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幸福常常姗姗来迟,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它以朔风为前导大驾光临,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就是信号。不光寒鸥,树上的叶子也被寒风尽数吹落,光影斑驳、色彩相杂,为大地铺就柔软的地毯。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近看,或许有些驳杂、粗糙,远看则浑厚、丰富。描绘它时,大自然调动了太多的艺术灵感,在超然峻拔中展现山水的雄浑,于苍劲刚毅中又穿插隽永的诗情。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仅靠眼睛观赏远远不够,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1.下列句子中“像”字的用法与文段中加点“像”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A.像大象这样的动物,人类一定要加以保护。
B.这个桃子长得像苹果一样,水滑水滑的。
C.你问她吗?我觉得她像是不知道这件事。
D.星星像萤火虫缀在天幕之上,一闪一闪。
2.文中有两个加点词“描绘”“过滤”,说说它们使用的妙处。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是“如果说……那么……”复句,为什么Ⅰ句“如果说”和“那么”之后不用逗号,而Ⅱ句则用逗号?试作分析
(1)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根,那么想象则是艺术的魂。
(2)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刚仙逝的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一位     ①     的前辈,弟子门生多恭称她为齐先生。齐先生在她二十五万字的自传《巨流河》里,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

《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齐先生六岁离开家乡辽宁,以后十七年辗转大江南北;在极偶然的机会下到台湾大学任教,未料就此定居超过七十年。东北与台湾,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的所在,都是故乡。《巨流河》不光记录了齐先生的人生轨迹,也透过个人遭遇触及了现代中国的种种转折。书中写道: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三日,一周之间,夜以继日,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

日本疲劳轰炸的目的实现了没有呢?书中又写道: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更要发出怒吼。

回顾战争中的混乱和死亡,齐先生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召唤着生命的韧性和尊严。这个声音,如此悲伤,如此冷静,如此独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那”和第四段画横线句中加点的“那”,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你的潜意识里,我的反抗是无效的,那我就不再强求你了。
B.才刚抹眼泪,又装没事人,那熟练那专业,真让人佩服!
C.梅雨天结束,抽湿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还买那干啥?
D.任何人都会在时空中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无论基因多强大。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昨日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跫音就已经响起。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空气不断擦拭着清新。太阳的脸庞一天比一天鲜活,奶油般的光泽一天比一天饱和。雨水的身段已不再那么生硬,开始飘起来、舞起来,平添了几许婀娜。山上那些瘦削的枝条呢,越来越柔软起来,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

是的,草木都在萌动,而抢占先机的还是柳树。古人说“ ”,道出了春风和杨柳之间的柔意。“”,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真有惬意欢畅之感。“     丙     ”,春风轻轻拂过,一挂挂的枝条上便开始晃悠起淡黄色的逗点。“”,的确,春天与柳树是互相成就的,柳树更是对得起春天的,它们率先吐出叶蕾,迅速铺陈开来,在河堤上、池塘边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就这样,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盎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

1.文中加点的四个“在”,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
B.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
C.草木都在萌动。
D.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
2.将下列诗句分别放到文中画横线处的恰当位置,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
②柳无春光不精神,春无柳色减三分。
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④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
A.甲①;乙③;丙②;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③;丁②。
C.甲①;乙④;丙②;丁③。
D.甲④;乙③;丙①;丁②。
3.简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昨日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被牵引着,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幽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他由此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

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1.请简要分析加点处“牵引”“接引”“导引”的在语段中的意义和作用。
2.请结合文本,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光下的清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这条一脚就能跨过去的小溪仿佛是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弹拨它的,是清风、月光以及一双少年的手。云领下篮子,开菊花,出两盏河灯,又出火柴,一一将它们燃,将一盏莲花形的给我。他对我说,他妈妈喜欢吃南瓜,所以他每年放的河灯都是南瓜形的。云领先把几枝菊花放在清流上,然后怕我搅扰了他似的,捧着河灯去了上游。我打量着那盏属于魔术师的莲花形的河灯,它用明黄色的油纸做成,烛光将它映得晶莹剔透。我从随身的包中取出魔术师的剃须刀盒,打开漆黑的外壳,从中取出闪着银光的剃须刀,抠开后盖,将槽中那些细若尘埃的胡须轻轻倾入河灯中。我不想再让浸透着他血液的胡须被囚禁在一个黑盒子中,囚禁在我的怀念中,让它们随着清流而去吧。我呼唤着魔术师的名字,将河灯捧入水中。它一入水先是在一个小小的旋涡处耸了耸身子,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之后便悠然向下游漂荡而去。我将剃须刀放回原处,合上漆黑的外壳。虽然那里是没有光明的,但我觉得它不再是虚空和黑暗的,清流的月光和清风一定在里面荡漾着。我的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这个夜晚,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到了一起,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中。

1.文中加点的动词使用十分精练传神,请结合文本,从总体上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文中画横线处都用到了“仿佛”,说说二者表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
第一处:仿佛是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
第二处: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末诗人陈衍一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不争地成了福州标志、闽都文化之魂。这里既见坊巷纵横、亭榭廊槛俊彩九州,也有美食风味、人间烟火宛转其间。它跻身中国四大文化古街之首,保存200余座精彩绝伦的明清古建筑,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

与三坊七巷曾在中轴线相接连的上下杭,是商业码头重镇、闽商的重要发祥地,有过“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热闹景象,只是在兵燹战乱、改朝换代中被历史的烟尘湮没。从头修复是拾人牙慧,创新传承才能让今日的双杭一年美一年。一年四季,不管你是呼朋唤友还是悄悄地来,大可感受远去的岁月在汉服木屐的摩肩接踵中活化,在精致无比的油纸伞中留香,在小桥流水、春雨秋风中流连。

如此坊巷、双杭,让两千年古都如闽江那般灵动活泼,天光云影共徘徊。两年前在福州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时,几位海外来客如出一辙地示爱,对福州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绿中、绿在花中的格调赞不绝口,对市民一出家门就能亲近自然、看到内河在家门口清澈流向闽江再奔大海的神奇网状多有艳羡。有福之州向中外客人分发着一张张“有福共享”的名片。“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福州的绿水青山,就是发展文旅、福泽百姓的金字招牌。

1.下列句子中的“如”与文中加点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突其来的暴风雪,一下子就把前行的大军阻在了大山之下。
B.经过全体村民多年不懈的努力,生活早已经远远强往年了。
C.千万别买这种东西,塑料制品哪不锈钢的制品经久耐用呢?
D.她神色兴奋地说:“我若愿,一定到天安门看一次升旗仪式。”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幼时背的诗真不易忘却,这么多年过去,“天光云影共徘徊”类妙句依然可以脱口而出。
B.“春蚕到死丝方尽”,唐李商隐的诗句对蚕吐丝现象的描写,有助于我们理解蚕的特性。
C.来到横峰县莲荷乡的万亩荷塘,一眼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荷香阵阵袭来,沁人心脾。
D.叶剑英元帅说:“四渡赤水使我们摆脱了困境,掌握了主动权,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跻身中国十大文化古街之首并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的它保存200余座精彩绝伦的明清古建筑。”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7日内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①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曾说②“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③。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④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新”与“质”。所谓“新”,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所谓“质”,是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实现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龙头的生产力跃升。因此,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相适应,要加快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

1.文中划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顿号B.②冒号C.③引号D.④破折号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促使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文中多处出现“马克思”一词,表意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空碧澄澄,蓝晶晶,月亮像一面新磨过的天镜,亮铮铮的清辉银粉一样________洒下来,无声地落在场院里,新鲜纯净,散发一股淡淡的香气。场院以南,收割了苘麻的空地上,仿佛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那雪是松暄柔软的,踩上去能没了脚脖子。湾边的树,迎着月亮的一面,树峰镶了白银的花边;腰间一些地方似是挂着雾凇,重重的,压垂了叶子。树影却愈显黑了,一团一团,好像画家遗落的墨块。远处田野里,融化了的月光在流淌,像一条明亮的大江,又像汪洋大海,这里涌动着一波波的浪花,那边摇曳着柔滑的丝织品的条纹。而这同时,哗哗的水声盈满两耳,间或还好像听到几声蛙鸣。平原尽头是逶迤的青龙山,它的轮廓清晰,圆润,山上的岩石宛若片片水淋淋的锦鳞,只是它停止了飞舞,它卧伏在那里,静静地守护着平原,这明媚柔和的夜深深________着平原。

村庄已经睡熟,没有孩子的哭闹,没有牛哞,没有狗吠,月亮怕扰了人们的好梦,把穿过蚕丝似的云彩的脚步放轻,呼吸也屏住了,只以母性的眼睛和蔼地看着村庄。整个村庄________在温情的月光里,每一座房屋都________上了轻纱薄绡,麦草屋顶或弥漫淡淡的青烟,或浮动乳白色的雾气,红瓦屋顶上则叮当着月光金属质的脆响。这使村庄更为安详,梦更为甜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纷扬扬       浸润       沐浴       
B.纷纷扬扬       沐浴       浸润       
C.飘飘荡荡       浸润       沐浴       
D.飘飘荡荡       沐浴       浸润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内容的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3.下列句子中的“让”和“让这明媚柔和的夜”中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前行,共同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B.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C.巾帼不让须眉!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
D.弟弟小,哥哥让着他点儿!大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如果任由哥哥欺负弟弟,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而这就成了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模式。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嚼——”,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1.下列句子中的“关系”与文中加点的“关系”,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饮食与人的眼睛健康有关系,胡萝卜、菠菜、红薯等食物对眼睛健康有帮助。
B.持续巩固坚如磐石军政军民关系,共谱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新篇章。
C.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D.学校会要求带上自己的团员档案,团员档案里包含转团组织关系证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为“就像有劁猪的,也有人去织席子或箍桶,有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下面的两句话分别摘自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两个句子都通过列举的方式来表达,但二者在表达上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不同表达的原因。
(1)除了气温变化,不良情绪还与人出汗较多、睡眠缺乏和饮食不足有关。
(2)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而居然有了转机:今晚有阵雨,转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场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头看西北方,有云吗?快来了吧?等了一个夜晚,又一个白天。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阵雨,轻描淡写,点点滴滴,来得麻利,去得轻巧。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它似乎代表着一种飘逸、自由、灵巧的风格,它简直是一个梦。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它干脆只是走一走过场,它像一个骗局。

此夜星光灿烂,莫非预报了又预报,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了?便无奈地躺在床上,体味汗与被褥特别是与枕头结合起来的陈年芳馨。

嗒。

嗒嗒。

嗒——嗒——嗒。

什么?有一本书落到地上了么?

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

嗒嗒嗒嗒嗒……听声音就是大雨点。雨点愈来愈密,雨点愈来愈混成一片一团,而且声音变得响亮和尖厉起来。突然一道青绿色的强光,一声炸雷震响在屋顶上,大雨像敲击重物一样砸在地上,没有节奏,没有间歇,没有轻重缓急,只有夹带着哗啦哗啦的乒乓叮咚。

睡意全无了,只觉得高兴,觉得有趣,觉得老天爷还是有两下子,便光着脊梁去淋雨去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文中加点字“钉”,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走了,又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在我心里。
2.“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两句中的“哟”字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横线句子如合并为一段,改成“嗒。嗒嗒。嗒——嗒——嗒。”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独立成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7日内更新 | 3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