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3-29 130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西洋科学及数学上的透视法原理。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但仍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这确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们不知我们是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

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诗人对审美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很能表现出这境界。

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但我们却又从“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王维诗句)中神游太虚,以观万物之浩浩流衍,这才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材料二:

曾与一位摄影界朋友一起赏析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这位朋友几乎跑遍黄山,是拍摄黄山风景的专家之一。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今人的不可思议恰恰隐含着古人绘画的大智慧。

宋代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沈括将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庞大体系提炼概括为“以大观小”,可谓是对深奥复杂问题非常智慧的简约。古典山水画家不是画直接视觉所见,而是画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古典山水画创作的这一思维智慧经由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与历史积淀,形成的视觉经验多样而丰富,博大而精深,这就是我们民族传统中可以引以为自豪的独特视觉文化。

“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神游时对视觉意象的取舍、记忆、积累以形成视觉经验;创作前对视觉经验的提取、整合以创建新形象;创作中面对白纸,以山水画的笔墨皴法技巧,直接描绘视觉经验,以建构经验的层次空间。画作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多取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体势,山高林密,涧曲谷深,展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

如果漠视“以大观小”,而以西方19世纪前风景画模拟、再现有限视域的局部所见来理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那么你就体会不到《夏山高隐图》的特质:整幅画呈现出全景式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结构图式。西方主观的透视方法讲求“视点”的确定性,如果以此法来欣赏《夏山高隐图》,那么“视点”应定在哪里?即使古代有直升飞机,有长变焦镜头,主观的透视方法也断然画不出蕴含视觉文化的《夏山高隐图》。

在“以大观小”的统摄下,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的基础上再创的画面空间,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这是一个供画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是表达“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摘编自刘继潮《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实联成一片波流,明暗联成一片波动,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
B.晋唐诗人将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观照法传递给画家,这就使得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与西洋画大异其趣。
C.王蒙《夏山高隐图》画面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故友人惊奇不已。
D.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空间结构图式,与西方运用透视法创作的画作显示出不同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展现的空间感显示出诗人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B.《蒹葭》中“白露”体现时间,“在水一方”体现空间,两者结合,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为一体”的境界。
C.由于“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所以中国画家在观察山水时是绝对排斥西洋主观的透视法的。
D.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因此优秀的画作不能体现直接视觉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俯仰观照”观点的一项是(       
A.立足于某个固定点画阶梯,阶梯近阔而远狭,下宽而上窄。
B.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C.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
D.写实是绘画的一种境界,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
2022-03-3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骆驼碗

红柯

骆驼碗长在骆驼的膝盖上。

孩子感到好奇,就钻到骆驼肚子底下摸骆驼的膝盖,坚实光滑跟红铜一样。骆驼太大了,卧倒时先要跪下,天长日久就把膝盖磨成闪闪发亮的铜。

看骆驼的老头有个铜碗,他对自己的铜碗不屑一顾。孩子就问老人为啥不弄个骆驼碗。

老头说,得七八年才能弄成呢,老哈萨才有这份耐心。又拍拍孩子的脑壳说,你别指望这些骆驼,他们不会让人得手的,得跟它有交情才行。

孩子的神情就有些异样。

到底是个孩子,人家只是说说,他就当真了,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儿都干。孩子回到家里累得都不能动了,母亲细心盘问,也没问出什么,那神奇的骆驼碗藏在孩子的心里。

终于有一天,孩子可以向老头提要求了,老头说:“行啊,你叫吧,看它们谁愿意跟你。”

孩子站在院子里打声口哨,还真叫出了几匹好骆驼。孩子选中了最漂亮的骆驼,就往大戈壁去了。

北塔山不光光有金草地,北塔山还有大戈壁,无边无际的大戈壁把外边的世界全隔开了。刚到大戈壁,骆驼就“呜——”叫起来,跟吹牛角号一样。骆驼昂首天外,骄傲得不得了,看样子它的脖子还要继续往上伸。太阳低下来,在骆驼蹄子底下一闪一闪,就像一块滋滋冒火的红石头。

孩子和骆驼遇到了暴风雪,孩子钻到骆驼肚皮底下。石头都被冻裂了,老鹰被冻成冰块从天上掉下来,孩子一点事都没有,孩子从骆驼肚子底子钻出来的时候一身汗气。骆驼卧的地方也在冒汽,这不是给老天爷难堪吗?暴风雪一下子就停在了半空,雪片跟麦衣子一样被太阳抖得干干净净。太阳慢腾腾地走着,星星升上了天空,饱满圆润有一股淡淡的河泥的气息,孩子亲眼看见星星怎样变成了月亮,月亮又红成了太阳。

孩子和骆驼再回到北塔山牧场,已是两年后的秋天了,这是牧草长得结结实实的黄金季节,金黄的牧草把牧人和马托在掌心里,草原跟大海一样起伏着奔腾着。

孩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了。走进村子,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哭。父亲是个真正的男人,他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着儿子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了。父亲一声不吭走到骆驼跟前。骆驼知道这个粗壮的汉子在想什么,垂下脑袋,正好跟父亲的脑袋碰一起,两个雄性十足的大脑壳默默地贴了一会儿,就分开了。骆驼再不理父亲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又好像在告诉父亲,我没有救你的孩子,你的孩子给我做伴逛了一回大戈壁。骆驼的眼神就是这意思,父亲也明白了,大戈壁和骆驼早就给儿子传授了大地的秘密,孩子已经是少年了,是一只雏鹰了。父亲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

骆驼被人牵走了,牧场的驼队要去运货。少年一直惦记着骆驼,他总是到远离村庄的戈壁滩去迎接驼队。驼队就这样出现在驼道上,那股呛人的味道让人兴奋。他扑上去,跟见了老朋友似的把他的脑袋跟骆驼脑袋碰在一起。那是少年告别骆驼留下的最后旋律,上升,回旋,远去,从南到北,从东往西,从天空到大地。但骆驼似乎远没有他这么热情,甚至有些冷漠,很从容地告别了他。

孩子在骆驼跟前遭到冷遇。骆驼似乎在暗示这个傻小子,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去了一趟大戈壁吗?傻小子还真伤心了。他擦一下眼窝子,靠在沙枣树上,望着大戈壁,他发现戈壁是有尽头的。戈壁就这么奇怪,你走进去它就大得无边无际,你在远处看,就能看到它的边。

好多年后,他结了婚,生了子。儿子刚断奶,骆驼来到他们的家,他看到了骆驼闪闪发亮的膝盖,那是骆驼耗尽心血打磨出来的红红的铜。骆驼老的时候就这样报答它的恩主。

他很顺利地剥下了骆驼膝盖上的皮,用沙子擦干,趁皮子软和的时候揉成碗的形状,烟火熏了三年,细沙子打磨了三年,儿子就陪伴着碗长起来了。儿子去上学的时候,他开始给皮碗上光,用整整一年时间把金色草原的花草树香烈风冰雪全打磨上去了。骆驼皮这时候才成为真正的铜,手指轻轻叩击,就发出纯正的金属的声音。

最后一道工序是雕图案,雕完,碗的神气就出来了。他离开儿子,去了北塔山的峡谷。整个冬天,他都在磨那把小小的刻刀,磨一磨,对着刀口吹气,再磨一磨。北塔山静悄悄的,当青草抬起叶片、万物萌动的时候,刀子就有了大地的灵气。他举碗对着天空,旋动了手中的刀子。活做得很成功。他太兴奋了,他跟个孩子一样把他的绝活藏到了北塔山上,他不想让儿子知道,他要偷着乐。

儿子一直惦记着那只神奇的碗。每次孩子问起,他总有点慌乱:“快,快完了。”

“爸爸真了不起!我长大了一定要跟爸爸一样骑骆驼穿过大戈壁。”孩子的眼睛多亮啊,他真想带孩子到山上去,去看看那只神奇的骆驼碗。

春天又回到了牧场,牧草刷刷地响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看骆驼的老头的话,孩子流露出些异样的神情,表现孩子内心的震惊和动摇。
B.孩子回到村子时,母亲的“大哭”包含着担忧、思念、喜悦和自豪的复杂情感。
C.“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的赞叹,是父亲对骆驼的认可,是对自己不如骆驼的慨叹。
D.主人公藏骆驼碗,体现了他对碗真爱、对必生追求感到神圣以及对孩子用心良苦。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孩子刚到大戈壁时骆驼和太阳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表现骆驼藐视戈壁的豪情,烘托孩子在磨练中成长。
B.小说中老头强调人得跟骆驼有交情,为下文主人公到骆驼圈里干活、在驼道上候迎骆驼以及儿子期盼得到骆驼碗等情节提供依据。
C.小说虽然对主人公的儿子着墨不多,但通过对主人公儿子成长过程的交代,表现出主人公制作骆驼碗时工序的复杂和时间的漫长。
D.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比如主人公回到村里的情景就叙述得比较舒缓,而主人公制作骆驼碗的过程就叙述得比较急促。
2022-03-2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隳:毁坏B.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污染
C.举贤以自   佐:辅佐D.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
2022-03-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7.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理)乱     怀王使屈原(制定)为宪令
B.博(学识)强识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明)也
C.谗人间之,可谓(处境艰难)矣     其文(简约),其辞微
D.举类(近)而见义远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看见)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B.“离骚”者,犹离忧也
C.厚币委质事楚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则反本   穷:贫穷   
②亡走赵,赵不   内:同“纳”,接纳
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   
④争宠而心其能   害:害怕
⑤屈平草稿未定   属:通“嘱”,嘱托   
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委婉得体
于辞令   娴:熟练,熟悉   
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适:到某地去
A.①②③⑥⑧B.②③⑥⑦⑧C.②③⑤⑦⑧D.②③④⑥⑦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0.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为天下笑   ⑥竟为秦所灭
⑦是以见放   ⑧战于蓝田
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1)虞常果张胜   引:牵扯   (2)会虞常   论:判罪
B.(1)如惠语以单于   让:责备   (2)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拒绝
C.(1)自已死久矣     分:职责   (2)恐前语   发:暴露,泄露
D.(1)何谓相   坐:定罪,治罪   (2)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当:应当
2022-03-29更新 | 3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触柱折辕             除:殿阶
B.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C.吾母与弟在汉,蒙其赏赐   幸:幸运地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吏常   假:临时充任
2022-03-22更新 | 74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3. 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武置大窖中(囚禁)                 马畜山(满)
B.孺卿从河东后土(祭祀)             以身膏草野(白白地)
C.知我不降明(你)                    单于(报告)
D.单于愈益欲降之(愈发;更加)          益愈(渐渐;更加)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4.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币遗单于:   置:放置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当:应当
C.律前汉归匈奴   负:背叛
D.不顾恩义,畔主背   亲:亲戚
2022-03-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惠等哭,归营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B.越国以        渔人甚
C.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王必欲武,请毕今日之欢
D.其一人亡,告之        武能纺缴
2022-03-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