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武安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07 1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典籍里的中国》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节目频频引发广泛关注,节目传递的中国魅力与中国风采令人眼前一亮。事实上,不只在国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也有若很高的接受度。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呢?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要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想要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互相交流融合并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也可以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要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文化的魅力在于精炼了生活的细节,而文化最终要反哺生活,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解释今天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性格,可以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其中,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的挖掘,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的结合,离不开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探索。当前,匠心与创新的助力,让越来越多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尝试不断涌现,对中国故事魅力的挖掘也充满无限可能。

中国故事的魅力,不仅建立在美和感性之上,更建立在对于世界、社会与人的关系处理的智慧上。讲好中国故事——这种具备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表达形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际传播中如果能够有效传递,无疑将更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

(摘编自周庆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材料二: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学有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基因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它与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存在天然的联系。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信”既是持家、兴业的重要行为规范,也是做人的内在道德要求。从市场主体角度而言,树立诚信意识,加强道德自律,确保市场经济交往活动中行为的道德稳定性,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诚实守信对市场中买、卖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行;从市场秩序角度而言,建立诚信制度,将诚信融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辅助功能,建立完善的个人、企业、中介信用制度体系,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转化,为外来文化打上中国烙印,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着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的背景下依旧能坚定文化自信,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堪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存在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秉持正确义利观,主张互利共赢,坚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统一;西汉时期中国曾开辟了连结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开展经济交往、促进文化交流,新时代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积极发展与沿线各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秉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和而不同”的共处原则,尊重他国文明,增强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坚持本土化、民族化,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恒久魅力,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摘编自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是文化对生活的反哺;精炼生活细节是文化的魅力表现。
B.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等方面着手。
C.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
D.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既要尊重吸收他国文明,更要坚持本土化、民族化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有很高的接受度,这有助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传播效果优化。
B.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相结合并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就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C.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它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这种价值观关系最为紧密。
D.当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原因就是传统文化倡导的“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为中华民族保持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B.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展示其当代价值,助力中华民族复兴。
C.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D.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行文的侧重点却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04-0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安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五猖会

鲁迅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我常存在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它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 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要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月二十五日

(有删改)

文本二:

不动声色,蕴含批判

——鲁迅《五猖会》赏析

张兴武

五猖会是浙江省上虞市东关县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活动。《五猖会》通过忆述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和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却被背书弄得兴趣索然这两方面的内容,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其间,在叙事中还插入议论,触及并抨击了时事政治。

作者鲁迅出生在一个从小康到困顿的封建家庭。“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则。作者鲁迅的父亲虽不同于禁止“妇孺”去看赛会的封建顽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摆脱孔孟之道的束缚。在他看来读书——科举——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当然是“天经地义”的。鲁迅七岁起就开始读《鉴略》,长年被关在牢笼似的家庭里,强记、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过着一种几乎与外界隔离的“牢笼”生活。鲁迅有感于少年的经历,创作了此文。

诚然,背诵《鉴略》这一段往事,使鲁迅难以忘怀,但是,他终于没走封建家庭给他设计的人生道路,反而倒促使他对家庭和教育问题深入思考:他清晰地认识到“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号,主张“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自己背着国爱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痛恨孔孟的伦理纲常,反对“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主张革命也要“革到老子身上”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对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猖会》,正是这样“一个明确的记录”。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集中写一件事,但作者善于生发开去,运用渲染气氛、铺陈对比、叙议结合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首段“于是,完了”四字,语义双关,既交代赛会草草地结束,又表达了失落、惋惜的心情。
B.“五猖会”举办日是孩子们率性玩乐的日子,但背完书再去时作者并未感到高兴,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方式的强烈谴责。
C.文章开篇先写童年看赛会,再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D.文章题为《五猖会》却并没有描述五猖会的盛况,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主题思想,与作者因背书而产生的兴味索然无关。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五猖会》善于在叙事中插入议论,触及并抨击时事政治,颇有“顺带一击”之效。
B.作者认为,鲁迅有感于自己少年的经历,创作了《五猖会》以针砭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家长制。
C.作者认为,鲁迅思考家庭和教育问题,希望将来的历史对中国历来儿童教育有“明确的记录”。
D.作者认为,鲁迅的父亲虽相对开明,但尊崇“学而优则仕”的信条是他强制孩子死读书的根由。
8.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颇有意趣,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9.文本二指出,“作者善于生发开去,运用渲染气氛、铺陈对比、叙议结合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2022-04-04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安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褒,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鐼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迷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D.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14.选文“赞曰”评价司马迁写作史书“不虚美,不隐恶”,请你从《史记》中列举一个历史人物对此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73岁,闲居镜湖边已多年。②张巡,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的一个“卧”字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孤居山野,无所作为的状态,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B.诗歌颔联写苏武的“厄穷”,张巡的“忧愤”。这是运用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的困境与忧愤。
C.诗歌颈联对仗精工,细腻地描画出“上林苑”“洛阳宫”这些皇家园林宫殿在春雨夜月中美好的景象。
D.诗歌尾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
16.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渭南文集》,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积累了陆游怎样的“悲愤”。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动物比喻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2)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男女主人公童年时两小无猜、欢乐嬉戏的情景。
(3)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