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新疆 高二 期中 2022-04-28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读。那么,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文化误读现象呢?

在跨文化交流中,因语言、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文化误读的问题。误读在传统上被定义为错误的理解,但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人们逐渐摆脱了这一狭隘的看法——人们都是以自身文化积淀为背景来接受异质文化的,在理解异质文化时无法脱离自身文化传统而不同程度地偏离其本意,所以误读实属必然。除文化差异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也是导致出现误读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对异质文化缺少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牵强附会,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理解。

误读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且广泛存在。翻译是产生和加深误读的重要环节。每种语言都深植于背后的历史文化,绝对对等意义上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或文本,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进行一种先见性的解释。

文化误读是身处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相互交流时的典型征候。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涉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若在传播过程中缺少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就容易产生文化误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随着所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而逐步孕育成长起来的。中西方文化各自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不同生存环境下孕育而成的不同文化。这两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必然会产生误读。

然而,误读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这样的误读则被称为创造性误读。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在充分理解异质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心理隔膜和沟通障碍,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而且有利于推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和繁荣发展。

贬低或抬高异质文化,都难以有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差异,理解特定文化的普遍感受,是缓解文化误读问题的重要前提。

避免误读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平等、尊重的态度来面对跨文化交流,通过理解和对话来疏解文化误读。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人们应当持理解、包容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平等地与他者对话,利用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守护、反思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只有正确地理解自身,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他者的误读;只有坚守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好的翻译。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器,更是不同文化的变压器。翻译者只有真正做到融贯中西,并在二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变压器的功能,从而能有效减少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问题。

文化误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问题,需要辩证对待、妥善处理,避免从文化误读演化为文化冲突。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文化,以积极的心态展开交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差异,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处理文化误读的必然之路。

(摘编自段丹洁《辩证看待文化误读现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跨文化交流中,因各自的文化差异,文化误读就成为一种必然存在的普遍现象。
B.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翻译者总是无意或有意地促成文化误读。
C.充分理解异质文化并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应当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平等地与不同文化对话,也坚守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差异、翻译、环境等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文化误读必然发生的原因。
B.文章主要采用理论论证,虽然没有什么具体事例,但分析合乎情理,让人信服。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非常清晰。
D.文章着重论证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理解文化误读比如何对待它更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人们就必然很难理解甚至无法接受文化误读
B.在传播过程中加强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是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的有效途径。
C.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差异,才能够根本解决文化误读问题。
D.翻译是不同文化的“变压器”,想减少文化误读,就必须要培养融贯中西的翻译者。
2022-04-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阎秀丽

1)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2)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3)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4)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5)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6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7)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8)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9)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10)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11)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

12)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13)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14)香玲!

15)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16)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17)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

18)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19)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20)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21)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

22)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23)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24)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25)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26)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27)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28)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29)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30)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31)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32)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

33)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竟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34)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35)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36)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37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透过金凤脸上的各种表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其中两个“自己”代表的对象有别,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B.文中先写老人们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现场,后文又写“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一方面是缘于天气寒冷,另一方面也表明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C.文中前后两次写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分别表现了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对今日香玲与自己形魂兼似的惊诧感,对自己今日表演不同往日的新奇之感。
D.文中写“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形象地表现了九叔内心既有对金凤、香玲表演和谐的感动,也有对台下无人观看的落寞、伤感。
5.文中两处画线句写九叔“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他想说什么?又为何都没说出来?请分别加以简要分析。
6.有文学评论家说过:“写结尾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奖赏,一个好的结尾更是对读者最好的馈赠。”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2022-03-13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二模(第二次全市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隋恭帝义宁元年,马邑太守王仁恭多受货赂,不能振施。郡人刘武周骁勇,喜任侠,为鹰扬府校尉。武周与仁恭待儿私通,恐事泄,谋作乱。先宣言曰:今百姓饥馑,府君闭仓不赈恤,岂为父母之意乎?众皆愤怒。春二月已丑,仁恭坐听事,武周上谒,其党张万岁等随入,升阶斩仁恭。于是开仓以振饥民,驰境内属城,皆下之,收兵得万馀人。初,易州贼帅宋金刚有众万馀,与魏刀儿连结。刀儿为窦建德所灭,金刚救之,战败,帅众四千西奔武周。武周闻其善用兵,得之甚喜,委以军事,中分家赀以遗之。因说武周图晋阳,南向争天下。武周以金刚为西南大行台,使将兵二万寇并州。齐王元吉夜出兵,携其妻妾奔还长安。武周据太原,遣金刚攻晋州,拔之。武德二年冬十月,武周将金刚进攻浍州,陷之,军势甚锐。时王行本据蒲反未下,与武周相应,关中震骇。上手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秦王世民上表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上悉发关中兵以益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金刚相持。诸将咸请与金刚战,世民曰: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三年夏四月丁未,金刚北走,世民追之。武周闻金刚败,大惊,走突厥。金刚欲复战,众莫肯从,亦与百骑走突厥。唐俭封府库以待世民,武周所得州县皆入于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B.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C.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D.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指郡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主管治民、进贤、决讼等。秦始皇时改郡守为太守,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之。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那些要求迅速传递的军事文书,需要插上鸟羽,称“羽檄”。
C.道,是唐时行政区划名,最初具有监察区性质,与宋元时期的“路”相似,“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即为此意。
D.突厥,古代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的少数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隋开皇二年分为东、西突厥,先后被唐所灭。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武周是勇猛矫键、以义行事之人,他与王仁恭侍卫私下勾结,担心事情败露,密谋造反叛乱。
B.易州叛军首领宋金刚援救魏刀儿,被窦建德打败,率兵投奔刘武周,劝说刘武周向南争霸天下。
C.刘武周任命宋金刚担任官职,派遣他带兵侵犯并州,最终占据太原,又派他成功攻下了晋州。
D.李世民认为太原是王业奠基之地,不应轻易舍弃,率军围而不攻,刘、宋二人先后逃往突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周闻其善用兵,得之甚喜,委以军事,中分家赀以遗之。
(2)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
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
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
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12.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