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部分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期中 2022-05-23 1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 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所暗示的颜色。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想到门栓、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叶’都带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而用,生机勃勃的树不用却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或用,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在古代汉话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而不用树叶木叶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能是因为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春《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要比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然则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 的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4.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景计划

孙道荣

乡干部黄四和一个拎着大皮包的男人走进村里时,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黄四对皮包男说,别怕,会叫的狗都是虚张声势。黄四和皮包男径直来到了村委会,村干部早就等候在那儿了。黄四指着皮包男对村主任说,这位就是我为你们从市里请来的专家,他将为咱们村打造旅游生态村提供宝贵的意见。村干部激动地鼓掌。听了村主任的介绍后,皮包男说,我们去村里看看吧,找找可开发的亮点。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没古迹,也没名胜,只有村后的一座小山包,长满了树,郁郁葱葱。

皮包男里里外外绕了几圈后,指着小山包说,唯有这个小山包,可以打造成一处风景。村干部愣了,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山包,怎么看也不算风景。村主任说,要不,我们就在小山包上,再多栽些树,这样会显得更生机勃勃些。

皮包男摇摇头说,不,恰恰相反,我要你们把山上的树都砍了。

把树都砍了,那不成了秃山?

皮包男说,我刚刚看了下,山顶上有一棵大树,只留下那棵树。皮包男拿出一张纸,画了一个弧形,又在弧形的顶端画了一棵树,然后,对村干部解释说,我们在对面造一个观景台,看到的风景将是这样的:弧形的秃山,只有山顶傲立着一棵大树。景点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望乡树。这个景,一定会火。村干部和村民们激动而热烈地鼓掌。

很快,山包上的树都被砍光了,只留下了山顶上那棵大树。对面的观景台也很快造起来了,站在观景台上,往这边跳望,光秃秃的弧形山坡上,一棵如伞状的大树,突兀而孤独地傲立着。山坡下,是村庄。尤其当夕阳西下,村里飘起袅袅炊烟,山顶的大树在风中摇曳着枝冠,此情此景,真的如诗似画,让人陶醉。果然,周末就有城里人开着车来观景了。特别是山顶上那棵唯一的大树孤独而桀骜的身影,让人为之惊叹、沉醉。望乡树,多有诗意的景点啊!但游客仍然十分有限,皮包男和黄四再次来到了小村。

皮包男指着光秃秃的山坡说,看来仅有一棵望乡树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城里游客。为了让小村更有特色,他强烈建议,把山上的树桩全部挖出来,然后,在山坡上整出一块一块弯弯曲曲的梯田来,灌上水,春天开黄灿灿的油菜花,夏天种绿油油的水稻,秋天栽上菊花,冬天覆盖上白雪,四季景不同,这样,从观景台看过去,孤独的望乡树下,层层梯田如画,配上小村的袅袅炊烟,那就真正成了如梦如幻的田园风光了。

说干就干,在乡干部黄四的指挥下,村民们老少出动,挖桩的挖桩,平地的平地,挑水的挑水,栽苗的栽苗,不出个月,光秃秃的山坡就又换成梯田环绕,水光闪烁,绿色星星点点的样子了。

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参观的人多了,我们就在村口建一个游客中心,收门票,到那时,游客如织,你们就忙着数钱吧。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期待着美好的那一天。

不过,还没等游客中心开工,雨季来了。大雨连续下了半个月。雨水裹挟着泥沙,冲毁了山坡上的梯田。最不幸的是,那棵孤独的望乡树,在一场大风中,轰然倒下了。大雨还在天天下,没有停歇的样子。

乡干部们冒雨来到了村庄,乡干部黄四亦在其中。在查勘了灾情后,乡干部发出紧急撤离的命令,因为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已经将毫无遮拦的山坡浸透,随时有山体滑坡的危险。

就在村民们极不情愿地撤离村庄的当天夜里,山坡轰然坍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将半坡上的村庄,夷为平地。村庄没了。望乡树没了。梯田没了。景没了。所幸村民们都提前撤离,被临时安置在附近的村庄。

雨季总算过去了。在村民安置大会上,村民们个个垂头丧气,而乡干部黄四却很开心。黄四通报了上级精神,村庄原址已不适合重建,全体村民将统一按照拆迁标准进行安置,由皮包男的公司全资赞助。人们这才注意到,皮包男什么时候也来了。呀,我们上当了。”“我们真傻!……人们议论纷纷,但已没有办法。

几天之后,十几辆推土机、打桩机轰隆隆开进了原来的村庄。已坍塌无影的山坡后,隐约可见不远处城市的边缘。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是以狗的反应衬托乡干部黄四和拎着大皮包的男人的形象,暗示他们别有用心。
B.规划观景台时,人们充满信任,怀揣盼望,以为皮包男的设想能打造旅游生态村,村干部、村民都“激动而热烈地鼓掌”。
C.挖树造梯田时,人们已经发现了乡干部黄四和皮包男的真实意图,所谓的“田园风光”不过是打着“生态村”的招牌谋求私利。
D.村民们很快砍光了山包上的树,在山包对面造了观景台,不出一个月又将光秃秃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等行为,都表现出村民们勤劳的一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包男先是建议村民把山上的树都砍了,后来又强烈建议把山上的树桩都挖出来,为后文山坡坍塌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数钱吧”一句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黄四用小利诱惑大家的虚伪丑态。
C.文中画横线的四个短句,每个句子单独成句,强调每一项“没了”都是终结,从侧面反映自然破坏后不可再生的遗憾。
D.“造景计划”是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人造景观“望乡树”的遭遇,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8.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具有欲抑先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9.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B.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C.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D.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只有古代君主可用此自称。
B.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合称“秦之四塞”。
C.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战国时齐国临淄人。因广罗宾客加以礼遇,闻名于诸侯。
D.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丞相,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与楚在黄棘盟誓,楚派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后来太子陵杀秦臣后逃跑。
B.楚臣昭睢和楚怀王之子兰都劝怀王去赴秦王的约,于是怀王前往秦国。
C.楚国找借口到齐国去要求迎回太子。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最终还是放了楚太子。
D.秦王爱惜人才,派泾阳君入齐国为人质,邀请孟尝君入秦,并任命他为丞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
(2)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
14.楚国大臣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考取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写年少时的听雨场景,传达出欢乐情怀。
B.“客舟”及“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写出了壮年听雨的悲凉心境。
C.“而今听雨僧庐下”,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都已成过去,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
D.“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词人“听雨”的一生。
16.本词体现出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赏析全词的表现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