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3-30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已经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成为一代代文人和世人的精神遗产。是的,江南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既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也是触手可及的变动之物,可能并不存在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江南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动的、变迁的,它有承继,但也有更新,它与当下的文化碰撞、交融,进行新的裂变和更迭,它是一种活文化,是“音调未定的”。

江南文化的承继与变迁,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进程中是极为艰难的。江南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江南认同”。而这种认同,“不仅包含着地方意识与地方情感,而且表征着某种更大的希望、向往、记忆,甚至隐秘的情绪”,“由历史与文学共同催生一种超越于政治承认主义、道德合法性以及经济与宗教崇尚之上的文化心理”,代代相传的文学传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关于江南的意象,并逐渐生成为一个形象化的精神符号,因此,“‘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江南文化诗学认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景认同。江南文化充溢的是一种不同于北方政治伦理精神的诗性审美气质,但由于它自身天然独特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条件,因而才从自身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前者的审美精神觉醒,这不仅奠定了南方文化的精神根基,同时也奠定了整个江南文化的审美基调。反映到当代文学创作中,首先是对风景描写的重视,写出了江南世界的自然和人文之美;其次是通过风景描写,营造出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诗意氛围;再次是通过景写人,人与景融合,人与景相互映照,构建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学意境和“万有相通”的哲学境界。

二是个性认同。江南因地理位置边远,受儒家传统的影响要比中原地区浅,体现到性格特征上,就是更加自由、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洒脱气质。这种个性,体现到经济上,是对于商业文明的青睐,是一种务实性,显示出江南文化影响下人们思想的开阔性;体现到政治上,是江南士风的转化变异,既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豪迈奔放,也有敢于奋争的不屈决绝的反抗精神;体现到文学上,则是对个人异质的尊重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三是诗意认同。当下社会对于诗意的追求和诗性的称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变得尤为凸显和重要。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对当下社会精神状况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思想反拨,即要寻求一种附着于生活之上的盎然趣味和自由灵魂。这种诗意有时候是唯美的,有时候是粗粝的,有时候是阳光的,有时候是阴柔的,有时候是朴素的,有时候是糜烂的,有时候是日常的,有时候是抒情的,姿态万千,摇曳动人。

四是语言认同。江南文化在文学上的诗性呈现,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表现力。江南作家的文学语言,精致,细腻,柔和,有着水的质感,也有着水的力量,体现出一种唯美的美学风貌。当然,具体到每个作家来说,这种美之下,又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汪曾祺的语言是一种日常化的诗意表达,陆文夫的语言是一种古典化的现代书写,苏童的语言是一种精致化的浪漫抒情,余华的语言是一种想象式的激情诉说,凡此种种,都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诗话之感。这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感,诗一样的心灵。

事实上,在“江南”的地域影响和文化辐射下,江南文化虽然可以呈现为一种生活状态和一种美学品质,但更应该被当作是一种精神力量:______。事实上,用几个字来概括一种文化传统的当代精神特征,总是失之偏颇的。其真实的内涵总要丰富而复杂得多,尤其在历史的传承中,这种文化内涵是变动的、流动的、跃动的,不能任由其摆布,也不能故步自封。但这种传统无论如何交替更迭,始终会有一个坚实的内核或者基础存在。

江南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心观念,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国语境中,如何调整、如何转化、如何变革,实际上也涉及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但是文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若要把这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江南文化传统——从衰落之中打捞起来,我们首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文化自信。江南文化本身也不是一个圆润、和谐的整体,它包含了错综的歧义和复杂的冲突,以及无数的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意。而投射到文学艺术领域之后,这一文化的表征更加迷离万分。以具体的作家创作来说,丰富的传统之上,是作家变幻莫测的个性,是突如其来的灵感,是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和紧张的驳杂的思想世界。除此之外,文化本身和作家本人,无不受到西方文化的摇撼,尤其是20世纪这一百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语言、思想、制度、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文化包括江南文化都处在迅速的转化之中。这种转化既包括了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渗透,也包含了作家本人的思考,即如何在创作中保持本土性、民族性,如何在传统之上重建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而这一切都等待着当代江南作家的重要文学实践。

(摘编自韩松刚《当代江南小说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已经变成传统,成为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一个虚拟且触手可及之物,与当下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是一种音调未定的活文化。
B.因为很难用几个字来概括江南的当代精神特征,所以江南文化真实的内涵丰富而复杂,在历史的传承中,这种文化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C.江南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国语境中,其基本内涵和中心观念如何调整、如何转化、如何变革,事关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
D.在20世纪这一百年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包括江南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若要实现良好的发展,仍需当代作家不断努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江南文化诗学认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的诗性审美气质重视对风景的描写、描绘自然和人文之美,将人与景融合起来构建文学意境和哲学境界,因而奠定了南方文化的精神根基和江南文化的审美基调。
B.江南地区受儒家影响较小,人们的性格更加自由和活跃,在江南文化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开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同时敢于奋争反抗,尊重个性,追求自由精神。
C.当下社会人们对诗意进行追求,对诗性进行称赏,这种追求、称赏的诗意千姿百态,是对当下社会思想的反拨,要寻求一种伴随于生活之中的趣味和自由的灵魂。
D.江南文化诗性的呈现体现在语言表现力上,江南作家的文学语言精致细腻,具有诗一样的情感,各有特点,体现出唯美风貌,汪曾祺就是江南文化诗性的代表之一。
3.下列选项,最适合插入第七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吴人的生活多少总与他处不同,因为江南富庶,古已有名,他们似乎永远是优游暇豫,虽然也劳动,但他们既得天时,又得地利,一般人还很懂得如何消费享乐,吃得好,穿得美,消遣消遣,太太平平地很容易就把日子度过了。
B.江南的江,水多温润;江南的南,气候宜人。人们对于江南的想象,就是基于其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和舒适温软的居住环境,园林修竹,小桥流水,一提到江南,一种诗性的审美况味便抑制不住地生发开来。
C.江南文化是一种融儒、道、玄、佛为一体的文化,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历史人文的因素、政治方面的因素,相比于北方,其道、玄、佛的影响较大,因而从总体倾向来看,是一种阴性、柔性、唯美的文化。
D.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带有浪漫、伤感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精神境况,抒发了由意义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
4.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到江南文化“投射到文学艺术领域之后,这一文化的表征更加迷离万分”。如何促进江南文化建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5.请结合全文简要对“江南认同”下一个定义。
2024-03-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 中   

张 洁

杨莹终于可以回家探亲了。

母亲来信,叮嘱她回去时务必带一床被子,眼看冬天来了,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被褥。

由于种种莫名的原因,她们那个家早已七零八散。弟妹们分赴几个农村插队落户,家里的被褥就被瓜分一空。而且这些年来,大家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哪里有钱添置被褥。

她打好行囊后,向司机班走去。

一开门,是满屋子的烟雾,熏得她睁不开眼睛。好像屋子里有个蜂窝煤炉就要熄灭,有人在上面加了一块引火煤。由于常年在光线不足的灯光下熬夜,她的一双眼睛全出了毛病,哪怕熏一点烟、吹一些风、见一点强光,就要淌泪。

随着一个粗哑的嗓门“调主!”砰的一声,好像有个满腾腾的木桶,倒在了地板上。

从开着的门外,吹来一阵风,稀释了房间里的烟雾,杨莹看到,屋子当间儿,一张用包装箱木板钉制的桌子旁,坐着四个学习“五十四号文件”的汉子。他们每甩出一张扑克牌,都要狠狠地拍击一下桌子。在如此拍击下,那桌子竟还没有碎裂,也算得上骨头硬了。

对门坐着的那位,咖啡色的鸭舌帽一直压眉上,嘴角上斜叼着一支香烟,眯着一双除了桌上的扑克牌、什么也不屑给一眼的眼睛。只见他懒洋洋地敛起桌上的散牌,分放在两只手里,然后高高地扬起双手,纸牌“刷刷刷”地从他手掌里速度均匀地飞出,一递一张,交叠地落在他面前的桌子上。

好像谁也没有发现屋子里多了一个人。杨莹一声不响,靠着门旁的墙壁站了很久。她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请求,虽说“干校”有个名正言顺的规定,凡是去火车站乘车的“五七战士”,都可以向司机班要车。

戴鸭舌帽的那位准是长了三只眼睛,虽然第三只眼睛长在哪儿她还没有见着。

他明明没有抬眼看她,却问了一声:“要车?”

杨莹点点头。

旁边一位,斜着眼睛打量一下杨莹,说:“她?没门儿。”

一阵难堪的、含义复杂的沉默。

只听见“叭!叭!”的甩牌声,又有谁往地上啐了一口痰。

她扭头走出那间屋子,顺手把门关好,茫然地在校部门口站了很久。盯着一只在空地上跳来跳去觅食的乌鸦,翻来覆去地想着一个顶简单、却又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关于我,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然,只有自己打起精神,全力对付那通向火车站的三十多里路了。

路旁的林木都已凋零,光秃秃的枝杈伸向天空,好像许许多多无告的人,在祈求那并不存在的老天的怜悯。

阴霾的天空,将伸向远方的道路,以及道路两旁的田野,挤压得愁眉苦脸,又像是因为隐忍,单调而沉闷。

下雨了,雨水顺着她的头发流淌下来。道路变得泥泞。路上的积水很快湿透了她脚上的布鞋。背上,被雨水淋湿的被子越来越沉了,挎在肩上的两道麻绳深深地勒进她的肩胛。

她没想到会下雨,就是想到,也不会带上雨具,当人格都得不到遮拦时,还有什么必要用雨衣、雨伞遮挡自己的躯体。

杨莹爱雨。

童年时,她总是穿件小背心,光着脚丫儿,在夏季喧闹的雨地里奔跑,叫嚷,嬉戏。被雨水淋湿的衣衫,紧裹着她圆鼓鼓的小肚皮。

长大以后,她喜欢打着雨伞,在淅沥的雨里散步。伞底下,另一张脸,在缠绵的雨声里,会显得更加可爱。

而现在,雨,为什么这样无情地冲刷她……她已经无法分清,流在她脸上的是泪,还是雨。

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在这无情的雨里,陪伴她一会儿?她四下张望,旷野里还有没有另一个行人。就是遇不到一个行人,哪怕遇到一头牛,甚至一只狗也好。没有,什么都没有,在这样的天气里,别说是人,就是最贪玩的小狗,也会紧偎在妈妈的怀里打盹啊。

陪伴她的,只有路旁那些林木,枝杈伸向天空,依旧在祈求。

它们是否求得了怜悯和同情?似乎没有。浸在苍黑的树干上的雨水,顺着树皮的纹路流淌下来,如同她流淌的泪。树也会哭泣?难道它们也会感到悲哀?……

她的脚,和着单调的雨声,机械地迈着。仿佛她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天气,背着一床被雨水浸湿的被子,在这样一条路上行走。

“嘀嘀——”一阵汽车喇叭从她身后传来,她头也没回,便朝大路一旁闪去。

一辆吉普车越过了她,跟着,她听见了刹车的声音。车门开了,一顶咖啡色鸭舌帽伸了出来,喊道:“上来吧!”

杨莹四处张望,以为“上来吧”是对另一个人说的。

茫茫的旷野里,除她而外没有任何人,她终于确信,那句话是对她说的。

鸭舌帽依然低低地压在眉上,一支香烟,依然玩世不恭地斜叼在嘴角上。车厢里,只听见雨刷咔嗒咔嗒地响着,在挡风玻璃上,扫出一个又一个扇形。眼前的路,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方向盘上,骨节突出的大手,一会儿旋左,一会儿旋右。

三十多年经历过的事情,接触过的人,飞一般地从记忆里闪过。唉,她那短暂的生命之途,竟也像挡风玻璃外的景物,一会儿迷离,一会儿清楚。

到了。

他一口把嘴里的烟头吐了出去,红红的烟头,在汪着雨水的地面上泛起一缕小得几乎看不见的青烟,又“吱”的一声熄灭了。

“下车吧。”

前前后后,这是他对她说过的第三句话。

杨莹默默下车,连一声“谢谢”也没说,甚至连头也没有回。

她呆呆地站在雨地里,听着车门“砰”的一声关上了。然后是倒车的声音;泥水飞溅的声音;加大油门的声音;最后,是汽车开去了的声音。

之后,她走进了那个偏僻的小火车站。

1980年8月于北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莹背着沉重的行李,冒雨走在通往火车站的漫长道路上,天空布满了阴霾,路旁的树木凋零,她不断地想着内心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
B.戴着鸭舌帽的汉子不屑看其他人一眼,只是玩世不恭地玩着桌上的纸牌,杨莹也靠着门旁的墙壁站了很久,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请求。
C.杨莹爱雨,她童年时在雨地里奔跑、嬉戏,长大后喜欢打着雨伞在雨里散步,而现在,她感觉在雨中已不需要雨具,任雨水无情地冲刷。
D.杨莹默默地下了车,没有回头也没有感谢,只是默默地伴随着各种声音站在雨里,压抑着对司机班汉子不满的内心,直到最后汽车开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视角,围绕杨莹这位主要人物展开叙述,虽然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充满了杨莹内心复杂的情感。
B.文章善用多种描写手法,详细描写了杨莹和司机班汉子对话时的语言、心理、动作和神态,通过多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杨莹的人物形象。
C.文章中戴着鸭舌帽的司机内心深处充满了善良和美丽,他让杨莹的内心从绝望到充满希望,并成为杨莹从厌世到恋世想法的转机。
D.文章花较多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周围的景物已经失去了独立意义,成为反映杨莹情感活动的道具,侧面表现了杨莹绝望无助的心理。
8.文章中描述杨莹的眼睛有毛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章通过雨景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3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曾巩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食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

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

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议立A学B而县之士某某C与其徒D皆自以谓得E发愤F于此G莫不相励而趋H为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也可以指《诗》《书》等六种经书。
B.所以,文中指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的含义相同。
C.“而无教养之渐”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而”的含义不同。
D.固,文中指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学习是极重要的事,从起居饮食的小事,到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事,都不能离开学习。
B.文章首叙古代建立学校及其成绩;次说后世废学及其导致的后果;然后归到宜黄县的立学而加以赞美。
C.本文作者认为,学子有聪明朴实、美好的资质,却没有日常的教养,那么他们最终不能成才也是理所当然的。
D.本文作者鉴于人的本性原本不乐意进学校学习,所以在本文结尾提出自己的期望,劝勉人们努力于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
(2)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
14.本文作者认为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完成全县范围的“教化”?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024-03-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乙】

高都护骢马行(节选)   

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注]①韦侯,唐代画家韦偃,善于画马。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歘见,忽见。④高都护,唐玄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高仙芝。⑤胡青骢,西域的骏马。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韦偃来向杜甫告别,又深知杜甫爱自己的画,因此作画留迹,由此可以看出二人感情深厚。
B.甲诗颔联着重表现韦偃高超的画技,韦偃技巧精湛,他不费吹灰之力,顷刻间就把马与骐驎画完。
C.甲诗颈联进一步对韦偃所画之马进行了描写,一匹马低头吃草,另一匹马昂首长嘶,画作惟妙惟肖。
D.乙诗首联写安西都护高仙芝的骢马随着主人向东到达了长安,它名声大噪,并且身价也在不断地提高。
16.甲诗有画横线的句子,请从乙诗中找出与甲诗画横线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并对乙诗中的该诗句进行赏析。
2024-03-3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