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中 2022-06-17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

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导致了文化的影响力呈中心向边缘辐射的性质。
C.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D.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
2.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A.《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西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着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泥桶里的一封信

[日]叶山嘉树     黄悦生译

松户是个倒水泥的。除了头发上和鼻子底下都蒙着一层灰糊糊的水泥,他没有什么显眼的地方。他想把手指伸进鼻孔,抠掉鼻毛上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硬邦邦的水泥灰,可是混凝土搅拌机每分钟要卸出十立方尺的混凝土,他手上忙着送料,没工夫去抠鼻子。整整十一个钟头过去了,他都没有顾得上去抠一下。他的鼻子已经硬得像石膏一样了。

快到收工时间了,当他用筋疲力尽的双手搬动水泥桶时,忽然里面掉出一个小木盒来。“这是啥?”他觉得有点奇怪,可是又顾不上去捡它。他忙着用铁锹把水泥铲进水泥斗里去量,再把斗里的水泥倒进搅拌机的槽子,紧接着去把水泥桶倒干净。“慢着,水泥桶里怎么会跑出个小盒子来呀!真见鬼了!”他捡起小盒子,揣进围裙前襟的兜儿里。“这么轻,看来里面也不会装着钱。”他来不及多想,又得去倒下一桶水泥,再用水泥斗去量。

过了一会儿,搅拌机开始空转起来了,混凝土搅拌完,就可以收工了。搅拌机上接了一条水管。他随便洗了洗脸和手,然后把饭盒挂在脖子上,朝工棚走去,想着先喝上一杯再吃饭。

“唉,老婆的肚子又大起来了,真受不了啊……”他想到家里那群闹哄哄的孩子,想到那将要在天寒地冻时出生的婴儿,想到那没完没了地生孩子的老婆,不禁垂头丧气。“每天才挣一块九毛工钱——五毛钱一升的米就得吃掉两升,剩下九毛钱还得管穿的、管住的……真混账!哪儿还有钱喝酒呀!”

他忽然想起兜里的小盒子,于是掏了出来,上面什么也没写,却被钉得牢牢的。“还钉着呢,整得多神秘似的!”他把盒子往石头上摔了一下,可是没摔破。于是他就赌气似的在盒子上乱踩起来,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踩烂。

这时,从小盒子里掉出一张用破布包着的纸条。纸条上写着:

我是一名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爱人是填石料的工人。十月七日那天早上,他把一块大石头装进碎石机时,自己也和那石头一起掉进去了。同伴们想上前抢救,可是他很快沉到石头底下去了。我爱人的身体和石头一起被碾碎,变成红色的小石块,落到传送带上,然后被传送带送进了粉碎筒。在那里,他经受着钢球的碾压,发出剧烈而悲愤的轰鸣声。就这样,他被碾成细细的粉末,再经过烧制,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水泥。他的骨头、他的肉体,连同他的灵魂,全都被碾得粉碎了。

我的爱人,他变成了水泥,留下来的,只有这破布片了。我每天缝制的水泥袋,竟然是用来装我爱人的。我的爱人已经变成了水泥。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把它偷偷放进这个水泥桶里。您是工人吗?如果您是个工人,就请您可怜可怜我,给我回封信吧。我很想知道,这个桶里的水泥用来做什么了?我的爱人变成了多少桶水泥呢?又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忍心看见我的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或是豪宅的围墙。可是,我又怎么能制止得了呢?您如果是个工人,就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些地方吧。唉,算了吧,用在哪儿都行。我的爱人,不论被埋在什么地方,他都定会在那儿做好事。没关系,他一向踏实稳重,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他是个温柔善良的好人,又是个靠得住的男子汉。他还很年轻,刚满二十六岁。他是多么爱我啊!可是,最后我连件寿衣也没有给他做,却给他穿上了水泥袋!他连口棺材也没有,就这样进了旋转窑炉!他被埋葬在四面八方,这叫我怎样为他送殡呀?

您如果是个工人,就请给我回一封信吧。作为答谢,我把我爱人穿过的工作服的破布片送给您——就是包着这封信的布片。这块布上面沾满了石头粉末,也渗透着他的汗水。他曾经穿着这件工作服紧紧地拥抱过我……

我想拜托您一件事,请您告诉我这桶水泥的使用日期、详细的地点、用在什么地方以及您的姓名。如果方便的话,请一定一定要告诉我。望您多保重!再见!

松户回过神来,发现孩子们正在身边吵闹,像开了锅似的。他看着信尾的地址和姓名,把倒在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他大声嚷道:“真想喝个烂醉,然后全都砸个稀巴烂!”他老婆说:“你只管喝醉了耍酒疯,别人受得了吗?孩子们怎么办呀?”他盯着老婆的大肚子,那将是他的第七个孩子。

(本文于1926年发表在《文艺战线》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松户鼻子上硬邦邦的水泥灰却没时间清理,借工作中的细节,展现底层工人繁重的工作和悲惨命运。
B.“这么轻,看来里面也不会装着钱。”暗示收入低微的松户对“钱”的渴望,为后文进一步展现窘迫的经济状况埋下伏笔。
C.小说最后描写松户与三读完信后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
D.小说用大量篇幅记述信件,详细叙说爱人死亡的经过,说明女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遭遇面前因为无能为力而趋于麻木。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从开头以点带面描写松户与三的繁重劳动,到他阅读女工信后的怒吼,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引人深思。
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一位勤劳、坚韧而又穷困的工人形象,松户与遇难工人的遭遇是那个时代工人的缩影。
C.整篇小说语言平直朴实,流畅自然,忠实地记录着钢筋、水泥、困苦的生活、以及一封偶尔得到的信,却打动人心。
D.作者创造出水泥工松户与三和女工已故恋人这两个角色,隐喻了人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化”这一概念。
8.这篇小说虽短却呈现出层层矛盾,全文有哪些矛盾?试结合文本分析。
9.有人说这篇小说题目应改为《松户的一天》,也有人认为原题目更贴切,你怎么认为?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1-12-26更新 | 122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陈情表(甲)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

简明英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逐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B.臣微志                    听:劝告
C.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                 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D.不孝之罪                 弥:更加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B.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C.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D.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12.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文段(甲)工整的对仗句式,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远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13.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14.(甲)文中李密的本意是拒绝在新朝为官,但抗命不从是有生命危险的。晋武帝看了李密呈上的“表”后不仅不责怪反而予以嘉奖。这得益于这篇表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2-06-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配,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注释】①女王城:在湖北黄州城东十五里。最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盖“楚王城”之讹耳。②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朋友设法将苏轼从黄州调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指春风,城东门无东风吹入,意思是早春时节在城中还不曾察觉春意。
B.春游时欢聚畅饮,江城白酒味道醇厚,野老笑意温和,可知作者黄州生活之乐。
C.尾联用典,诗人借屈原《招魂》的典故感念老朋友们为他的回京任职而奔走。
D.诗人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但也难免沮丧,有消极避世的想法。
16.通读全诗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处境之中创作本诗的?结合本诗中的相关句子,简要分析作者在这种处境之下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
2022-06-1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