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三亚市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海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3-07 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6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6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8411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7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71日电)

1.下列对作品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仅仅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D.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3.下列对作品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有机融合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B.降旗的仪式在港督府举行,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C.背景材料井然有序,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D.提到彭定康来到港督府,就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让人产生彭定康终将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深刻含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B.作者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和嘲讽。
C.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
D.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
5.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22-03-02更新 | 288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把麻袋围在肩膀上,架着小船起航了。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中手无寸铁的圣地亚哥老人,在和鲨鱼的搏斗中,多次产生后悔和放弃的念头,这影响了老人作为“硬汉”的形象。
B.作者笔下的老头儿是一个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斗争的典型的“硬汉”形象。
C.该文主旨告诉人们,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和厄运难以预料。
D.《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7.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看见城市灯光……”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船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内心对结束航行回到岸上的渴盼。
B.“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老人心存侥幸;“不过,它们可能还会袭击我”,老人又意识到还有危险;“怎么对付它们呢”,老人感到手足无措。
C.节选文字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进行的最后搏斗,主要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孤胆英雄的形象。
D.“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暗示搏斗结束了,老人最终也获得了解脱,心情变得轻松,船也走得轻快。
8.在和鲨鱼搏斗的最后,老人“知道一切都完了”他认为自己“终于给打败了”,他是真的承认自己被打败了吗?
9.节选文段描写了圣地亚哥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悲壮情景,请简要分析这次搏斗中的“悲壮”是如何体现的。
2022-03-0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以愚黔首               言论,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水池,池塘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旨在指出秦的过失。
B.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C.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D.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4.作者认为“秦之过”是什么?而“秦之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2-03-0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5.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16.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2022-03-07更新 | 583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