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 《汉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19376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遣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更生朋党相称,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速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袭,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材料三:

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B.举,指推举,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举”意思不同。
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
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
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
C.元帝不清楚“遏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
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
5.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龙《时》则首《周南》。辍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节选自《汉书·儒林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儒者B滑稽C而不可D轨法E倨傲F自顺G不可以H为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文中指“之乎”,与《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的“诸”意思不同。
B.害,文中指加害,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不同。
C.文中的“六艺”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
D.则,文中指效法、学习,与成语“以身作则”中的“则”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晏婴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能言善辩,高傲自负,礼节繁琐,这并不利于齐国治理。
B.材料一中齐景公因晏婴的劝阻,停止了对孔子的封赏,并直言自己年岁老迈,最后孔子只能离开齐国。
C.材料二中记载孔子在周朝衰微时,入周至楚,推行礼乐制度,击退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君对周王室的围攻。
D.材料二指出孔子修订“六艺”,是在遵循周礼,弘扬先王之教,这体现了尊崇经典、注重传承的精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2)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孔子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哪些主张?请简要概括。
2024-02-05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数年,昭帝崩,宣帝立,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年老,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白曰:“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愿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赞曰: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曹柯之盟:春秋时鲁齐在柯会盟,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威胁齐桓公归还所侵之鲁地。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令汉且贳陵A罪B全其老母C使得奋D大辱之积E志F庶几乎G曹柯之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之察察”和“蒙世之温蠖”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不同。
B.“事”和《论语》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相同。
C.“陛下春秋高”的“春秋”,指年龄,与成语“春秋鼎盛”中的“春秋”意思相同。
D.昭帝,指刘弗陵,这是用谥号称皇帝;谥号有褒贬等感情色彩,有美谥,有恶谥。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选文与课本可知两传写法有差异:《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苏武传》以叙为主,把褒扬寄寓在叙事中,在末尾的“赞”中直抒胸臆。
B.渔夫两次用“何故”质疑屈原的遭遇,认为他应该随波逐流;屈原拒绝渔夫的建议,怀石沉江。《史记》描写两人对话,凸显屈原浊世中持守正道的品质。
C.李陵批评汉武帝残酷寡恩,劝苏武不要守节;苏武予以反驳,先说皇恩厚重,又以父子伦理比君臣之义。《汉书》使用对比手法,彰显苏武的坚定信念。
D.李陵两次见苏武,两次置酒,一次是劝降,一次是饯别。李陵“泣下沾衿”“泣下数行”,两次流泪都是因为他面对忠贞不屈的苏武,感到深深愧疚自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②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愿致金帛赎之。
5.苏武和屈原历来都被视作忠君报国的典型,但表现各异,请指出他们的不同。
2024-02-16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靳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靳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B.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B.汉节:汉朝使者所持信物(即凭证),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
C.大不敬:不敬天子的罪名,对皇帝犯了大不敬的罪,在当时是要处以极刑的。
D.春秋:指皇帝统治国家的时间。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被单于囚禁,并且不给他吃喝,但苏武坚决不屈服。
B.苏武在匈奴经历了许多磨难,先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后又被於靳王盗去了他的牛羊。
C.单于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李陵告诉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目的是动摇苏武的忠心。
D.苏武前后拒绝了卫律和李陵的劝降,体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2019-03-21更新 | 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