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议论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6 道试题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博望侯既以通西域尊贵,其吏士争上书求使。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以私其利。外国亦厌汉使,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玉门关,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上直其言,遣归国。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楼兰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皆谢服。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备车骑辎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文本二:

人与人相与,信义而已矣;信义之施,人与人之相与而已矣;未闻以信义施之虎狼与蜂虿也。楼兰王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B.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C.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D.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口,文中指俘虏。统治者多以俘虏充作奴隶,故也用来称奴隶。
B.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C.“欲贱市以私其利”中的“市”与“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意思不同,前者为卖,后者为买。
D.“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中的“赍”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中的“赍”,意思相同,都有“携带”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望侯张骞因出使西域而尊贵,所以申请出使的人增多,而这些使者重小利,私自将官府交给他们的财物据为己有。
B.楼兰处在汉与匈奴间,两边依附,常为汉朝充当向导,送水担粮,送迎使者。后因受到匈奴离间,多次截杀汉使。
C.匈奴抢先一步拥立安归为楼兰王,汉朝命新王入朝,新王推辞不去,于是皇上下诏书捕捉楼兰王,押送长安审讯。
D.傅介子以利诱杀楼兰王,并当众宣告背叛汉朝之罪,而后汉朝改立尉屠耆为王,更改国名为鄯善国,并刻制印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即出金币以示译。
(2)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5.对于傅介子斩杀楼兰,司马光与王夫之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5-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劳J亿K兆L悦M以N子O来P群Q生R仰S而T遂U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鉴,指殷人灭夏,其后人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B.居,指居住,与《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居”的意思相同。
C.九州,古代将天下划分为兖州、冀州、青州等九个州,故以之作为中国的代称。
D.阿房,秦代最大规模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相传被项羽入咸阳后焚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统治天下,其实都希望德行与天地相配、功劳与日月齐辉,能将皇位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B.隋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兵力强盛,三十多年来,风行万里,威震四海,最后却抛弃天下,殒命于普通人之手,子孙灭绝,让人痛惜。
C.魏征劝谏唐太宗应该乘天下危难之时,挽大厦于将倾,使远近安宁,并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
D.帝王如果没有让人信服的政绩,就必然招致人怨神怒,灾害祸乱也一定会随之而来,一旦祸乱发生,还能够保全身名的人就太少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2)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
5.魏征指出古代帝王败亡的原因在于“失其道也”,他说的“道”指治国之道,从文中看,“道”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5-06更新 | 3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风易俗,莫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是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陈钟鼓。天子辟雍,诸侯泮宫,所以行德化。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积恩为爱,积爱为仁,积仁为灵,灵台之所以为灵者,积仁也。神灵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是故文王始接民以仁,而天下莫不仁焉。文德之至也,德不至,则不能文。商者,常也。常者,质;质主天。夏者,大也。大者,文也;文主地。故王者一商一夏,一质一文,文质再而复者也。正色,三而复者也。味尚甘,声尚宫,一而不复者。故三王术如循环。故夏后氏教以忠,而君子忠矣,小人之失野。救野莫如敬,故殷人教以敬,而君子敬矣,小人之失鬼。救鬼莫如文,故周人教以文,而君子文矣,小人之失薄救薄莫如忠故圣人之与圣也如钜之三杂规之三杂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诗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言文质美也。

传曰:触情从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辨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进贤达能,谓之大夫。敬上爱下,谓之诸侯。天覆地载,谓之天子。是故士服崩,大夫裁,诸侯火,天子山龙。德弥盛者文弥辱,中弥理者文弥章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传曰:君子者,无所不宜也。是故壶冕厉戒,立于庙堂之上,有司执事,无不敬者;斩衰裳苴绖杖,立于丧次,宾客吊唁,无不哀者;甲缨胄,立于桴鼓之间,士卒莫不勇者。故仁足以怀百姓,勇足以危国,信足以结诸侯,强足以拒患难,威足以率三军。故曰:为左亦宜,为右亦宜,为君子无不宜者。此之谓也

(选自《说苑·修文》,有删改)

【注】①正色:犹言“正朔”。②杂,通“匝”。后“触情从欲”中的“从”通“纵”。③崩:古代绣有黑白两色如斧形花纹的礼服。后“散”“火”“山龙”都是指各种花纹的礼服或衮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失薄/救薄莫如忠故/圣人之与圣也/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
B.小人之失薄/救薄莫如忠/故圣人之与圣也/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
C.小人之失薄/救薄莫如忠/故圣人之与圣也/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
D.小人之失薄/救薄莫如忠故/圣人之与圣也/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善于乐”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辨然否”与“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C.“被甲缨胄”与“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两句中的“被”字含义相同。
D.“勇足以安危国”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安定太平时,天子不管是制定礼乐还是开办学校,都是为了教化百姓。
B.对于治理天下来说,仁道是礼乐的根本;如果仁道不完善,礼乐也就难以推广。
C.夏、商、周三国分别用忠、敬、文来教化百姓,他们的教化之法可以循环往复。
D.君子做事能够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是因为其繁杂华美的文饰使得道德高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文王始接民以仁,而天下莫不仁焉。
(2)故曰:“为左亦宜,为右亦宜,为君子无不宜者。”此之谓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今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B.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C.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D.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在文中意为“只”,与《春江花月夜》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江长江送流水”的“但”含义相同。
B.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
C.其在古文中意义和用法广泛,文中“吾其左衽矣”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其”用法不同。
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命其为刑部侍郎。
C.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D.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5.唐太宗发出“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2023-04-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国语·鲁语下·敬姜论劳逸》)

材料二:

季文子相、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国语·鲁语·季文子论妾马》)

材料三: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训俭示康》)

【注】①歜(chù)公父文伯的名字。②仲孙它:又名子服,孟献子的儿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B.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C.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D.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吾冀而朝夕修我”的“修”,意为“修养”,和《离骚》中“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的“修”意义相同。
B.“季文子相宣”的“宣”,指的是鲁宣公。“宣”是谥号,古人的谥号常寄寓着后世的评价,可有褒贬之分。
C.“人之父兄食粗衣恶”的“恶”,意为“不好”,与《鱼我所欲也》中“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恶”意义相同。
D.“枉道速祸”的“速”,意为“迅速”,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的“速”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伯的母亲敬姜亲自纺线,文伯担心此事被季孙知道,会引起季孙的恼怒,误会自己不能好好地侍奉母亲。
B.敬姜教育儿子要秉承先人之风,勤于职守,认为以贪图享受的态度担任国君的属官,恐怕会给家族带来危险。
C.子服见贤思齐,听了季文子的高论后,变得节俭起来,因此受到了季文子称赞,认为他知错能改,堪为百姓的榜样。
D.有德之人都崇尚简朴,简朴使人寡欲;奢靡是很大的罪恶,奢侈导致贪婪。尚简拒奢,对地位不同的人都有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2)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2023-04-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滚动检测九)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胐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犬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乘,指凭借,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字含义相同。
B.特,指特别,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的“特”字含义相同。
C.归,通“馈”,赠送,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字含义相同。
D.素,指旧交,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相如素贱人”的“素”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直切话题,认为“忍”是天下之大勇,接着论述了其表现和原因。
B.苏轼独抒己见,对圮上老人的身份以及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
C.苏轼认为,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张良还冒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
D.苏轼并未对张良及其功业作全面评价,而是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此给予高度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2)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5.张良为何堪称豪杰之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4-23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明·方孝儒《深虑论》)

文本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盖A虑B之C所D能E及F者G人H事I之J宜K然L而M出N于O智P力Q之R所S不T及U者V天W道X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意为借鉴、改变等,此为借鉴,与《离骚》中“岂余心之可惩”的“惩”意思不同。
B.祚,本意指福,赐福,文中指皇位,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出人,文中意为超出众人,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意思相同。
D.区区,谦辞,愚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
C.文本一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D.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的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的对比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②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5.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的论述加以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B.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C.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D.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位面朝南,所以“南面”代称帝位。
B.“莫不虚心而仰上”的“虚心”,与《苏武传》“虚心欲相待”的“虚心”意思一样。
C.“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麻衣服,穷人“被褐”,被称为“褐人”。“释褐”指辞去官职。
D.“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抛弃仁政王道,用残暴苛虐治理天下。
B.如果秦二世能够任用忠贞贤能的人,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衣着简朴不奢靡,改正先帝的过失,再采取一系列措施,天下人就会归附他了。
C.陈涉既没有汤、武那样的贤能,也没有公侯那样尊贵的地位,但他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是因为百姓处于危难之中。
D.治理百姓,就是要致力使他们安定,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的力量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2)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5.《过秦论(中)》写了秦二世治理国家时哪些“仁义不施”的行为?请简要概括。
2023-04-2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臂之如医之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故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虽至大夫之相乱                           家:家庭
D.恶得不禁恶而                           劝:鼓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能治之                                      用亡郑以陪邻
B.臣子不孝君父                            我树成而实五石
C.圣人治天下为事者也                  壹是皆修身为本
D.使天下兼相爱                            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等情况才会发生。
C.墨子认为如果人们“兼相爱”,乱象就能消除,“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并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领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寐,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寐,子为赍粉夫。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选自《庄子·列御寇》,有删改)

【注】①刍,刍草。叔,通“菽”,大豆。②徵,通“征”,应验,可信。③之,代指外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B.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C.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D.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车百乘”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益”字含义不同。
B.闾,里巷,住处,也指户口编制单位,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文中是前者的意思。
C.“吾葬具岂不备邪”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备”字含义相同。
D.“在上为乌鸢食”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商得到车辆回到宋国后,就去嘲笑庄子,说庄子住在穷街陋巷,穷得靠织草鞋为生,饿得脖子干瘪,面黄肌瘦。
B.有人从宋王那得了十辆车子,就向庄子夸耀。庄子跟他讲了穷人得珠的故事,意在说明得车未必是件好事。
C.庄子拒绝弟子对他的厚葬,认为把天地当棺椁,把日月当双璧,把星星当珍珠,把万物当殉葬品,就是最好的葬礼。
D.神人可以顺应自然并得到验证,愚蠢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2)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5.从文章叙述的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