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4-26 1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在“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他反复强调君子不要在意所谓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甚至认为不被人知而淡定自如,不愠不怒,才是真正的君子。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求“达”的君子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孔子尤其要求,作为一个君子,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即意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儿的“人—己”之分,非如一般意义上的“人—我”之别,其所谓“为己”,非谋一己之私利和好处,其所谓“为人”,亦非为他人着想的奉献。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为人、为己”之分,看似谈治学,实则论做人,特别是如何做一个君子一样的人。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外加的,更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己”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孔子曾生动地形容这种追求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见“求诸己”的迷人之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己”,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时时刻刻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不在意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

(摘编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求达”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所以孔子把“求达”作为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
B.“闻”与“达”大相径庭,“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求“闻”者一定会虚浮矫饰,表里相违。
C.孔子认为,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更是内向务实的,故不会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
D.孔子对“为己、为人”的理解,与一般意义不同,“为人、为己”之分,包含着治学与做人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然后举孔子与子张的对话对“闻”与“达”的内涵做出界定。
B.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说理充分,有说服力。
C.文章由现象到本质,先论述“闻”与“达”的不同,再论述君子应“求达不求闻”。
D.文章重点从求什么和为何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表明“求达”是君子应有的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达”是“质直好义”,朱熹说“达”要在“主忠信”,二者说法不同,但都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
B.“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孔子舍“闻”而取“达”,认为达者应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
C.孔子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言实相符”“言出有物”,原因在于孔子认为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且内向务实的。
D.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君子求诸己”,这与他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是密切相关的。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氧气的出现是地球的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地球表面的一切,使得铁矿得以形成,天气有了冷热变化,地貌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真核细胞诞生了。其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而臭氧层的出现是氧气与紫外线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从宇宙中射入的强烈紫外线与地球大气中的氧分子(O2)接触,氧分子被分解为两个氧原子(O),孤立的氧原子与其他氧分子相结合形成了臭氧(O3)。臭氧吸收紫外线,被分解为氧分子和氧原子,再次产生臭氧。臭氧层的形成同样对地球生命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人们都知道,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因为它吸收了对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紫外线会破坏对于生物来说最重要的DNA。紫外线根据波长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波长较长的“长波长紫外线”虽然会达到地面,但对生物的影响较小。但波长较短的“短波长紫外线”和“中波长紫外线”能量巨大,能够到达生物的细胞内部,破坏DNA。对于只有一个DNA的单细胞生物来说,DNA被破坏就意味着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中波长紫外线和短波长紫外线同样是有害的。

因此,臭氧层就像是保护地球生物的重要“宇航服”。臭氧层只占大气总量的百万分之一,却不多不少,正好适宜生物生存。臭氧层形成这种微妙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是偶然性累加,近乎奇迹。但是,如果臭氧层出现空洞或变得稀薄,地球上所有生命将面临灾难。

今天的臭氧层高悬在地面25千米上空的平流层,但臭氧层形成之初只存在于靠近地球表面的区域。因为22亿年前氧气浓度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紫外线能够到达地表附近,因此可以想象氧气和紫外线的相遇发生在极靠近地表的地方。只有氧气浓度进一步增加才能在高空产生臭氧层。

虽然臭氧层是保护生物不受紫外线侵袭的“伙伴”,但是臭氧本身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对于生物来说是有害的“敌人”。人类如果吸入高浓度臭氧的话,气管和肺会立刻变得糜烂。也就是说,臭氧层形成之初的地表附近,不仅紫外线强烈,臭氧浓度也很高,对于生物来说是十分危险的环境。显然,那时的陆地上尚未形成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氧气浓度再一次爆发式上升是距今6亿年前,这可能也是前寒武纪数次出现大冰期的原因。这一时期,臭氧层密度急剧增加,高度也上升到平流层中距离地面20千米至25千米处,和现在的高度基本相同。平流层中形成臭氧层,使生物演化大大加速。臭氧层去除了生物登上陆地的一个障碍,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促使生物快速演化。

但是,臭氧层出现后却经常遭受破坏,一再对地球生物造成伤害,并在历次生物大灭绝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几乎都跟臭氧层受到大规模破坏有关系。

科学家研究表明,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大灭绝、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大灭绝和距今66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中,虽然导致灭绝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在灭绝灾难发生期间,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都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无疑让地球环境更加恶化,使处在灾难中的地球生物雪上加霜,加速了一些物种的灭绝。

今天的地球,臭氧层的状态同样令人揪心。科学家观察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曾经一度达到了2500万平方公里。不过最近几年在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慢慢愈合。但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在北极的上空出现了一个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巨大臭氧层空洞。而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引发的问题更加危险,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都生活在北半球。

显然,人类对臭氧层的保护还任重道远。臭氧层是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的保护伞,但是这把保护伞非常脆弱。人类绝不能忽视臭氧层空洞问题,不然类似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将会再次降临。

(摘编自冯伟民《臭氧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臭氧层是氧气与紫外线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其形成对地球生命的演化影响深远。
B.臭氧层就像保护地球生物的“宇航服”,因为它吸收了对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
C.臭氧层高悬在距地面25千米上空的平流层,其高度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D.臭氧层受到大规模破坏甚至消失,是发生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紫外线能量巨大,能够到达生物的细胞内部,破坏DNA,导致损伤甚至死亡。
B.22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氧气,陆地上也初步形成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C.只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北极出现的臭氧层空洞就可以愈合。
D.臭氧层是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的“保护伞”,保护臭氧层应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6.请简述臭氧层与生命演化之间的关系。
2022-04-26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每逢我领到了津贴费,拿出钱来缴党费的时候,每逢我看着党小组长接过钱,在我的名字下面填上钱数的时候,我就不由得心里一热,眼前出现了熟悉的身影。

那是1934年的秋天,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魏政委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上阁楼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她又指了指那筐咸菜,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还有,上次托你缴的党费,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两块党费中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在黄新家里看到小妞儿抓腌豆角这一细节,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B.敌人在看到那一箩筐咸菜时,知道了黄新的身份,但她机智地引开鬼子,牺牲了自己,保护了程同志。
C.白鬼搜人时,“我”急着要走,黄新果断让“我”躲到阁楼,说明她的革命斗争经验比“我”更丰富。
D.小说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机智果敢、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讴歌了黄新对共产党的热爱和忠诚。
8.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文中“党费”有哪些含义?
9.小说是怎样叙述“党费”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冬,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通西南夷,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天子使朱买臣等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春,罢苍海郡。

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专力城朔方。

元狩元年。初,张骞自月氏还,为天子言身毒国去蜀不远。天子欣然,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王然于等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指求身毒国,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筰,南方闭嶲、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三年秋,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以故吏弄法,皆谪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元鼎六年冬,驰义侯发南夷兵欲以击南越。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遣中郎将郭昌、卫广将而击之,诛且兰及邛君、筰侯,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B.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C.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D.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官名。秦汉时期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B.中国:在古代不同时代其范围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多指中原,分裂时多指全国。文中是指中原地区。
C.天子:古时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秉承天意治理百姓。文中天子指汉武帝刘彻。
D.张骞:西汉外交家。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大宛等中亚国家,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元朔时期,在公孙弘的强力请求下,朝廷停止了对西南夷的经营,集中全力修筑朔方郡城。
B.汉武帝元狩时期,根据王然于的汇报皇帝派出几路使者寻找身毒国,并重新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
C.汉武帝元狩三年秋,官府能征发服徭役的人日益减少,皇帝下令让违法乱纪的官吏都去挖昆明池。
D.汉武帝元鼎六年,且兰国君因担心被旁国入侵而拒不执行汉朝命令,最终且兰国被汉朝大军消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2)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