同。
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
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
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
C.元帝不清楚“遏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
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
5.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
2024-03-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四)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介甫

曾巩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注]①镳:马嚼子,即马口中所衔铁具露出在外的两头部分,指车马。②敞烦:海热烦人。歊(xiāo),(气)升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拜访友人之作,拜访的友人介甫(王安石),是诗人熟悉的知交。
B.诗人与介甫“颇谙肺腑”,乃是知交好友,他们从不互相否定对方的意见。
C.“淡尔”“恬然”前后呼应,刻画出一个泰然处世、忘却世情的友人形象。
D.“日暮”“望星汉”显示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二人关系的亲密及谈兴之浓。
2.本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赏南枝

曾巩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贵用在和羹②,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攀赏处、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倚阑干、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③。

【注】①南枝:指梅花。②和羹: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③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描绘了天寒地冻的景象,为岭梅的出场提供了背景;且以柔木的形象与岭梅形成鲜明对比。
B.“一阳有私”和“化工独许”展示梅所受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待遇,词人既抱有不平,也流露出欣慰。
C.“绿是红非”一语,用“绿”“红”代指前文的“群卉”,“是”“非”二字则概括写出群卉的庸俗无聊。
D.“醉”“倚”二动词描写词人情态,沉醉中有清醒,疏放中见落寞,表现了词人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
2.“嘱羌管休吹”表达出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词,从托物言志的角度谈谈词人豁达乐观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
2023-04-03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四)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元丰类稿·卷十四·序十一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B.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C.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D.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越,国名,亦作“南粤”。汉高祖于公元前196年遣陆贾立赵佗为南越王,疆域包括今两广之地。
B.夷,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名,殷代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也可用作古代对汉族以外各族的蔑称。
C.秘书省,官署名。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典司图籍。南北朝后始设秘书省,唐代改称兰台、麟台。
D.同年,可指年龄相同,也可指同一年,还可指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试者的互称,文中指最后一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言及柳州人民的不幸,臧否历代柳州任职官吏。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那些患得患失、只为自己打算的官吏形象。
B.第二段历数柳州之美,作者从水果、花卉、食材、百姓性格等多方面真实地突出了柳州的物阜民安,以宽慰李材叔之心。
C.第三段以古代官吏的敬业精神,勉励李材叔在柳州要大有作为。作者从反面立论,以古代官吏风范为例,来激励李材叔。
D.第四段依据李氏兄弟为官经历和才干,认为二李上任为越人之幸,与首段“其民之不幸”呼应,表达作者对二人的厚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2)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
5.请简要概括自古以来官员不愿到南越为官的原因。
2021-08-0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二首其一

曾巩

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

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

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由于朝廷纷争自求外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期间,文中的西湖即现在的大明湖。②左符:符契的左半,汉制,太守出任执左符。③塞上马:此处化用的是《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典故。④鸱:多用来指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齐州,虽为六月暑热天气,但此地却十分凉爽,内心感到喜悦。
B.养鱼养鸟可以暂时让自己内心宁静,但诗人无暇于此,而在品味诗文中感受到更多的兴味。
C.新日初升,荷香弥漫,体现了诗人将官场纷争抛在脑后,沉浸在此地旖旎的风光之中。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表达时而直白时而蕴藉,将诗人的复杂心绪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有人认为颔联是诗人对朝廷纷争中各色人物的嘲讽,也有人认为此联是诗人初到齐州的内心写照,你认为呢?请选择一种观点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冬夜即事

   曾巩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狵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霿凇寒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注】①狵(máng):毛多色杂的狗。②氍毹(qú 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霿凇重霿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诗人感到轻松闲适,因有机会能为国尽绵薄之力而没有尸位素餐,内心的欢喜油然而生。
B.市场粮食丰足、仓廪充实、里闾安定;自己在寒冷的天气里有温暖干净的住所,诗人感到欣慰满足。
C.诗人由室内而想到室外,霿凇兆年丰,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诗歌内涵丰富,境界由小到大。
D.诗歌通过“一”与“千”、“暖”与“寒”、“清”与“淡”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
2.透过全诗,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常平仓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贷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病,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故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有删改)


[注]①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他曾任殿中侍御史,京师誉之“铁面御史”。②拊循:安抚,抚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B.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C.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D.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道士,在宋代,他们不需缴纳税赋,但所属田地的粮食产出需要由政府登记在册。
B.常平仓,古代的一种官仓,以谷贱时用高价粜出,谷贵时减价籴入,平衡米价而名。
C.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泛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D.科条,又称事条,一般指成文法令条文、法律条文,文中可代指救灾时形成的章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未雨绸缪,行事严谨。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
B.赵公思虑周全,便宜处事。他改变旧例,增发了大量救助粮;无论是领粮、买粮还是借贷,都从帮助百姓角度妥善安排。
C.赵公勇于救疫,担责尽职。对不便行公文处理之事,他一概自担责任;他力使遭灾而亡者能收殓埋葬,幸存者免于流落。
D.赵公仁厚爱民,可为后法。赵公在救灾中有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一些举措被及时推广到天下,也值得后世官吏借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2)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2020-09-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宋】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丈以为

初,菜园有尚书,有地于城南五旦,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布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B.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C.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D.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性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等,如《游褒禅山记》。
B.籍,本义为祖居地登记册,用来记录人或物对国家或组织的隶属关系,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期,负责执掌文书等,在君主左右办事;文中指办公场所尚书府衙门。
D.圣人,古代圣明君主及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者;儒家典籍多指尧舜孔孟,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栖和尚眼光与常人不同: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他却觉得可以用来建佛院。
B.可栖和尚有自知之明:小型建筑可以通过行医募资,但佛殿耗资较大,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最终是由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
C.作者善于观察分析:佛教徒擅长“以小致大,以难致易”,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们用力勤,刻意专,不苟成,不求速,还有智力因素。
D.作者思维深刻全面:在这篇记中,他记述了佛寺修建,表彰了释家的才智与勤奋,反思了儒家弊端,探索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

(2)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

2017-10-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