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贵州 高一 期中 2022-05-17 2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的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有进入史书,一些底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人物精神的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在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如《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

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勇赴困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的中的晁错,他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父的矛盾在于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为忠而忘身、为国而忘家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具有开创意义,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历程的著作,可以说它是史无前例的。
B.《史记》以浓墨重彩去描述重大事件或通过小小细节来表现人物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C.《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司马迁的价值观、历史观是独特的。
D.当初晁错在与父亲分歧后,被父亲以死相逼,他坚持真理与正义初衷,他的崇高品质得以充分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传主的选择,是由其精神决定的,司马迁总是根据人物的精神来选择传主。
B.《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体现了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的价值追求。
C.在真实而全面地记载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史记》总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来真实反映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
D.正因为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因而《史记》中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形象,这也是他生命观的体现。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樊哙披帏而立,怒斥项羽做法是“亡秦之续”,为沛公刘邦辩护,使项羽无言以对。
B.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C.管仲辅佐齐桓公,竭忠尽智,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代霸业。
D.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与世浮沉,怀石自投汨罗江。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特点明显,试简要分析它们的论证方法。
5.《史记》是怎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2-05-1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②“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这条标语最是触目惊心。是的,战争已经不是报纸上、广播里的消息,也不是头顶上的轰炸。它已经近在咫尺,就在你身边、在你床侧。敌人,荷枪实弹的敌人正在向你瞄准。

③“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标语下面有一张漫画,画中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人正在查看手中的枪。

④几个同学在漫画前站了一会儿。有人很兴奋,有人在沉思。他们走开了,在雪地上留下杂乱的脚印。又有几个人走过来了,大声议论着滇西战场的情况。一个说:“那是什么战场,根本没有场,全是原始森林。”另一个说:“不但要打日本鬼子,还要打毒蛇猛兽。”

⑤大路两旁的吃食摊子仍然飘散着米粥、面饼、醪糟的香味,可是却没有了平常的热闹气氛。人们匆忙地来去,显得有些紧张。

⑥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⑦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沿着红土道往北门走,回腊梅林去。他回头看了一眼那醒目的标语,“This is your war!”转身拉一拉挎包,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

⑧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听说是要考试?”弗之说:“是的。其实就是参加训练班,能胜任的先走,差一点儿的提高一下。”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⑨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那人忙道:“是,正是。不知征调有没有例外?”“什么例外?”“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⑩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我有事情与您商量。”蔚老师道:“不是商量,是通知吧?”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⑪救亡的职责是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他也要分担。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把敌人赶出国境,这是离他最近的责任,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贡山和怒江,还想到高山树顶上和江水翻腾的波浪上闪动着的月光。他已经是个大人了,他应该在这次战争中投进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血和肉。

⑫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仅写众多学生对应征一事的积极态度,还写了蒋姓学生的自私心理,这样写并非意味着不合理,反而更有真实感。
B.孟弗之和萧子蔚对学生应征一事的认识和态度迥然有异:前者对学生应征持赞赏态度;后者对学生应征持否定态度。
C.“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表面上写孟弗之对挎包的异样感觉,实则表现他在国难面前感到肩负的责任很沉重。
D.小说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精神世界,塑造了一代青年学子在民族大义面前义无反顾、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标语“这是你们的战争”为线索,既渲染了征兵的紧急氛围,又引发了师生对应征的认识和表现。
B.小说既有对群像的粗笔勾勒,也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刻画,真实再现了大学生面临国难时的不同反应。
C.小说第⑧段中师生之间的问答,表现出大学生应征的热情,与下文蒋姓学生不愿应征形成了鲜明对比。
D.小说写“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过程,扣合情节发展,暗示了人们由忧患重重到心怀希望的心理变化。
8.小说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试从选文中找出几处细节描写来进行赏析。
9.请简要分析孟弗之这一人物形象。
2022-05-1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4.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
2022-05-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
B.全词的主旨句为“表里俱澄澈”,此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
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
16.张孝祥词风豪迈,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请结合本词谈谈作者在词中怎样体现出豪迈之风。
2022-05-17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