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二模 2022-06-28 5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 按要求填空。
(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互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022-06-2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新闻报道中信息失真的一项是(     

据悉,【甲】今天下午523分左右,本区乌囿小区一居民外出购买物资受骗。【乙】据多名目击者反映,该居民所购物资存在以次充好情况。另据记者调查发现,该小区多名居民有同样遭遇。【丙】受骗居民反应,物品均购自流动售货者。据现场热心人士提醒,【丁】采购尽量到固定购物点,本小区11幢便有固定货源。特殊时期,大家需要擦亮双眼。

A.甲B.乙C.丙D.丁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①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②“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③“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④“习”是陶练
A.④③①②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②③④①
2022-06-2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应该有所敬畏

王学泰

①就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同义语。电影或戏剧中,当创作者写到他心爱的英雄人物时往往要加进一句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再配合一些假大空话,以鼓舞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从而使剧中的人物高大起来。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

②四十年前的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也越越糟,越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是实实在在的。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直接感受到由此造成的后果,如生态失衡、荒漠化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无所畏惧论调的末流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③与凸现于外的无所畏惧相对的是存于内心的敬畏。这个词在近几十年来几乎成为绝响。有的人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结了缘,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在这些人看来人们(实际上,这人们往往就是主张者自己,从不把他以外的人算进去的)只要活着就是天地间的老大,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畏惧。

畏惧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们一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一是发之于内心的反省;一是有特定的对象,一是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孔孟等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和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⑤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也就是守法公民。懂得有所守、有所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所谓知耻(行有所止)近乎勇,就是这个意思。

⑥而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甚至邻近残忍,这就不是什么了。《红楼梦》中的王凤姐也曾向地狱阴司报应挑战,表现出无所畏惧,颇有点彻底唯物主义气概。可是当她失去支撑、面临着强大外部力量,很快就会显示出其懦弱的、无所守的本性来。因此彻底唯物主义者勇敢分子与懦弱分子往往是一个人的两面。

⑦柏杨在他的自传中也写过一个故事。1948年淮海战役后,沈阳解放。当时解放军的政策是许可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关中,而且还发通行证。柏杨也打算回北京,便到火车站买票。火车站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平常喧声鼎沸的车站,现在居然鸦雀无声;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军官兵,现在却那么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有的像S形转来转去。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都成第一流国民,成为懂得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人。对此,柏杨评论说这是恐怖下的产物,中国人没有管束自己的能力。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那是因为对手的弱小,没有能力阻碍他们为非作歹,他们可以一马平川地冲过去,简直是英姿勃发;一旦眼前出现了强大外力,马上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此时他们为什么不在火车站大吵大闹,施展自己的蛮横了呢?因为他们打败了,可以进关自谋生路,如果自己节外生枝,闹出些事来,走不成了,会有什么下场?所以他们害怕。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能想起很多事,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极其可鄙的一面。

⑧柏杨说的中国人不能管束自己,正是由于缺少内心自省,这是童年的特征?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敬畏心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开端。

⑨人有了敬畏心就会减少虚骄之气、浮躁之气,杜绝狂妄之气,昏暴之气,不仅能少犯错误,大约是人们事业的取得成功初步保障。

(有删节)

3.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谬误”是指____________
4.下列与文中“敬畏”的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B.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C.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
D.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种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人应当坚持正义》)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影视剧塑造“无所畏惧”形象导致社会充斥虚骄之气。
B.生态失衡、荒漠化等后果警示人们要放弃“无所畏惧”。
C.只要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然会心存敬畏并有所不为。
D.“内省”是个人乃至民族逐步地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
6.第⑦段转述柏杨自传中的故事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本文对《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的评析是否合理,请结合本文以及《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2-06-23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卡哇掌的冬牧场

刘梅花

①大雪路过人间。雪落在马牙雪山,落在卡哇掌,落在乌鞘岭。

②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只愿意呆在圈窝里,咀嚼黄草。青稞草,麦草,披碱草,青燕麦,各种杂七杂八的干草。而老牦牛性子野,才不想回到圈窝。白牦牛,黑牦牛,花牦牛,一个比一个凶悍,顶着风雪找草吃。

③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掌山顶往下撤,一路狂奔到山脚,找个避风的地方蹴着。老牦牛不回圈窝,天大地大,浪逛着,逍遥着。饿了,几蹄子刨开被雪埋住的马莲草。枯黄的马莲草柔韧,草窠蓬松,大雪里也能找到。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它不想让人类喂草,只想在大自然里撒开蹄子狂奔。

④天大地大,老牦牛活得透彻。它们在山谷里生长,像风一样自由奔跑,喜欢冒险,喜欢体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谢绝任何束缚,就算温暖的圈窝,也别想召唤它,这些唐突的家伙就喜欢顶着一头大雪闲逛。

⑤牧人只操心懦弱的羊群,不用管老牦牛。老牦牛是一种昵称,不是岁数大的牦牛,是说牦牛皮实,老练,所向披靡。说起来羊的毛也不是薄薄一层,但是羊怕冷,动不动会冻死。它们害怕荒凉寂寞,害怕狼,不肯去很远的地方觅食。牧民们早在秋天就开始晒干草,给羊群储藏深冬的口粮。木头架子上搭着半干的青草,一捆一捆,斜斜披垂着,渐渐变枯。如果把干草一根一根接起来,估计能爬到月亮上去。

⑥草籽多极了,秋天的牧草比人还要忙。所有的野草都晃动草梢子,等待风,等待路过的小兽。漫山遍野,一场巨大的草籽迁徙正在拔剑出鞘。菟丝子伸出带刺的触手,把草籽粘在胡跑的野兔子身上。羊群路过一大片披碱草,草籽抓紧羊毛,离开草甸。老牦牛撒开蹄子狂奔,蓼莪草籽们齐齐呼喊,快一点,缠住牛蹄腕里的毛,看看外面的世界。赶在一场大雪到来之前,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

⑦海拔三千多米的毛藏深山,曾经是西夏人养马的地方,朋友是牧人,正在冬窝子照看他的牛羊。旷野里没有人,他是个独孤的思考者。天地很静,雪白草枯,他坐在石头屋子里抽烟读书。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有一个地窖,储存着苹果白菜和土豆。在毛藏山深处度过一辈子,陪伴草木牛羊,清风明月,他比谁都单纯自然。深山给人包容,给人豁达,让人忘却贪婪。

⑧寒风呼号,老牧人戴着棉帽,屋子里生了火,煮一壶砖茶。羊在窗外叫,老牦牛在卡哇掌山脚下奔跑,牧羊犬披着一身雪打外边回来,世界多么澄澈干净。牧场的日子淳朴真诚,带有古典哲学的意味。

⑨如果你觉得山野空旷寂静,啥也没有,那简直就是错觉。各种动物都在挖空心思捕食。草窠后面可能躲着狐狸,岩石后面可能躲着野狼,石洞里免不了藏着黑鹰。老树上一群乌鸦窃贼,像拿自己的东西一样,大咧咧把啄木鸟深藏的坚果偷光。一群灰雀子揪头拔毛打架,用爪子按住彼此的脑袋,狠啄。而深深的土层里,藏着冬眠的蛇,旱獭,瞎老鼠。数不清的嗜睡者打鼾,沉沉入梦,多大风雪都惊不醒。

⑩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冰冻的岩石发出断裂声,大河里冰块膨胀破碎,树木冻折,露出白生生的茬口。老鸹鬼叫,野狐狸奔窜,狼嚎叫,牧羊犬几声尖利地吠声。山猫一忽儿吱吱叫,一忽儿不见踪影。深山藏着各种未知,也藏着各种怜悯

⑪这样的深夜,大群的马鹿从森林里钻出来,悄悄跑到牧人的冬窝子,找草吃。马鹿和牧人是老熟人,根本不怕他,大模大样吃他牧场里的草,用无辜的眼神瞅他。如果牧人耍滑,做个麦草人吓唬马鹿,也不行。马鹿认得牧人的衣裳,嘴巴伸进衣裳底下,把干草吃掉。

⑫天一亮,马鹿撤回森林。一群狼埋伏在半途,偷袭马鹿。然而马鹿相当厉害,战斗力比老牦牛都强大。狼只有扑到马鹿身边,才能下口撕咬。马鹿深谙此理,弹跳极高,蹄子像匕首,哪一匹倒霉的狼躲闪不及,被马鹿挖一蹄子,非死即伤。狼和马鹿都不恋战,速战速决,大多数时候,狼溃败,马鹿胜。

⑬雪豹也会拦截马鹿,然而你想不到的是,马鹿跑得和雪豹一样快,但它跳得比雪豹高,飞似的逃走。沮丧的狼和雪豹只好合伙打劫狍鹿。狍鹿个小体弱,打不过大兽,只好被吃掉。

⑭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一群牦牛走进山洞避风雪,哞哞叫着。千年时空,在深山野林里,也不过是几声牛叫——老牦牛的吼叫是和天地说话,山谷听得懂。

⑮若是没有老牦牛,牧场算不得真正的牧场。若是没有飞禽和野兽,山谷就没有灵魂。所有的草木和动物,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山谷才成为山谷,才成为有尊严的地方。

(有删节)

8.第③⑥两段在刻画“老牦牛”“草籽”方面有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9.有评论称:“刘梅花的散文善于对世间细微的事物张开敏锐的毛孔,传达丰富的内蕴。”请结合这一评论,立足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10.“大雪”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
11.小明阅读完《人应该有所敬畏》一文后,为班级阅读平台拟出“敬畏”专题,并准备选用本文。对此,你是否同意,请拟写一条留言表达你的观点。
2022-06-24更新 | 4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
12.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
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
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
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
13.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
2022-06-23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曰:臣以虚鄙,才不周用,过蒙国恩。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

③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

(节选自《晋书》)

材料二: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雅量》)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顷之,征为卫将军(     )(2)臣有何勋可以(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移之(     )
A.权衡       B.职权       C.权且       D.权势
(2)宰杀为馔(     )
A.再次       B.另外       C.调换       D.轮流
16.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17.材料二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18.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
19.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对褚裒的评价,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
2022-06-24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刘秀才论史书

(唐)韩愈

①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褒贬邪?

②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尽;左丘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瘐死;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王隐谤退死家;习凿齿无一足;崔浩、范晔赤诛;魏收夭绝;宋孝王诛死;足下所称吴兢,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③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穷,龃龉无所合,不欲令四海内有戚戚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贱不敢逆盛指,行且谋引去。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若无鬼神,岂可不自心惭愧;若有鬼神,将不福人。仆虽騃,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为也。

④夫圣唐钜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决不沉没。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拜。


【注释】①此文作于元和八年六月九日,时韩愈为史馆修撰。②所宜务:所应该做的,指修史。③吴兢:唐史学家。④盛指:亦作“盛旨”,即盛意。⑤騃:愚。
20.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且B.而C.岂D.况
21.下列对第②段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数上至孔子下至本朝的史家论证为史者遭刑的必然。
B.从“人祸”“天刑”两个角度论证刑罚产生的原因多样。
C.论证目的在于阐明史不易作,阐明自己不能作史之因。
D.论证方式以批驳为主,立足史家事例反驳对方的劝勉。
22.本文作为回信态度坚决明确,语言表达上却委婉平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3.本文表面上是阐明修史与否的原因,实则别有寄托。请结合第③段内容加以分析
2022-06-23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4.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历来如此”的教诲。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06-2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家作品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篇名句默写
10.85文学常识综合  名句名篇默写混合默写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65连贯  表达准确选择题组
三、现代文阅读
3-70.4时评论述类文本
8-110.1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2-13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五、文言文阅读
14-190.4刘义庆(403-444)  《世说新语》  房玄龄等  《晋书》
20-230.4韩愈(768-824)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六、作文
24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