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二上期末(统考)-全国卷考区-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3-05-28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除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贾似道称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诏不允。天祥当制,语皆讽似道。时内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乐,使台臣张志立劾罢之。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加临安府。未几,宋降。仍除天祥枢密使。十月,遣参谋赵时赏、谘议赵盂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逐移漳州,乞入卫。时赏、孟溁亦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十二月,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 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阳风而起者/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C.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D.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
B.迁都,古时特指国家由于受到某种军事胁迫,用另一个城市取代原来的都城。
C.溪峒蛮,指西南的某些少数民族,古代称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为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
D.千户,元朝将人民和土地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首领一般由贵戚、功臣担任,并世袭管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横溢,文采出众。他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在答对论策时,他提笔写下一万多字的议论策对,被理宗亲自选拔为第一名。
B.文天祥刚直不阿,敢于发声。董宋臣劝说皇上迁都,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来稳固民心;贾似道以病要挟皇上,文天祥起草制造加以讽刺。
C.文天祥散尽家财,坚持抗元。文天祥平常衣食丰厚,但面对国难,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吴浚降元后游说文天祥,文天祥把他勒死,誓死抗元。
D.文天祥坚守气节,从容殉国。文天祥被俘后,写《过零丁洋诗》明志,张弘范感其义节,以礼待之;文天祥临刑向南跪拜,坦然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内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乐,使台臣张志立劾罢之。
(2)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
5.德柘初年,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人卫京师,他的朋友为什么要阻止他?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厥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就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委以重任”中“委”的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
(2)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肋,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将建诸,君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注:①櫜鞬,装弓箭的口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表示期望或商量,与《烛之武退秦师》当中“吾其还也”的“其”语气相同。
B.殆,大概,与《论语》当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含义不同。
C.飨,宴请,用酒食款待,与《鸿门宴》当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字含义不同。
D.不穀,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本为周天子所用,后周室衰落,诸侯也僭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到蒲城讨伐公子重耳,蒲城人打算抵抗,但重耳认为自己依靠君父的任命得到百姓的拥护,以此来与之对抗,是莫大的罪过,于是出逃了。
B.在齐国时,跟随重耳的人谋划离开,被姜氏得知,姜氏非但没有阻拦,反而鼓励他们,重耳本来安于现状,经过一番劝说,最终同意离开齐国。
C.到郑国时,郑文公并未以礼相待,叔詹认为公子重耳有三件非常人可及之事,日后必定大有作为,以此劝谏郑文公,但郑文公依旧没有听从。
D.到楚国时,楚子盛情款待,并询问重耳日后如何报答自己,重耳承诺自己若能返回晋国,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时,晋国将退避楚国三舍之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2)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欲治其国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C.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至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礼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和《周礼》《曲礼》并称“三礼”。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确立。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含蓝中家的关于“人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B.《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体系。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所以才会行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天下就很容易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发端。这为儒家的道德标准提供了心理基础。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8.《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两篇课文各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1】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诸文行世。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夫人者十年。外太祖宦两广。藏生生黄丸盈数簏(lù),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治疗。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2】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鯨,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有删节)


【1】橘:“橘中秘”棋谱。【2】眉公:陈维儒,号眉公,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
B.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
C.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
D.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相传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故其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B.字,古代男子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是同辈间的称呼,“字”则用于自称。
C.靖节,即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谥号。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靖节”。
D.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主要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等,表达对死者的悼念。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少年享受荣华富贵,晚年因国破家亡而生活困窘,所以感慨人生恍如隔世。
B.眉公先生对小张岱的聪明才智大为赞赏,想用建立伟大的功业来规劝教育张岱。
C.张岱晚年担心自己突然离世,其为人不能被后世了解,于是效仿古人自作墓铭。
D.本文运用自嘲、反讽的艺术手法,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愤懑之情。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太祖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治疗。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23.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B.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C.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D.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齐貌辨”的意思是对齐貌辨友好,“善”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含义不同。
B.“薨”,古时指诸侯、皇室成员等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士之死谓“不禄”,大夫之死谓“卒”。
C.“爱则有之”的意思是宠爱是有的,“爱”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的含义相同。
D.“谢病”指称病隐退或谢客来访,“谢”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中“谢”的含义不同。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门客看不惯齐貌辨,都私下建议田婴赶走他,但靖郭君却袒护齐貌辨,不听劝说,并对他礼待有加。
B.靖郭君和宣王关系不好,于是就离开首都和齐貌辩一起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去,齐貌辨为报答靖郭君,冒着生命危险去见宣王。
C.齐貌辨阐述两件事来证明靖郭君并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以此来衬托出了靖郭君对宣王的忠心,从而打动了宣王。
D.齐貌辨的游说消除了宣王对靖郭君的嫌怨,于是宣王用隆重的礼节迎接靖郭君归来,并请他做国相。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周显德二年,宰相李穀征淮南,暗为记室。世宗览军中章奏,爱其辞理明白,已知为昉所作,及见《相国寺文英院集》,益善昉诗而称赏之曰:吾久知有此人矣。恭帝嗣位,赐金紫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点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必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B.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C.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D.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以后指金鱼袋配饰及紫衣官服,文中借指高官显爵。
B.“雅厚张洎而薄张佖”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厚”字含义不同。
C.朔望:中国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朔日”指阴历每月初一,“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晦日”指阴历每月三十。
D.“此吾所以重之也”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中“所以”含义不同。
29.下列有关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擅长文辞,他撰写的奏章文辞事理明白,深受周世宗喜爱,又因《相国寺文英院集》中的诗再受称赞。
C.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此碌碌无为,后来因摔倒而去世。
D.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个即使才干可取,但前来求官的人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2)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节选自苏洵《嘉佑集·卷二》,有删改)

【注】①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B.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C.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养其力”与《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而士不厌兵”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中的“兵”含义不同。
C.“彼固有所侮而动也”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含义相同。
D.“使之疑而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的解释完全相同。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其所害,但从长远看,也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打仗要着眼积蓄财力、培养战斗力、培养士气、修养士兵心性这四个方面,其中修养心性在四者中显得最为重要。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战争胜利,为将者可以故意暴露短处,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隐藏长处,使敌人轻慢而陷入我方的圈套。
D.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3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秦西有巴蜀,船积粟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费马汗之劳。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夫牢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败,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也。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战国策·卷十四·楚策一》,有删节)

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B.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C.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D.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3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塞以为固”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南面而攻则北地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C.“封为武安君而相燕”与“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两句中“相”含义不同。
D.箕帚之妾,指持箕帚的奴婢,在古代常作为妻妾之谦称,还可作为嫁女的自谦之词。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游说楚王是为了破坏合纵策略,他先肯定秦国在军事实力、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并指出合纵可能会带来祸患。
B.秦国与吴国交战,取得了五战三胜的战绩,张仪借此提醒楚王,秦国实力强大,如果违背秦国的意愿,会非常危险。
C.楚国与秦国曾发生战争,汉中之战,楚国失败,楚王盛怒之下,于是派军队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仍以失败告终。
D.在张仪的劝说下,楚王以国家位置偏僻且自己年轻为由,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并且派出使臣向秦王献上珍贵的礼物。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伊尹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哑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于是接履而趣,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而夏亡。

魏襄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蔂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材木之积,人徒之众,仓廪之储,数以万亿。度八千里之外,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可以作。魏王默然无以应,罢起台。

魏文侯见箕季,其墙坏而不筑。文侯曰:何为不筑?对曰:不时。其墙枉而不端,问曰:何不端?曰:固然。从者其园之桃,箕季禁之。少焉日晏,进粝餐之食,瓜瓠之羹。文侯出,其仆曰:君亦无得于箕季矣。文侯曰:吾何无得于季也?吾一见季而得四焉。其墙坏不筑,云待时者,教我无夺农时也。墙枉而不端,对曰固然者,是教我无侵封疆也。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我以粝餐者,季岂不能具五味哉?教我无多敛于百姓,以省饮食之养也。

(节选自《新序·刺奢》)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B.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C.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D.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
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适汤”与“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B.“殷王而夏亡”与“魏襄王将起中天台”两句中的“王”字含义不同。
C.“乃可以作”与“乃罢起台”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从者食其园之桃”与“食我以粝餐者”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桀骄奢淫逸,面对伊尹的劝诫,夏桀毫不反省、刚愎自用,他甚至以太阳自比,认为就像天上永远有太阳一样,自己会永远拥有天下。
B.魏王主意已定,打算建造中天台,为吓退群臣劝谏,就先发布命令说会处死劝谏者。最终他不但没有处死劝谏的许绾,还放弃了建台计划。
C.箕季生活简朴,院墙坏了也没有去维修,用粗粝的食物招待魏文侯。魏文侯对箕季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到箕季家看望有多方面的收获。
D.三则故事都批评了君王的奢侈淫靡之风,以简练的笔墨刻画了三位形象各异的国君,夏桀怙恶不悛,魏襄王从善如流,魏文侯善于自省。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度八千里之外,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
(2)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
43.伊尹、许绾、箕季的劝谏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报朕多矣。”薄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B.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C.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D.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4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益于   尝加营葺,有碑载其B.除恶务   起成败之迹
C.令人   暴秦之欲无D.直箴朕   八月一日,烽火矶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但要求反复勘验数目才供给的情况,宣宗关注民生,提出一旦百姓饥饿无食,就要立即拨付给他们官粮的主张。
B.明宣宗认为除恶务本,他接受杨士奇和杨荣的建议,让对下属管理很严厉,政治清明的京尹顾佐取代了贪官污吏刘观。不久,宣宗又把刘观逮捕下狱。
C.明宣宗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他认为,只有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一个国家才能户口兴盛,如果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一个国家的户口往往衰落。
D.明宣宗深谙创业艰难,守成不易的道理,他明确告知杨薄,现在,许多大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他希望杨薄能直言指出自己过失。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B.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4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扑”,短的叫“敲”。此处“敲扑”代指严酷的刑罚。
B.“黔首”是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当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C.陶朱即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用“陶朱”来作为富人的代称。
D.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极力开拓疆域,巩固其地位。气势赫赫,不可一世。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向南向北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反衬下文秦朝灭亡的迅速,也为后文强调“仁义”埋下了伏笔。
C.曾经横扫诸侯国联盟的秦军,面对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的陈涉及其领导的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的起义军,反被一击成溃。
D.作者从领袖地位、作战能力军队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2.文章极力铺叙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5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与“君子敏于事”(《〈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伐其功”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而疏屈平”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属草稿未定”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6.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度海溺水,悸而,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入谓勃为腹稿。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

(乙)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盂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选自《滕王阁序》)

5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5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勃往省”与“汝来省吾”(《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B.“悸而卒”与“保卒余年”(《陈情表》)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C.“勃属文”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之死》)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D.古人十分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比如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拱手示意为主,后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需小步快走,就如《滕王阁序》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59.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勇于自荐,主动抓住机会。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他上书自陈,刘祥道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
B.王勃私杀罪奴,因之招祸。王勃被革除官职后,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藏在王勃住所,他担心事情泄露,杀死了这个官奴。
C.王勃戏作《檄英王鸡》触怒高宗。当时皇子们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写了一篇檄文,高宗听说以后非常生气,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D.王勃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都督举办的宴席上,众宾客都不动笔作文,只有王勃毫不推辞为文,因其文章奇妙,被都督赞为天才。后王勃在探望父亲的途中不幸落水而亡。
6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军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吾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吾不迁矣。”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贻子产书曰:“吾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丘赋,一种赋税制度。②虿,chài,蝎子一类的有毒的虫。

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B.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C.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D.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6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斑白,头发花白,这里代指老年人,与“以愚黔首”中的“黔首”用法相同。
B.乡校,这里指当时郑国设在地方的学校,也是人们议论政治常去的地方。
C.“吾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与“吾不信也”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D.刑书,法律条文。文中说“铸刑书”就是把法律条文铸刻在鼎上公布于众。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选文记录了子产治郑受到下层人民的爱戴,《左传》选文则侧重表现孔子、然明、叔向等士大夫对子产治郑的认可。
B.《史记》选文通过与前任对比突出子产治郑达到的效果,《左传》选文则通过记述具体事例侧重阐述子产治郑所采取的做法。
C.《左传》选文中子产善用比喻论证,把治国比作防川,认为应及时听取民意,把施政方式比作水火,强调治民应宽猛相济。
D.《左传》选文中子产治郑并非一帆风顺,在因颁布典章制度而受到批评后,他从国家和现实出发,坚持自己的治郑方略。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2)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
65.子产治郑是如何实施“宽猛相济”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天监四年,诏曰:“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朕日昃罢朝,思闻俊异,收士得人,实惟酬奖。可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内后进。”于是以吴兴沈峻等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饯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七年,又诏曰:“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宜大启庠序,博延胄子。”于是皇太子、皇子、宗室、王侯始就业焉。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其为时儒者,沈峻等首膺兹选。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世农夫,至峻好学,与舅太史叔明师事宗人沈麟士门下积年。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麟士卒后,乃出都,遍游讲肆,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时吏部郎陆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五经》博士庚季达须换,计公家必欲详择其人。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此学不传,多历年世,北人孙详、蒋显亦经听习,而音革楚、夏,故学徒不至;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比日时开讲肆,群儒刘岩、沈宏之徒,并执经下坐,北面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第谓宜即用此人,命其专此一学,周而复始。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累世绝业,传于学者。”勉从之,奏峻兼《五经》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补西省学士,助撰《梁官》。书成,入兼中书通事舍人。为武康令,卒官。

(节选自《梁书》)

【注】①高祖:指梁武帝萧衍。

6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B.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C.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滨/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D.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昃,太阳偏西,地支中的未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15点至17点这个时间区间。
B.博士祭酒,学官名,东汉五经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后称国子监祭酒。
C.仆射,官名,汉代以后,职位仅次于尚书令,职权渐重,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出,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意思相同。
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求才若渴。他为魏晋时代风气浮荡、儒家学问衰退的状况而忧虑,于是下诏搜求学问渊博的人才。
B.沈峻家微身显。他祖上世代务农,他却勤奋好学,跟舅舅太史叔明一起拜沈家族人沈麟士为师,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C.陆倕认为《周官》的学问已有很多年不相传授,而北方人孙详、蒋显虽然曾学习并讲授此书,但因口音问题学生不愿来学习。
D.沈峻精通《周官》。吏部郎陆倕因此当面向仆射徐勉推荐沈峻,说让沈峻讲授《周官》,能使圣人的正宗典籍重新被重视。
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
(2)比日时开讲肆,群儒刘岩、沈宏之徒,并执经下坐,北面受业。
70.梁武帝萧衍重视教育,在文章中有哪些体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文本二:

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B.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C.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D.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7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意思是这些人,“属”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含义不同。
B.“追亡逐北”意思是追逐逃走的败兵,“亡”与“唇亡齿寒”的“亡”字含义相同。
C.“夷灭”意思是消灭,“夷”与《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的“夷”字含义不同。
D.“谢过”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7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列举的“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诸多有利条件,与诸侯国争相割地、主动臣服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发人深思。
B.文本一写九国之师到达函谷关却徘徊不敢前进,由文本二可知,这与统治者只是考虑各自利益,“合纵”缺乏牢固的基础不无关系。
C.李桢认为,六国崇尚武力和权谋,这与秦国没有本质差异,假使它们拥有有利的形势,还得到上天的帮助,也可能成为秦那样的国家。
D.文本二中,苏秦对连横与合纵的态度前后不一,他起初主张连横,但不为秦国所用,后又激怒了张仪,为求自保转而游说六国合纵。
74.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