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强化训练语文试题(二)
四川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6-25 9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镌刻国人时代记忆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佳作频出。继《父母爱情》《情满四合院》《装台》《山海情》之后,《人世间》的热播,点燃了观众的追剧热情。这类作品往往以一个家庭或群体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为创作蓝本,深情回望一段百姓生活历史。创作者往往将创作视野聚焦于蕴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时光剪影,屡屡获得观众喜爱和业界认可。总结年代剧这类现实题材电视剧成功的原因,可以提取出一些现实题材创作出精品的共通之法。

年代剧通过塑造极具时代印记的人物来凸显时代对人的影响,从而完成对历史记忆的生动呈现。《装台》中以刁大顺为代表的装台工人,为了生活日夜奔波,虽处于社会底层,却依旧坚韧不拔,堂堂正正地追求有尊严的人生。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即便人生悲苦,仍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想要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生动的影像志,首先须解决好“为谁而写、又为谁而抒”的问题,现实题材作品尤其如此。尽管小人物身上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往往就是这些鲜明的时代烙印,赋予了他们较高的辨识度,从而使他们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只有将普通人作为主角,才能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亲情,家和万事兴、阖家团圆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人世间》里的“光字片”、《情满四合院》里的四合院、《父母爱情》里的松山岛,就是这种集体文化认同的缩影。特定地域和条件下,一家人或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彼此帮扶、相互依存,在此种叙事范式下迸发出的属于中国人的情绪与感受,容易让观众在超强的代入感中产生心理共情。如《情满四合院》中的何雨柱不仅对秦淮茹一家的生活费心颇多,还为孤寡老人聋奶奶养老送终;《父母爱情》中的安杰和江德福虽因成长环境不同而时有矛盾,却仍旧在理解包容中相爱相守……这些令人热泪盈眶的故事,摸准了中国人的情感神经,把独具民族气质的深情与浪漫,用较为理想的开合度描摹得入木三分。

每一个“历史书记官”对待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创作视角,但从长远来看,真正能够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多是以大格局、大气度、大情怀来摹写百姓生活的佳作。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停留在讲清楚一个故事的层面上,而是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将个体命运与宏大时代进行同构,从而形成现实题材作品鲜明的叙事特征和艺术质感。如《山海情》将故事置于把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脱贫攻坚的宏阔背景下,它书写的不仅是变迁史,更是一百多万吊庄移民的心灵史。

时代与个体有机融合、互为投影的表达方式,既可提升作品的思想宽度与现实锐度,也是对历史记忆的深情回望和拥抱。当然,通过小人物来写时代气象,其涉及面之广、表现力之强、挖掘度之深,都非常考验艺术功力和创作智慧,如何更好地赋予个体与时代、社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意义,还需创作者走进历史的纵深区域,辩证把握社会演进的逻辑规律。

(摘编自闫伟、杨阳《年代剧合奏家国命运交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题材电视剧近年来深受观众的喜爱,《装台》《人世间》《山海情》等就是此类题材中的佳作。
B.年代剧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仍旧坚韧不拔,敢于直面现实,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
C.虽然小人物身上有着时代局限性,但创作者能够赋予他们较高辨识度,让他们成为时代精神代言人。
D.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有着书写人民史诗、展现中国式情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以《人世间》的热播引出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出精品的共通之法的探讨。
B.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举例论证,结合热播剧中的情节来证明优秀现实题材创作应具备的特点。
C.文章通过论证分析热播现实题材电视剧成功的原因,为现实题材创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
D.文章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指出了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难度,对创作者提出了更加深入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题材类电视剧应以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为写作对象,以普通人为主角,挖掘他们的故事。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亲情,展现中国式家庭情感关系的作品比较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C.对于创作者来说,只有以大格局、大气度、大情怀来描摹生活,才能让作品真正传得开、留得下。
D.要做到以小人物反映时代气象并不容易,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较好地把握社会演进的逻辑规律。
2022-06-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强化训练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7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网络主播不得接受未经其监护人同意的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网络直播平台应当对单个虚拟消费品、单次打赏额度合理设置上限,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和延时到账期等。业内人士指出,新规的出台,无疑会给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

眼下直播打赏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次数无限、天价打赏、套路打赏等会诱导很多用户冲动消费、盲目打赏,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甚至衍生出悲剧事件。因此,对直播行业加以规范,倡导理性消费,给火爆的直播打赏“降温”,确有必要。

数据表明,2020年,5家娱乐直播平台的前1万名头部“壕”用户累计打赏了29.758亿元。其中,一年打赏4~50万元的用户占比高达67.36%。“天价打赏”的用户占比最大,正是他们的大手笔消费,给平台和主播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亦因互相攀比消费,助长了无序打赏的风气,引发很多人盲目跟风打赏。

(摘编自江德斌《倡导理性消费,让直播打赏“降温”》)

材料二:

我们倡导的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充满正能量的直播平台,而不是不加规范、金钱至上、野蛮生长的平台。

打赏并非不可,关键是要对网民们不理性的打赏行为做出限制,而如果用户不能提高自身认识,再多的规范也是枉然。直播作为新兴产业,其平台的治理任重而道远,只有行业和用户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源上治理直播乱象,促进直播事业健康发展。

(摘编自张静怡《限制直播打赏,让消费冲动“降温”》)

材料三:

由于打赏收入直接关系到直播平台营收,也是主播收入与获得平台流量等扶持的核心指标,不少主播会通过各种方式刺激网友用打赏的方式为自己“冲锋陷阵”,有些直播间还会给赠送礼物的粉丝排名,赠送高额礼物的粉丝会获得主播的额外关注和点名互动,这其实就形成了主播与用户之间以打赏换取差异化待遇的利益交换机制。

对打赏金额设置“上限”,对激情打赏设置“冷静期”,是为了让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规避种种非理性陷阱,尽最大可能防止因某些人为营造的情景、氛围而冲动消费,给消费者提供事先或者事后放弃的权利,这也是对在企业与消费者关系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后者以更多救济。

而人脸识别等方式,也能更加有效地甄别未成年用户,避免孩子被卷入直播打赏。既然短视频、图文信息等免费服务都需要设置未成年人模式,降低未成年人接触不良或者不符合其目前心智的各类资讯的可能性,收费的直播打赏服务就更应采取这一模式,建立保护未成年人的直播领域防火墙。

(摘编自毕舸《网络直播打赏行为规范可消除非理性打赏》)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主播接受未经其监护人同意的未成年人充值打赏,是属于违背《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行为。
B.因为直播打赏会诱导用户冲动消费,从而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甚至衍生出悲剧事件,所以必须对直播行业加以规范。
C.数据表明,2020年5家娱乐直播平台一年打赏4~50万元的用户占比达67.36%,这些用户给平台和主播带来不菲的收益。
D.用户打赏时互相攀比,会助长无序风气,带来诸多纠纷,若不对直播打赏加以规范,其会成为扰乱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需要能够良性互动的、充满正能量的直播平台,目前对直播平台中存在的金钱至上、野蛮生长等情况的治理任重而道远。
B.不少网络主播在直播间内会通过各种方式刺激网友用打赏的方式为自己“冲锋陷阵”,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平台的流量扶持。
C.打赏并非不可,关键是要对网民们不理性的打赏行为做出限制,以此改变主播与用户之间以打赏换取差异化待遇的利益交换机制。
D.我国为保护直播平台中的未成年用户,应设置未成年人模式的直播打赏服务,避免未成年人被卷入直播打赏,接触不良信息。
6.设置打赏金额“上限”和激情打赏“冷静期”有何实际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却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下午几点到?”史副局长又问。

“四点半。”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有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了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么会上班时间买煤饼?”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达师傅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有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我怎么敢作主领钱、买墩布?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用秃了,也该换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史副局长强调了“是”字。

“你怎么还不信?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到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里。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是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经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年11月

(本文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表现了达师傅善于察言观色、办事谨小慎微的个性,突出他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性格。
B.文中多次暗示史正斌是“莫雨”,“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说明他觉得自己被怀疑,但他始终没承认,可见其性格弱点。
C.小说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并且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D.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待人领取汇款单时焦躁、不安的气氛。
8.汇款单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6-2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强化训练语文试题(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B.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C.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D.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即奏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多为陈述意见或言事。
B.当国,指执政,主持国事。“当”的用法与《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的“当”用法意义相同。
C.擢,指提拔、提升。古文中多用“擢用、超迁、晋、陟、放”等表示受到君王或上级的提拔重用。
D.知,指主持、管理。在古代官职中如知县、知府、知州等就是指主持管理县、府、州事务的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良嗣执政严明,治理有方。他在任荆州长史时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并劝谏皇帝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正直勇毅,直言切谏。他扣押了借采买怪竹之机恣行暴虐的宦官,又上书进谏,皇帝得知后抚慰他并下令将竹投江。
C.苏良嗣任人唯贤,为人宽宏。他认为韦安石很贤能,不应久做地方官;他曾因连襟而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表达歉意而他不以为意。
D.苏良嗣自以为是,学识不足。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詧为纪念兄长所建,而他不知其来历却上奏将寺改名,时人对他学问不够引以为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
(2)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
2022-06-2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强化训练语文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