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12-23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土,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宋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
B.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
C.明代唐宋派作家推崇唐宋文风,时或将古文作法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D.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和抒发情感,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太祖和刘基让“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并规定了科举考试的文体要求,让无数文士深陷其中。
B.明代八股文的风靡。促进了文人努力反复实践八股文的写作,以期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宦的行列。
C.八股文发展到成熟的标志就是有了一套固定的写作模式,王鏊的名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堪称模板。
D.八股文内容上的狭窄,形式上的古板,禁锢了文人的思维,使创作缺乏生机,影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对于加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藩篱、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统一广大士子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B.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对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C.明清文学要有大的发展,需要从代圣人立言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努力地冲破八股格式的束缚,注入新的血液。
D.只要改变八股文官方文体的属性,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变革,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就会扫死气沉沉的局面。
2021-12-2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教授的“赤子之心”

肃穆庄严,凄楚沉重。没有花圈簇拥的场景,也没有白菊黑纱的仪式,灵前唯书有他的生前所言:“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死生亦大矣

北京长青园公墓的一块碑上刻着众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名字,“赵家和”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当中的一个。

2009年当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并伴随脊椎和脑部的转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了打算:将毕生积蓄拿出来专款专用,捐资助学而非治病。他甚至为此开始在医药费上省钱。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药,药效很好,但是很贵,一片就要500块钱。他不知从哪里得知印度有一种仿造的同类药物只要50块钱一片,就托人从印度带了一些。结果,仿造药却造成他全身过敏。

2011年,身体衰减、大不如前的赵家和找到了能够放心接管他所有财产的委托人,好友兼同事陈章武,将1409万元悉数托付。他希望陈章武能够把自己的愿望,即成立助学基金会做捐资助学的事业进行下去。

2012年7月,基金会正式成立。两个星期后,赵家和教授去世。遵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不安排遗体告别仪式。

豪气峥嵘老不除

从小出生、成长在清华园里的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法学院系主任,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对天资聪颖的他来说仿佛如虎添翼。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毫无疑问让他背负着无比沉重的包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惨遭抄家、隔离审查,经常被斗或者陪斗。由于害怕妻子承受不了,他从来不说,一个人承担着重大的压力和苦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被调入了清华大学科研处。当时世界银行提供给清华大学第一批无息贷款,他被委派到国外选购一批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充实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他不厌其烦地和外商砍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挑出技术漏洞以降低对方博弈的筹码,最终迫使急于将商品打入我国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市场的外商以每种型号计算机几乎一半的价格成交。

为与世界接轨,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赵家和接到任命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工作。那时的他讲课吸引人是公认的。他本身就有颇具磁性标准的男中音,再加上他从来都不照本宣科,学生也不用买书,一堂课最多发两张印有图形的讲义,一堂生动的金融案例课就开始了。

“无线电、计算机再到经济金融他始终站在学术潮流前沿。”陈章武说。

但行好事

1998年,赵家和退休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做客座教授,在一些学术机构讲学,到一些著名公司兼职担任顾问,那时才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赵家和将这些钱交给刚刚投身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生,在该学生精心的管理下,这笔钱成倍增值,这也是他日后所捐巨款的来源。

赵家和常说自己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诸芬芳。那时在美国的他就和好友刘尚俭谈到了自己想要资助偏远地区的学童的想法。2001年67岁的赵家和跟好友刘尚俭说,他要返回北京。刘尚俭非常吃惊:“我说你在美国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头?”他却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2006年开始到2009年,先后捐出的200多万的个人款项,让好几百个孩子从中受益,可是三年下来,始终无法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这时,他才想到了成立助学基金会。

为了这个基金会,他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身患重病的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的是(     
A.开篇引用赵家和生前所说的话表明他对死亡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B.“文革”中赵家和经常被斗或者陪斗,但他从不告诉妻子,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妻子的爱和体贴,也体现了他性格的坚忍。
C.赵家和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他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只发给学生两张讲义,学生也无须买书。
D.作为一名教授,赵家和之所以能有千万元财产,跟他那位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生的精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说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如双刃剑一样影响他的成长。
B.赵家和之所以能以低价购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在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有外商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原因。
C.“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表现了赵家和在祖国的召唤下,急于回国建设祖国的心理。
D.赵家和关注偏远地区的学童教育,为了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他最终决定成立助学基金会。
6.赵家和的赤子之心在文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2021-12-2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拾穗者

曾冠华

秦风深深陶醉在土围村金色霞光中。秦风已连拿到了两届三年一度的省摄影大赛金奖,还在力争蝉联。

秦风一屁股坐在收割后的禾茬上,开心地望着飞翔的鸟儿群起群落,让风儿挤过热浪的空隙钻进他的衣服里送凉吸汗。秦风抿抿嘴,随着喉咙上下滑动,他拿过水瓶想饮水,跟前有几粒饱满而精致的金灿稻谷入了眼际,他毫不犹豫地捡起其中一粒稻谷,褪了壳放到嘴里,便嚼出浓郁的稻米芳香。秦风顾不住旅途劳顿,双臂摆出胜利的姿势,然后欢快地跳起来。

土围村背对三角寨,三角寨后面是连绵不断的瑶山山脉。在树荫间若隐若现的农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出天然的乡野之美。村前的这片开阔地,披着金色的霞光,耀眼、壮观而富丽。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秦风相信土围村会带给他好福气。

秦风设想着一个画面:庄稼人从村子走出,朝开阔地而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当然老少最好,尤其老妇儿童为妙。她们虔诚弯腰拾穗,低垂的长发随风摇曳,汗珠挂脸,勤快的纤手如鸡啄米般拾起散落地上的谷粒。

第二天傍晚,秦风在湄江边五谷庙前摆好摄影装备。不一会,他盼着的情景出现了,一位老妇人背后紧随一群孩子,呈扇形散落在开阔地上。他们手提着小竹篮,弯下腰身拾稻穗。秦风没有急着按下快门,等待浓淡相宜的金色霞光从湄江这边出发,照向开阔地照向他们,他要捕捉到令人心跳的、最完美的画面。

秦风是幸运的,大约半小时后,终于等到了他心中所想。秦风不再迟疑,快速按下快门,抓拍下一张张照片,这些作品任选一张都是一等一的干货,他喜悦满怀。

天色骤然由晴转阴起来,秦风收拾摄影家伙,隔着远远的开阔地,朝老妇人和孩子们跑去,他要跟他们说声谢谢。

近山多雨。雨,说下便要下了。秦风还没有跑出一半,老农妇便站起转身带领孩子们离开开阔地,向村子去。他们的行动轻松而愉快,秦风觉得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

秦风在一座朴素的院落找到了老妇人和孩子们,她在帮孩子们洗脸洗手。老妇人端庄慈祥,孩子们唤她“高家奶奶”。

老妇人把一个大西瓜切好,用盘子盛放在厅堂的长木桌上,让孩子们享用。秦风看见木桌两头还放着两篮黄沙梨,室内的布置跟学校一样,墙上的小黑板明显写着“今天作文:拾穗有感”一行醒目惹眼的文字,院里到处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时,老妇人热情地招呼秦风:“吃土围无籽西瓜,清甜、润喉、止渴、解暑。黄沙梨也是我们土围村的特产,它脆口、甜嫩、糖含量适中——”她知性的语言,透露着职业教师特有的优雅。

秦风对老妇人开辟的这个第二课堂深感兴趣。老妇人猜出了秦风的心思,她说:“放暑假了,孩子们留守,得有人看护。”秦风终于明白了大概,他问:“您老退休多年了吧?”老妇人轻轻笑说:“工作退了休,心不敢退休。”秦风的心儿突然颤了一下。老妇人说:“感谢你到我们土围村来,把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带出去。”看到老妇人气质不俗,秦风转而问:“您老,家人在城里吧?”老妇人说:“我儿子在省城上班。他也是我值得骄傲的学生。”话间,她好似想起什么,幽上一默说:“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然后,她忍不住了自己掩嘴笑,像一位羞涩的童真孩子。

秦风告辞时发现,跟随老妇人欢送他的孩子们,紧依她身旁像结硕成垛的金灿谷穗,让人看得眼热。

秦风依依不舍离开土围,满怀信心踏上路程。

又一届省摄影大赛如期举行,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颁奖大会上,省委高书记百忙中出席,他饱含深情地说:“一幅叫‘拾穗者’的作品这次虽然落选金奖,但它在对乡村的记录中,饱含坚守的意义及传递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细心的秦风发现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

(选自《金麻雀》,2018年8月14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摄影家秦风的视角,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从色彩、光影等角度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壮观、秀丽的田野美景。
B.“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这一细节描写,既暗示了高书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了党的干部不忘乡土、关注农村的真情,提升了人物的境界。
C.“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的话语,“掩嘴笑”的神态,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欣慰与满足,同时也表现了她腼腆、羞涩的性情。
D.秦风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高家奶奶”关爱留守儿童的见证者,小说通过秦风参加摄影大师拍摄照片,有条不紊地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8.文章为什么要用大篇幅描写乡村的美丽画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韩愈上表切谏:“自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贬愈为潮州刺史。

河北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庭凑围深州,朝廷不能讨。丙午,加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自深州突围出。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诏百官议其可否。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两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事遂寝。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D.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11.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号轩辕氏;今国人所谓的“炎黄”,即指他与炎帝。
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C.度支,官署名;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国家财政收支,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亦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忠诚耿直,直谏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宫,导致臣民狂热跟风:韩愈直言进谏,强烈反对,因触怒皇帝而被贬潮州。
B.韩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韩愈到达镇州之后,置身于兵革,临危不惧,厉声呵斥,义正辞严最终说服王庭凑解除了深州之围。
C.韩愈心怀百姓,理性论政。张平叔提议通过官府卖盐以获取更多利益,韩愈有理有据地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成功劝止。
D.韩愈宽宏通达,倾心交友。朋友寂寂无名之时,他尽心举荐;朋友居官食禄、自己通达显贵之后,仍然一如平昔,相聚赋诗论文。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刘景文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苏轼很看重他,曾称他为“慷慨奇士”。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中的第二句写诗人“遥看”“草色”有,逼近去看“却无”,流露出诗人的失落之情。
B.韩诗后两句属议论语旬,诗人认为早春的景物之美食胜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
C.苏诗的第一、二句两句写夏荷残败、秋菊的衰残,是为了衬托橙橘的岁寒不凋之心。
D.苏诗的的最后一句赞颂了初冬时节依然生机盡然的橙和橘,并赋之以坚贞品格。
15.韩诗第三、四句与苏诗第一、二句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