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期中 2022-06-18 1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它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

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替代天圆地方说的宣夜说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虽然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正因为如此,东汉著名学者蔡邕认为宣夜之学,绝无师法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朝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当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大而地小,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浑天说的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认为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葛洪根据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浑盖之争一直不曾停歇。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学术之争,古人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减)

材料二:

2011年国际空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中国空间站的雏形——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经过10年的技术准备和积累,2021年的429日,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终于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时代。

天宫空间站是由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的一个T字形结构。两段实验舱分别停靠在核心舱的左右两端,货运飞船以及载人飞船分别对接于核心舱前后两端。按照计划,2021年至2022年期间择机进行11次飞行任务,需要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对接,才算完成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截止到202112月,中国已经成功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最近一次发射的神舟十三号飞船送去了包括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内的3名航天员,他们将在太空驻留6个月。2022年,中国将继续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等6次任务。

在空间站建成之后的2024年前后,中国还准备发射一个包含光学望远镜的光学舱,这是一个与空间站主体部分共轨飞行的空间望远镜。在太空进行观测,不仅可以避免大气抖动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光污染等干扰。相比已经在轨运行30多年的哈勃望远镜,在成像质量和其相当的情况下,中国空间望远镜的视场达到了哈勃望远镜的300倍,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演化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天宫空间站本身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装备了强大有力的手臂——大型空间机械臂,它和人类的手臂一样拥有7个自由度,机械臂技术也是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已经逐渐领先世界的象征之一。中国建设太空站的最终目标是使之成为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根据规划,天宫近期目标是建成总重达到约60吨,在轨寿命达到10年以上,至少可以运行到2030年之后。

(选自《2021世界天文学十大进展》有删减)

1.下列对“天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天文学高度发展,观测视野不断伸展到宇宙新的深处,不得不说,西方那场人们熟知的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在这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中国古代的“宣夜说”只是古人对宇宙的浅显粗略模糊的认识,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体系,虽然它本质上是反理性的,但也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C.在国际空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之际,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站之路,在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后,终于在2021年完成了自己空间站的建设。
D.中国“天宫”空间站拥有多项先进科学技术,其大型空间机械臂技术更是领先同行业,可以说这是中国航天走上世界航天舞台全方位领先世界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使它成为一个富有科学意义的理论,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实用性,它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中国汉代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认为“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这与早前的“天圆地方”说相比在宇宙认识上更进一步,但同时又存在缺陷。
C.已经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成为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其自带的空间望远是比哈勃望远镜性能更加先进的观测利器。
D.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富有计划性,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建造过程有条不紊,设计质量可靠,安全性能高,技术理念先进。
3.古人认为判断一个学说正确与否,实际校验往往比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要重要。下列语句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
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C.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淮南子·说林训》)
D.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4.材料一在表述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时用了哪些方法,试简要分析
5.随着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既定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表示“中国自古就有飞天梦,现代航天人让梦想照进现实,实现了飞天梦与中国航天的‘古今合璧’”。请依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今合璧”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杂戏场南头,煤灰土里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皆为一件小小的热闹粘合在那里。

卖飞机模型玩具的人一走,闲人粘合性一失,即刻也散了。场坪中便只剩下些空莲蓬。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一黑一白的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一面收着地面的莲蓬,用手捏着,试探其中虚实,一面轻轻的咳着,调理他那副枯嗓子。他把那双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耽一会儿,就给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嗨,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他又轻轻的说)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人,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样子。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便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把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个人殴打的样子。他变换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地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就被这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闲人为了看傀儡殴斗,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

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撤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正当他第二次钻进傀儡衣服底里时,一个麻脸庞收小摊捐的巡警,从人背后挤进来。弯着腰的老头子,却从巡警足部一双黑色厚皮靴上认识了观众之一的身份和地位,故玩了一会,只装作赵四力不能支,即刻又成一堆坍在地下了。他赶忙把头伸出,对着巡警作一种谄媚的微笑。向傀儡说:瞧,大爷真来了!

他记起浮摊捐来了,他手边还无一个大子。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向作揖打拱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耽一会儿,不必走开。

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曾挪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便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收捐的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记号,预备交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铜子四大枚,送给巡警。这巡警就口上轻轻说着王九王九,含着笑走了。

场边看的人,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这点粘合性就失去了,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柳树阴下卖莲子的小摊有人中了暑,倒在摊边晕去了,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去,也跟着跑去。少数人也似乎方察觉了头上的烈日,继续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看着,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业已玩过的那一套。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等待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选自《沈从文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对人性的刻画,对美的理解,建立在对社会和生活深刻的理解上,同《边城》中的祖父一样,韧性和柔性在小说《生》中的老人身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B.从明处看老人是靠演傀儡戏谋生,从暗处讲老人通过对十年前那场殴斗的模仿完成了一种复仇,而复仇的对象赵四已经死了,小说借此表达生命的无意义和虚无感。
C.沈从文的《边城》表现的是人性美,赞颂了未受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而小说《生》则侧重表现底层民众生存的不易,刻画了普通生命的不同生命形态。
D.小说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浓郁的北京民俗的味道,表现了人们的喜好与乐趣,但它并不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而是蕴涵着生存的压力和苦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通俗朴实,叙述笔法内敛淡然,使人觉得一切戏剧性的变化也只不过是人生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B.小说的结构很讲究,叙述者从容不迫地在结尾处抖出一个意外的真相,巧妙回应了文中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对话,顿然使人觉得一切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C.小说注重人物表情的状写,又让这些表情和人物都难以捉摸,留给读者更深的思考。比如“忧郁地笑了”的大学生、“皱着眉”走开的青年军官、“含着笑走了”的巡警。
D.小说中写到“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这一处闲笔是为了完成艺术化的斗殴与现实的斗殴的融合,借此刻画出围观闲人兴趣的广泛性和不稳定性。
8.小说以“生”作为标题,言简而意丰,参照下面的例子,请对它的意蕴进行探究,再补充两点。
(1)表达生存的艰辛。傀儡戏对于老人来说,首先是生存的手段。他卖力的表演,累得满头大汗,收入不多,还要讨好警察,着重体现了底层百姓生存的艰难。
(2)
(3)
9.同样是遭遇失子的不幸,但小说《生》里的老人并不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到处向别人哭诉不幸,而是隐藏了真相。请对沈从文这样设计的用意试做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伐树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餮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坚强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
14.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并做简要分析。
2022-06-1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二)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经·召南·鹊巢》


[注]①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②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③两:通“辆”。④方:并,比,此指占据。⑤将:送。
15.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桃夭》巧用怒放的桃花比喻娇媚的新娘,写出了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既写景又写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B.《桃夭》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赞美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
C.《鹊巢》这首诗以华丽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虽没有如《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容貌,却也能从热闹的婚典场面中想象到新娘的美丽。
D.两首诗中“之子于归”一句都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而另一位主角新郎则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16.《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作品多具有音乐性的特点,请对《鹊巢》的音乐美试作赏析。
2022-06-1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