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一 期中 2023-09-12 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启迪思想、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多重文化意义之下重叠的生活世界里架起不同解释之间共同认识的桥梁。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融通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关于文化与民族、国家、世界关系的真理性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打造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屋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建设更具包容性、普惠性的国际秩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具有天下意义的共同发展平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对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哲学的贡献是以文明对话论突破和超越文明等级论。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方法论互学作用。只有当哲学社会科学拥有有效接受对象、其价值得以传递时,才意味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论需要把什么是怎么样结合起来,构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在时间同质化、空间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哲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文化各个层面展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存智慧、精神特质、文化血脉;另一方面要融入并丰富世界价值共识,及时地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从而有利于推动营造中国当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关于文明本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中国思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范畴;关于文明关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主张,为跨文化交流丰富了内容范畴;关于文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为跨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性目标。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叙事模式互鉴作用。叙事是实践诠释学的基石,它可以更加直接地呈现和把握实践的个别性和异质性。比如恩格斯在考察18世纪的英国状况时提出,德国人继承的是基督教唯灵论的传统,法国人继承的是古典唯物主义的传统,英国人则是这两种不同传统的混合。可见,任何一种哲学叙事模式与其要发挥的社会作用和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任何一种哲学的民族特点也都与社会作用、与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叙事模式,首先,要关照当代中国面临的突出文化问题,比如历史虚无主义等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影响;其次,要深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系统的概括梳理,这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进行规律性探索;再次,要更好地构建中国精神,宣传好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国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

(摘编自尹红英《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明对话论是对文明等级论的一种突破与超越,是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B.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现以哲学社会科学拥有有效接受对象和其价值得以传递为基础。
C.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交流、互鉴共存”的主张,是对文明本质的一种界定。
D.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文化自信,对当代青年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价值融通、方法论互学和叙事模式互鉴这三个视角,论述哲学社会科学在创新理论方面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具体地、井井有条地阐释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理性原则,层次十分清楚。
C.文章以恩格斯指出的英国混合了德国基督教唯灵论和法国古典唯物主义传统为例,论证了文化融通的观点。
D.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语言既讲究学术性,又不失生动通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主张国家之间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屋顶”,俄乌冲突有悖于这一原则。
B.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
C.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民族宗教文化诉求不一,因此,新时代应建立包容的丝路文化。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生动展示和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浪漫演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体现。
2023-09-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围绕国家重大节庆,重要时间节点等重大主题进行创作,是影视行业的优良传统,而现实主义品格始终是重大主题影视作品的鲜明特征。

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文化消费和媒体环境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实现社会效应、艺术创新、市场认可的多重抵达,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最大挑战。此次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作品的主创者们,纷纷从革命先辈和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中挖掘故事素材,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光荣和梦想,深情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呈现出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时代成就、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多题材展示,故事片、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等多门类呈现,历史片、战争片、青春片、谍战片等多类型融合的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

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展现我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是这些创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电影《革命者》首次聚焦李大钊为信仰奋斗的历程。为了高度还原百年前的中国社会面貌和革命先驱的形象,主创团队深入调研了数千万字文献和数万份档案,反复请教历史专家。电影《1921》的创作者用国际化视野打开这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热血故事,用丰沛的生活细节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群像,令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百年前的新青年。创作者特别注重还原历史现场、深入生活肌理,切身去感受革命历史环境下人物的实际处境和心理状态,从而赋予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充分的逻辑规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重大主题影视剧承载着彰显家国情怀和实现个体认同的价值功能,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抒发好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热爱之情。因此,创作必须秉持人文精神,增强历史叙事的情感表现力度和生活话语的情感融合浓度。

今年的诸多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影视剧在对革命领袖和英模的塑造中都特别注重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细腻展示个人抉择与国家历史命运间的内在关联,将个体情感内嵌于历史记忆和英雄主义情结中,从而在影像编码的询唤里实现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归属。例如,《光荣与梦想》书写了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爱侣刻骨铭心的情感故事,使爱的信仰与革命的信仰相映生辉。《山海情》里基层干部马得福帮村民修水渠、建学校,经常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奔波,以富有生活化的细节令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些作品以人物带故事,以情感摄人心,将历史叙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情感记忆与现实关怀相联结,力图以视觉符号的血肉和价值理念的肌理强化观众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情感体验,搭建不同观影受众的情感共通点,引发今天人们对历史、现实的再认知。

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创作除注重叙事品格和情感表达外,还强调理念、方法、体裁、形式的多维创新,形成了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创作生产格局,丰富和提高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审美体验。例如,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面向全社会征集故事,从专业编剧和网友的投稿中甄选出优质选题,着力展示百年历史进程中的英雄人物群像,形成了具有全媒体特点的全民共创的生动局面。

影视从业者还吸收短视频、微电影等成功经验和传播优势,打造单元式、微小型、拼盘化的作品类型,在规定主题和篇幅中集中展现戏剧冲突、突出高潮情节、设置单元衔接、把握叙事节奏,从而在短小精悍、新颖生动的形式中实现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圆融。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采取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形式,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的100个重要事件,用100个历史故事反映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在小成本、小制作中体现大情怀、大主题。

(摘编自田刚健《银幕荧屏响起红色集结号》)

材料二:

文艺应是民族精神的火炬,面对物质主义对文化的侵袭,更应强调文艺对精神向度和理想价值的追求,影视作品不能诱惑灵魂滑向病态与残破,而应积极负起推动人民与社会进步的重任。新世纪的文艺无疑是多元的,倡导新的理性精神,并不排斥非理性及其他因素的合理存在和互相取长补短,文艺创作更应在视野更加宏大的历史唯物主义关照下,广纳博采,取长补短,重建文学的新的理性精神。

红色影视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红色经典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德,它可以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净化人们心灵空间的品格。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经典的确还有一些局限性,如政治说教过多等,不过总体看来,这些作品具有良好的理性向度和价值追求,并一直激励鼓舞着人们。

(摘编自肖智成《红色经典及其改编的理性向度和价值追求》)

4.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影视作品,面临更加复杂的文化消费和媒体环境,怎样实现社会效应、艺术创新和市场认可的多重抵达是其最大挑战。
B.电影《革命者》的主创团队之所以花大力气调研文献和档案、请教历史专家,是为了展现百年前社会风貌和塑造全新革命者形象。
C.重大题材影视剧要想达到彰显家国情怀和实现个体认同的目的,抒发好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热爱之情是最重要的途径。
D.正是借鉴了短视频、微电影的成功经验,打造了单元式、微小型、拼盘化的作品类型,建党百年主题影视剧才实现了形式更新。
5.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革命者》聚焦李大钊为信仰奋斗的历程,在他的引领下,众多的仁人志士、革命先驱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B.《山海情》里塑造了马得福这样一个帮村民修水渠、建学校、种蘑菇,带领村民建设新家园、共同奔小康的脱贫攻坚的好形象。
C.《光荣与梦想》讲述了青年们为新中国成立不断奋斗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克服困难建立红色政权,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
D.《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采取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撷取共产党百年间的100个重要事件,短小精悍。
6.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者与花椒木手杖

肖复兴

一进天坛北门,东侧高台上,几排白杨树下,有一片开阔的空地。这是老北京人健身的专属之地。每天下午两点以后,有个人会提着录音机来到这里,放响悠扬的舞曲,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随着舞曲翩翩起舞,都是三步或四步的交际舞。一般到三点左右,人最多,是高潮时分。这有些像乡间舞会,在晒麦场或打谷场上,踢踏着欢快的舞步,漾起脚下的灰尘,音乐声袅袅地飞进云间和炊烟里。

这里的交际舞,和豪华舞厅里的不同。舞者如同山间流淌的溪水中的鱼——不是舞厅里那些衣着华美的俊男靓女,那是精致鱼缸里的龙睛金鱼。这里的舞者水平参差不齐。跳得差的,穿着一般都不讲究,他们把跳舞当作锻炼。跳得好的,可不这么想,他们的一招一式都像模像样,把它当作艺术对待。他们都会特意穿着漂亮的衣服,手搭肩、斜歪头的笔挺姿势,更让人感到有几分专业舞者的范儿。

来这里跳舞的,大多是老年人。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是任何漂亮的服装都遮掩不住的,映衬之下反而更加醒目。但是,在这里跳舞带给人以快乐,由此蔓延出的交流更是驱散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这是年轻人的舞会、豪华舞厅中的舞会所不能及的。

那天下午天色阴沉,但依然挡不住这些人如约而至,舞曲依旧悠悠荡漾在白杨树下,人们款款动情而有些忘我。我看到其中有一对舞者,年龄六十多,在这里不算是岁数大的。引我注意的是,男的步子有些呆滞,几乎是一小步一小步蹭着地皮,小心翼翼地在挪。女的是随梆唱影就合着他的步子,一点点蹭着向前。说是向前,因为步子实在太小,其实是原地转磨一样打着转转。

我看清了,男的洁白的衬衫塞进裤腰里,外套一件砖红色西式马甲,颇为鲜艳;女的黑色高领束腰毛衣,黑色阔腿曳地长裤,黑精灵一般一身黑。两人的头发都是新染的,黑亮如漆,一丝不苟。别看动作迟缓,衣着却笔挺讲究。我还看到,他们手的姿势很是特别,女的右手在胸前紧紧握住男的一只手,左手则拐向自己的身后,紧紧地握着男的伸到她后背的另一只手。这样的姿势,在所有的舞姿中绝无仅有,对于女的来说难度很大。男的像是中风后有些偏瘫,她是担心他跌倒。显然,她希望舞蹈有助于他恢复身体,更可能是帮助他回忆曾经美好的年月。他们紧紧地贴在一起,女的手更是紧紧地抓住男的手,仿佛只要一松手,男的就会像一片叶子被风吹走。

刚准备过去询问他们几句,一位老人拉着手杖,颤巍巍地向我走过来,我赶紧折过身子迎向老人。其实是我的错觉,老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他只是独自一人随着舞曲在慢慢地踱步。他没有任何的舞姿,只是让手杖帮助他敲打着节奏,自己跟着手杖,踩着舞步的步点儿。手杖,成了他的舞伴。

我走到老人的身边,发现他的手杖非常特别,是用一根粗粗的树枝或树干做成的。手杖上布满一个个突出的疤节,如同密密麻麻的老年斑和突兀的骨节。老人告诉我,这是花椒木。我知道花椒木质地坚硬,而且有药用价值,特别适合老人用。手杖上涂抹了一层绿漆,只不过年头久,漆色脱落很多。老人告诉我,花椒木是自家院子里种的,截下一节粗细适合做手杖的,然后抹上油,涂上漆,为的是不让它开裂。他又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他自己干的,自己给自己找伴儿!

老人八十四了,我赞他耳不聋,眼不花,还能跳舞,身子骨儿这么硬朗。他大笑:“跳什么舞呀,就是每天到这里来瞎扭扭!”

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前总晃动着那根花椒木手杖和那对男女原地打转的舞步。忽然想起匈牙利的音乐家巴托克。巴托克晚年患有白血病,到美国的佛蒙特养病,他的妻子给他买了一根酸苹果木手杖,可以帮助他支撑病歪歪的身子,他的身子已经瘦骨嶙峋,如枯枝上的残叶,在风中瑟瑟发抖,不知哪一阵风吹过就会从枝头飘落。

有一天,巴托克拄着这根酸苹果木手杖到住所前的林中散步,看到一排白桦树倒卧在地,已经枯死多年。他忽然发现,一棵枯树桩的侧面,布满了一个个半圆形的小孔,每个小孔之间的间距像是用尺子量出来似的,每个小孔里面都有一株淡绿色的嫩芽探出头来,摇曳着,在一片昏暗与枯萎中,是那样的清新明快。这个发现让巴托克暂时忘却了病痛。他扔下手杖,蹲下身来,用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一株株嫩芽,喊妻子来看。他用手指敲打着那些小孔,嘴里发出“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的节奏来。他兴奋地告诉妻子,是啄木鸟呀,那些小孔是啄木鸟啄出来的,才会这样的整齐,树倒下了,死了,但那些小孔还在,嫩芽就长出来了,死树就又有了生机,生命有了新的轮回。

巴托克在晚年谱写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那天籁一般的“虔诚的柔板”中,就运用了“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的节奏。

那是啄木鸟啄木的节奏,是木管吹出的节奏,也是酸苹果木手杖和花椒木手杖敲打在地上的节奏、年迈的舞者脚下的节奏,那是生命的节奏。

(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天坛北门舞会与乡间舞会、豪华舞厅里的舞会作比较,又将舞者比作山间溪水中的鱼,表明文章定位为写一般人。
B.文章写参加天坛北门舞会的舞者,有穿着不讲究的,跳得差,有穿着讲究的,跳得好,以此表明他们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C.文章写偏瘫老人这一对舞者时,逼真细致地描写了他们的服饰、动作等,这不仅再现了他们的舞蹈,还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D.文章结尾段,和上文内容紧密呼应,强调了“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这一节奏,点明这是“生命的节奏”,突出主旨。
8.文章开篇为什么写天坛北门平时跳舞的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
9.文章颇有意蕴,请结合文中写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的内容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B.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C.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D.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书》(《尚书》)《礼》《易》(《周易》)《论语》《春秋》。
B.泰山,又名岱宗等,如杜甫诗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帝王告祭的神山。
C.高祖,古代帝王庙号。文中的“高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其他著名的高祖还有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时期设置,不同朝代管理事项有所不同,北宋前期掌常祭祀祝版,置判省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闭门苦读。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后来几次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将家中的书全部焚烧,关门闭户勤奋苦读。
B.苏洵受人赞赏。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他的二十二篇著述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
C.苏洵熟悉兵道。苏洵认为:用兵崇尚正义,不正义的,虽有利也不应发兵;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却要有所依恃。
D.苏洵著作颇丰。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与姚辟一起修礼书,编《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竟效苏氏为文章。
(2)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