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6-17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科学技术革命史中,科幻作家往往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以科学技术作为创作动力,将建立在现有科学基础上的新想法融入作品,推动人类产生新的科学发明,让科学描述变成日常可见的现实,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亦为之改变。

②新的科学想法比什么都重要。黄金时代的主流科幻小说往往聚焦人物和环境的统一问题,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人物是背景化的扁平人物,情节、情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站在冷漠的宇宙视角维度上,真正的“硬”科幻不以人类的情感和主观感受为转移。刘慈欣《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依照传统的文学趣味,这会被认为缺乏温度和情感,科幻世界竟然是如此冰冷。诚然,文学描写、叙述技巧可以增加美感,让科幻“软”一些,易于为大众接受,向传统主流文学靠近,也可以争取更多的读者。然而,执着于“内宇宙”的观念会让人类趋于封闭,丧失向外开辟的空间。科幻的理想是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是未来人类最大的希望和温暖。

③科幻有两种魅力,实用性和自由度。科幻是一种超门类小说,是一种元素,可以和其他小说类型融合在一起。科幻是实用的、自由的,和大众认为的不切实际、机械化的刻板印象刚好相反。面对世界的变化、环境的危机,真正的科幻作家不会放弃努力,会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和理性激情,“带着地球去流浪”。在科幻小说中,面对灭顶之灾的人类是不会轻易屈服的,他们抗争到底,研究如何在水下、在冰冻或是烧焦的地球上或是在外太空、在最陌生敌对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才是对人性更为真实的刻画。科幻为人类在极端冷酷的环境下生存而自豪。生存还是毁灭?在生命哲学层面,科幻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④科幻小说的一大功能是培养科学家。科幻作家的职业往往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工程师、科学家等,他们通常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创作,科幻小说理想的读者是对科学发明感兴趣的人。科幻小说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力量,可以用来培养人们预测未来的习惯。科幻小说的力量就在于让人们相信科幻是关于现实而非梦想的文学。从“没有马的马车”到“汽车”,科学概念转化为技术发明,成了今日人类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阿西莫夫曾言:“需要给年轻人提供大量的粗陋单纯的科幻小说来阅读。”这是极言科学需要渗入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国科幻培养科学家任重而道远,培养科学精神需要从基础的、日常的科普起步,而科幻文学恰恰是科普的重要助力。

⑤科幻世界是文学和科学交错的世界。1818年,“蒸汽时代”,玛丽·雪莱也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在一次作家群体交流讨论后,融入哥特式小说风格,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这种文学和科学的互相融合无疑是重要而具有创新意义的。

⑥科幻文学激发的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砥砺的是判断力和思想力。希望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能够乘着国家科技实力持续提升的东风,彰显自身的创新价值,畅想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为人类社会开拓出新的思维和发展空间。

(节选自林叶《探寻科幻文学的创新价值》,原载《解放军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金时代的主流科幻小说常以人物和环境的统一问题为核心关注,而把情节和情感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B.“科幻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说法并不确切,因为,科幻兼有实用性和自由度,改变当下人类的生存方式。
C.作者认为科幻小说具有拓展思维的力量,可以培养人们预测未来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
D.科幻文学融合了文学和科学,能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砥砺判断力和思想力,具有创新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探寻科幻文学的创新价值”即中心论题,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中心论题展开论述。
B.文章首段论述科幻作家在科学技术革命史中往往扮演了预言家角色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出下文。
C.文章第②段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来论证分论点“新的科学想法比什么都重要”,逻辑严密。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刘慈欣的《三体》、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和科学互相融合的目的就是将建立在现有科学基础上的新想法融入作品,从而推动人类产生新的科学发明。
B.从传统的文学趣味来看,有些“硬”科幻被认为缺乏温度和情感,因为科幻的理想是创造新的人类生存环境。
C.科幻小说曾推动科学概念转化为技术发明,让科学描述变成日常可见的现实,从而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D.借助当下国家科技实力持续提升的大好形势,中国科幻文学彰显了自身的创新价值,引领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来,“社会性死亡”话题在网络上备受关注。微博上“社会性死亡”话题有2.1亿阅读量,连相关的“猫的社会性死亡不过如此”“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等话题都有超过2亿的阅读量,让人不禁深思,这一网络流行语究竟有怎样的传播学上的意涵?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遭遇窘迫和难堪。这可能是因误解带来的小尴尬,可能是因社交能力不善造成的误会,还有可能是行为不端引发的社会抵触,这种自身形象在社交场景上发生的折射、扭曲或反噬,被网友统称为“社会性死亡”。对于生活中偶发的“社死”,不妨以解嘲和放松的心态化解;而对于不分清事实,挥舞舆论大棒群起而攻之,试图以“社死”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则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网络暴力。当“社死”成为网络热搜,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舆论生态、道德法律,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02版话题“当‘社会性死亡’成为网络热搜”)

材料二: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成为一种力量,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冤案被平反,有的真相被披露,有些现象被批驳。这当中,所涉人员有的堪称被“社会性死亡”,比如一些人设崩塌的明星,一些行为失当的公众人物,一些舆情漩涡中的事件主角。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当执法者”“人人想当裁判者”的趋势。具体来说,动辄曝光某人某事,让所涉人员“社会性死亡”成了一些人对待个人恩怨、解决个人问题的常用手法。

如此行为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对被造谣、指责的个人而言,舆论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就算没有被“社会性死亡”,他们的名誉、生活、工作也会不同程度受损;于整个网络生态来说,这种随意曝光他人、动辄要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显然构成了一种秩序扰乱和环境污染,网友被戏耍,节奏被带偏,最后一地鸡毛;而对社会来说,这种私人“审判”和网络暴力的影响已然溢出“屏”外,诸多人处理现实纠纷时首先想到诉诸网络、挑逗公众情绪,比如,觉得买东西物价贵要网上曝光人家;跟朋友吵架了,就到网上揭短指责;大街上随便拍下某一场景,就发到网上感慨、吐槽一番……长此以往,网络空间会越来越充斥鸡零狗碎的八卦、不明真假的“热点”、隔空对骂的戾气,这势必会大大消耗公共舆论资源,会拉低公共舆论空间的品质和成色。

       (摘编自工人日报文章《“社会性死亡”不能成为伤人利器》)

材料三:

20211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为制止“社会性死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国家应从法律层面施以重拳,特别是要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惩处力度;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平台内容生态建设的指导和督促,为在网络空间激浊扬清保驾护航;各舆论传播平台应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责任,对引爆网络的舆论热点保持冷静,对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助纣为虐”的营销号,要根据平台管理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身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充盈的“数字化生存”,没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彻骨的“社会性死亡”。作为网络空间一员的我们,尤其要从我做起,理性上网,理性对话,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三:我们的担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性死亡”这一网络流行语最近很火,关于它的话题在网络上常常有过亿的阅读量。
B.对于一些在社交场合中偶发的小尴尬、误会这样的“社死”,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
C.网络舆论的打击很可能让涉及舆论事件的人被“社会性死亡”,损害他们的诸多权益。
D.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从而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是非法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死”事件不一定都是事实,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其实是一种网络暴力。
B.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用之不当则会出现很多负面的效应。
C.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消耗了公共舆论资源。
D.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其次是监管部门、各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形成合力。
6.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性死亡”?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魅力

【苏】阿尔卡基·布霍夫

今天是第一次带卡佳上剧院。

打从早上起,她便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头上别了个天蓝色的大花结,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严肃,父亲忍不住想在她那散发着香味和孩子气息的细脖颈上吻上一吻。

“我们走吧。”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开灯的时候,她说,“要不,别人都坐上了位子,我们就找不到地方坐了。”

“剧院位子都是编号的。”父亲微微笑了笑说。

“是对号入座?”

“是的。”

“那别人也快坐好了。”

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焦急,父亲不得不在开演前一个小时便带她出发了。

父女俩第一个走进了剧场大厅。枝形吊灯、镶着红丝绒的包厢座位、若明若暗地闪动着光泽的大幕,使她那颗隐藏在咖啡色外衣下的幼小心脏似乎一下子停止了跳动。

“我们有票吗?”她怯生生地问。

“有的,”父亲说,“就在这儿,第一排。”

“有座号吗?”

“有座号。”

“那我们坐下吧。要不,你又会像上次在公园里那样把我丢掉的。你准会。”

直到戏开演前的一刹那,卡佳还不相信幕布真的会启开来。她觉得,现在所看见的一切足够她记住一辈子啦。

可是灯光熄灭了,周围的人立刻安静下来,没有人再把戏单弄得哗哗响,也没有人再咳嗽。幕,启开了。

“你知道今天演什么?”父亲轻声问。

“别出声。”卡佳答道,比父亲声音还要轻,“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我读过这本书。讲的是买卖一个黑奴的故事。一个老黑奴。”

从舞台上飘来一股潮味和寒气。演员们开始用一种木呆的声音读着早已腻烦的道白。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喜欢吗?”父亲慈祥地问。

卡佳没有吱声。值得回答这样一个多余的问题吗?

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

“卡佳,我的小女儿,你怎么啦?”父亲关切地问,“你干吗哭,傻孩子?”

“他们马上要卖他了。”卡佳噙着眼泪说。

“要卖谁了?”

“汤姆叔叔。卖100块钱。我知道,我读过。”

“别哭,卡佳。人家都在看你。这是演戏,演员们演的。好了,我给你买一个蛋糕,好吗?”

“奶油的?”

“奶油的。”

“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她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孩子有点毛病。”邻座一个秃顶的男人一边嚼着果汁糖块,一边不满地说。“这孩子第一次上剧院。”父亲悄悄地赔不是说。

下一幕开始了。汤姆叔叔被拍卖。

“现在开始拍卖黑人汤姆。100块钱!谁愿意给个高价?”

忽然,像是一股细细的、如怨如诉的水流,从第一排冒出来一声铮铮作响的童音:

200!”

拍卖人放下了小木槌,困惑地望了望提台词的人。站在左面最前头的一个不说话的配角笑得打了个嗝儿,躲到侧幕后去了。“汤姆叔叔”本人用双手蒙住了脸。“卡佳,卡佳,”父亲吃惊地抓住她的手,“你怎么搞的,卡佳!”“200200块!”卡佳嚷道,“爸爸,不能把他卖掉!好爸爸。”

秃顶邻座把戏单往地下一扔,低声斥道:

“我看这孩子是有毛病!”

后几排的观众开始探究地伸长了脖子。爸爸急忙抱起卡佳往出口走。她紧紧地搂住他的脖子,一张泪汪汪的脸贴在父亲的耳朵边。

“喏,这场戏看得好。”走进休息室时爸爸生气地说,他两颊通红,十分狼狈,“你这是怎么啦!”

“汤姆叔叔真可怜。”卡佳轻声答道,“我不再这样做了。”

父亲瞥了一眼歪到一边的大花结和挂在眼角上的一行泪,叹了一口气。

“喝点水吧。你要愿意,我马上带你去看看他。想看汤姆叔叔吗?他正坐在自己的化妆室里,好好的,并没有被卖掉。想看吗?”

“带我去吧。我想看。”

观众已经吵吵嚷嚷地从演出厅涌向走廊和休息室。大家都笑着在谈件什么事情,父亲慌忙把卡佳带到走廊尽头的一间屋子。

扎波里扬斯基已经用厚厚一层凡士林抹去了脸上的黑颜料。他的脸变得又胖又红,再加上扑粉,看起来活像一个小丑。

刚才扮演拍卖人的那位叔叔正忙乎着系领带。

“您好,扎波里扬斯基。”父亲说,“喏,瞧吧,卡佳,这不就是你的汤姆叔叔吗?好好瞧瞧吧!”

卡佳睁大眼睛朝演员的那张满是扑粉的脸望了望。

“不对。”她说。

“哦,”扎波里扬斯基呵呵大笑起来,“真的,我真的是……要不要我给你表演黄鼠打哨?”

不待她回答,他便打了一个长长的呼哨,可一点也不像黄鼠。

“喏,怎么样,”刚才的那位“拍卖人”问,“现在可以把他卖掉了吧?”

卡佳两眼的火光熄灭了,她既忧伤,又失望地说:“卖掉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塑造了卡佳这一人物形象,其中正面描写包括了神态、语言、动作等多个方面。
B.作者巧妙使用过渡语言,使小说结构紧凑严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超强的情节建构水平。
C.小说的线索有两条:明线是成人自以为是粗暴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暗线是卡佳在戏前、戏中、戏后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D.小说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卡佳同意卖掉“汤姆叔叔”的反转情节,因前文的层层铺垫,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
8.“秃顶男人”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的标题“魅力”,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绍兴元年,金兀术寇和尚原,吴玠及其弟璘大败之。玠与璘以散卒数千驻原上,朝问隔绝,人无固志,有谋劫玠之兄弟北降者。玠知之,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皆感泣,愿尽死力。金人自起海角,狂于常胜,及与玠战辄败,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玠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是所以保蜀也。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玠。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金人陷金州,撒离喝自商于直捣上津。攻金州时,王彦以三千人迎敌而败,焚积聚,退保石泉,撒离喝遂乘胜而进,长驱趋洋、汉。刘子羽闻王彦败,而遣人召吴玠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敌,曰:大军远来,聊用止渴。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尔来何速耶?遂悉力仰攻。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敌乃更募死士,由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玠后,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四川都转运使赵开罢。时,吴玠为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不问盈虚,一切以军期趣办于开,数以馈饷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求去,朝廷为之交解。玠与金人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故屡节浮费,益治屯田。帝以玠功高,因和议成,授玠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陕西、阶、成等州皆听节制。六月已巳,吴玠卒。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故西人思之,立祠以祀。其后胡世将为四川宣抚副使。世将至,谓诸将曰: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军事一无改吴宣抚之规,各推诚心,共济国事可也。诸将皆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吴玠兄弟保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B.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C.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D.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歃血盟:泛指发誓订盟。其中“歃血”指会盟时饮血或涂血在口旁,以示诚意。
B.保伍:宋朝人民以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C.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位。开府,指高级官员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的行为。
D.立祠:特指官员死后百姓为其建立祠庙来供奉祭祀,以此表达对其德政的感激。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少年男女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叫总角。后用以指童年时代。
B.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另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吾妻来归”的“来归”指嫁到我家来。
C.《孔雀东南飞》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D.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玠驻守和尚原时,百姓感激他的恩惠,为其输送粮草,他用银帛抵补,百姓输送得更多了,金兵也不能制止。
B.吴玠和撒离喝对战时,弓弩齐发,酣战六日,但敌兵招募死士,从背后偷袭,吴玠难以抵挡,最终溃败。
C.吴玠担任宣抚副使,专注战事,不过问财务盈亏,一切委托赵开办理,赵开弹劾他年老无为,朝廷将吴玠调任。
D.在吴玠去世之后,胡世将依旧沿用吴阶制定的军规,激励将领诚心效力国事,这得到众多将领的信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玠与金人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故屡节浮费,益治屯田。
(2)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
2022-06-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