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左丘明(前556-前451)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晋)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枝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先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注]酅(xī):山岭险阻处。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之A定B人之谓礼C楚D一言E而定三国F我一言G而亡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理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曲在秦”中的“曲”词义相同。
B.次,驻扎,与《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中的“次”词义不同。
C.济,渡河,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相同
D.咎,归罪,与《游褒禅山记》“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咎”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要求晋国恢复卫、曹两国的地位和封疆,楚国则解除对宋国的围困。晋国却私下收买曹、卫两国,让它们与楚绝交,削弱对方的力量,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晋国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既是报答楚国对自己的恩惠,又为反击创造条件。对于是否开战,子犯道出了晋国的有利条件及道德上的取舍依据,打消了晋文公的疑虑。
C.子鱼认为敌众我寡时,应该趁着敌方渡河未完成、阵形未陈列好而予以攻击,宋襄公不接受他的建议,最终导致宋军大败、自己受伤、护卫被杀,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D.子鱼在论战中提出“明耻教战”,即战事失败是耻辱,要教会士兵消灭敌人,这展现了他精辟深刻的军事作战理论,也间接批评了宋襄公的迂腐,条理清晰,痛快淋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2)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5.两场战争均为以弱对强,晋胜而宋败,请简要概括其成败原因。
7日内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左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崤之战(节选)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崤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崤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冒昧;“执事”,代指对方。烛之武这里所用的都是敬辞,表示恭敬。
B.“东封郑”和“遂东”两个“东”用法不同,前者名词作状语,后者名词作动词。
C.“犒师”即犒劳军队,“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义相似。
D.两文“吾其还也”的“其”,词性、意义均相同,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认为舍郑有益于秦国,而亡郑只会有益于晋国,进而巧妙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军,从而保全了郑国。
B.晋文公不同意攻击秦军,认为这是“不仁”“不知”“不武”的,表现出一代霸主的见识和胸襟,也反映出《左传》重“礼”的特点。
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表面上是慰问秦军,实际上是委婉地暗示郑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知晓并有所准备,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D.皇武子前往宾馆致辞,以郑国物资匮乏为理由,驱逐杞子等三位大夫,话语绵里藏针,迫使三人出逃,从而粉碎了秦国里应外合的阴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
7日内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游宴之逸,人君之所乐也;谏诤之直,人君之所不乐也。以其所不乐而欲夺其所乐,此人臣之进谏所以每患其难入也。然则进谏之道将奈何?曰:进谏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祸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论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乐也。举天宝之乱,而不能敬宗骊山之行;举台城之围,而不能解宪宗佛骨之惑。岂非徒以祸戒之,而未尝以理论之耶?论朝会之礼,而不能止庄公之观社;论律吕之本,而不能已景王之铸钟。岂非徒以理论之,而未尝以心悟之耶?盖祸固可使人畏,然遇骄慢而不畏者,则吾说穷矣;理固可使人信,然遇昏惑而不信者,则吾说穷矣。臧僖伯之谏隐公,先之以不轨不物之祸,次之以蒐狩治兵之理,其言深切著明,可使人畏,可使人信,然讫不能隐公观鱼之辕者,殆未尝以心悟之也。彼隐公之心方溺于观鱼之乐虽有显祸将不暇顾虽有至理将不暇信。僖伯无以开其心,而徒欲夺其乐,亦疎矣。吾尝论之:人君之游宴,畏人之言而止者,是特不敢为,而未知其不当为也;信人之言而止者,知其不当为,而未知其不足为也。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A隐公之心B方C溺D于观鱼之乐E虽有显祸F将不暇顾G虽有至理H将不暇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事,文中指祭祀与军事,《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即是此意。
B.辍,停止,中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辍”意思相同。
C.律吕,校正乐律的器具,代指音律、乐律,也喻指准则、标准。文中指音律、乐律。
D.回,回转,掉转,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的“回”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前往棠邑观鱼,是因为国君一举一动要遵循法度准则,做好臣民的表率,否则将导致乱政。
B.面对臧僖伯的直言谏阻,鲁隐公仍然执意远离国都前往棠邑,“吾将略地焉”形象地揭示出其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
C.进谏因“公将如棠观鱼”而起,但谏辞中对此事没有具体触及,表明臧僖伯进谏的重点在守礼之理而不在具体事件。
D.吕祖谦认为臧僖伯的谏言层层推进,深刻恳切,显著明白,但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
(2)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5.关于“进谏之道”,吕祖谦有怎样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修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音,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修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
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5.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七国:楚、胡、沈、陈、顿、许、蔡。②五鸡:伍员之弟。③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整,指整治,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整”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不同。
D.向,指赞成,与下文“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中的“向”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州来,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上下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楚帅地位低贱却得到很多宠信,内部政令不一致,七国联盟并不同心,楚王威信不高,吴国有打胜仗的机会。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部署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略,提纲挈领,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
(2)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后世,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
B.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C.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
5.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如人
(2)行李之往来
(3)夫人之力不及此
(4)失其所
2.与第③段“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B.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庖丁解牛》)
C.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D.不吾知也(《子路侍坐》)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内容,分析晋文公的性格特点。
7日内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于翳桑,见灵辄委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ér):煮,煮烂。②熊蹯:熊掌。③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④宣子:赵盾。⑤鉏麑(chú ní):春秋时晋国力士,泛指刺客。⑥嗾(sǒu):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⑦寘:同“置”。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三年A矣B未知母之C存否D今近焉E请F以遗G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观其辟丸也”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舍于翳桑”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赵盾和士季看见后打算去劝谏晋灵公。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自己先去劝谏,晋灵公不接受,赵盾再去。
C.晋灵公知错不改,赵盾就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今媪尊长安君A之位B而封之C以膏腴之地D多予之E重器F而不及G今令有功H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强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B.“君过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相同。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D.《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5.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7日内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庐巢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隌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面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厉王止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一般指办事的官员,有时表示尊敬,文中的“执事”指后者。
B.行李,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所携带的装备,与今之行李基本相同。
C.列士,古称天子的上士,与“烈士暮年”中的“烈士”所指不相同。
D.耆艾,古人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泛指老年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忠勇神武,很有口才。鸿门宴外他知情势不利,则闯门而入,拔剑割彘,慷慨陈词,最后竟让项王无话可说。
B.召公说领导要善于倾听各阶层的谏言。他说,治水者通过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领导者也要善于开导并善于倾听。
C.召公重视群众的言论或建议。他把群众的言论看得很重要,把君王的纳谏之心视为平坦肥沃的良田和人们生活基础的来源。
D.烛之武洞悉并善于利用国际形势。他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言巧舌利,更是因为他看出了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5.烛之武、樊哙、召公三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考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