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曾巩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7 题号:220319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两仪殿,谓公曰:朕比未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对曰:若威之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论;若德义潜通,人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亦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朝,应由德义所加。德义不如昔时,功业何以得益?公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今以海内无虞,渐更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是不如往时。太宗曰:今所行与往前何以为异?公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以后,见人谏争,悦而从之;四年以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终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公遂指陈之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罪死,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遂赐兰陵公主园,准钱百万。或曰:‘所言寻常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徐州司户参军柳雄于隋资妄加等级,人有言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当与死罪。遂固言是真,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少卿戴胄奏云:‘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但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法不合死,不敢酷滥。’陛下作色而遣杀胄争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欣然赦之。往者,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有忤圣者,陛下以为讪谤,臣奏言: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长太息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

材料二: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节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

[注]①徒,刑罚名,将罪犯拘禁在某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②指魏徵的谏书。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作色A而遣杀B胄C争之D不已E至于四五F然后G欣然H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指皇帝到某处去,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御”词义不相同。
B.无虞,此处指天下太平无事;虞,忧虑,与“尔虞我诈”中“虞”词义不相同。
C.寻常,指一般、普通,与《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寻常”词义相同。
D.称,为被动用法,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从多方面通过今昔对比,让唐太宗明白了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魏徵还指出唐太宗当今骄奢自满与四年以来不悦人谏的事实。
B.太宗即位初年,元律师被判死罪,孙伏伽向太宗进谏,认为依法不该判死罪,太宗重奖进谏者,太宗这样做是为了“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朝廷,太宗认为他毁谤,魏徵援引贾谊上奏汉文帝事来替他解脱,最后太宗称颂魏徵,还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D.曾巩认为唐太宗常能听从群臣的意见,魏徵这些人对此感到高兴,不管大事小事,没有不进谏的,之所以他们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比来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
(2)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5.唐太宗称颂及疏远魏徵的原因各是什么?
【知识点】 曾巩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观太宗常屈已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余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曾巩《书魏郑公传》,有删改)

【注】①亮:同“谅”,忠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打“”。

太A宗B末C年D群E下F既G知H此I意J而K不L言M渐N不L知P天Q下R之S得T失U至V于W辽X东Y之Z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以其书可见”中的“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C.“区区”在文中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相同。
D.“非其史之遗”中的“遗”指遗漏,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之间应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杀他人的话语用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臣子也不为了博取小信而去讨好自己的君王。
B.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C.曾巩在文中认为如实地记载君臣的谏诤言行,恰足以彰显君主纳谏的美德,激励臣子进谏的自觉, 从而垂范后世。
D.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
(2)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5.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023-05-05更新 | 2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繁昌县兴造记

宋·曾巩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县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今治所虽有屋,而庳逼破露,至听讼于庑下,案牍簿书,栖列无所,往往散乱不可省,而狱讼、赋役失其平。历七代,为令者不知几人,恬不知改革,日入于坏。故世指繁昌为陋县,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温,各以序为。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今几至万家。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柿栗之货,足以自资。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

夏令用荐者为是县,不惟兴利除弊可法也,而其变因循,就功效,独何其果且速与!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故属予记,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全宋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B.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C.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D.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以纳四方之宾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宗,庙号名。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B.簿书,古代官署中的文书、档案、簿册等物,以及私人的书籍、信件等。
C.庆历,年号名。“庆历七年”是用年号纪年,与前文“太宗二年”纪年法不同。
D.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其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昌自唐朝设县以后,治所极为简陋,县令连听讼断案的大堂都没有,而历任县令恬然自安,不曾改变,所以此县一向被认为是个陋县。
B.夏希道担任繁昌县令后,不仅大力修建治所,还使狱讼、赋役公平,使此县户口从最初的三千余家增加到近万家,可谓让旧貌换了新颜。
C.繁昌是富庶之地,有美丽的景色,能干的县令又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些使繁昌非常繁华,有了极大的魅力,能够吸引行旅者来游。
D.作者认为夏希道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兴利除弊,卓有成效,在很短时间里把繁昌治理得很好,非常懂得为政,可以说超过了古代的子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
(2)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柿栗之货,足以自资。
5.作者认为夏希道嘱托其写《繁昌县兴造记》的原因是什么?
2023-08-13更新 | 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曾巩

公钱氏也,故为王家,有吴越之地。公幼孤,家贫母嫁,既长,还依其族之大人,刻励就学,并日夜,忘寝食,于书无所不,已通其大旨。至于分章别句、类数辨名、丛细委曲,无不究尽。其见于文辞,闳放隽伟,故出而天下之士,挟其所有,较于有司,常出众上,以其故名动一时。

其为尉,及为秀、婺、邓州,皆有治行。秀州击奸仆强,果于力行。婺、邓更革弛坏,理具设张。为直讲,以能教诱,学者归之。为校理,英宗之初,慈圣光献皇后听政,公三上书请还政天子。为吏部,谨绳墨,选者称其平。为开封,以慈恕简静为体,不求智名,以投世取显。为公属者,有不与公合,然公遇之,未尝有厚薄意。士以此公。而为公属者,后卒亦心服也。公于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以其故,人莫能亲疏。至于利势之际,人所竞逐,公方隤然,迹与众远,故虽有夸者,亦不以公为可忌也。公之为判官也,府尝有狱,或探大臣意,谓欲有所附致,公不为动,徐论其意而已。公平居乐易,无崖岸,及至有所特立,人固有所不能及者,类如此也。公为人谨畏清约,与人交淡然,久而后知其笃也

公之先,既藉疆土归天子,其后至昭化,守和州,十有八年以卒。诏葬和州,子孙因焉。至公,始葬其母于苏州吴县龙冈村之天平山,故今又为苏州人。公讳藻,字纯老,封仁和县开国伯,赐服金紫,年六十有一,元丰五年正月庚寅卒于位。公卒,上驰使临视其家,知其贫,特赐钱五十万,而官其弟及子孙凡三人。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其且殁,以遗事属余,而其家因来乞铭。


注:①隤然:无职家居。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书无所不                  治:研究
B.故出而天下之士            与:和,跟
C.士以此                      多:称赞
D.子孙因                      家:安家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地名,即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等一带的地区。
B.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校理:职官名。文中指专门掌管校勘整理宫廷藏书的官职。
D.绳墨:木工用来打直线的墨线。文中比喻性格端庄正直。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公属者,有不与公合,然公遇之,未尝有厚薄意。
(2)公为人谨畏清约,与人交淡然,久而后知其笃也。
4.结合第二段,概括钱公为政方面的特点。
2018-05-24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