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零模(一)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6-26 4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通俗来讲,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总体而言,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说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服务目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样表明了个人为国家利益献身的他人本位精神。除了国家之外,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家族宗亲和封建礼教中。中国自古就有守孝三年的传统,此即将家族置于个人之上,将家族孝道传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另外,他人本位在个体维度上也有所体现,孔融让梨就是其例。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优先满足他人的利益。

相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比较少,并且大部分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中国文化中普遍的道德观点认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的两面。正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善与恶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中的两个对立面。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单独生活,过度的自我本位在集体生活中的弊端会被无限放大,最终无法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比如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把这句话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类似的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等。在中国文化中,自我本位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而这些正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等观念相背离。在这种文化背景中,自我本位作为一种个人主义的体现,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他人本位的对立面。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这种角度来看,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儒家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位列第一,将修身理解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很好地说明了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的关系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内在道德标准与外在行为标准相互协调时,就达到了《论语》中的境界。

在这种文化解读下,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更像阴阳两极,既相对又调和,成为一种互体关系,即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这对现代社会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人们通常将个人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抑或本位主义,是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也从全新的角度去诠释个人主义的含义,如中国幸福学认为,个人主义是个体希望自身变得更好的理念或信仰,人的本性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人们希望自身能够变得更好。这种解读可以将个人主义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并映射到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中,如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从而使个人主义成为集体主义的共生力量,引导个人主义从恶性竞争向良性互动转变。

(摘编自《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作者高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来讲,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
B.“守孝三年”的传统,将家族孝道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形成以家族为主的自我本位。
C.中国文化中普遍的道德观点认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中的善与恶两面。
D.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积极解读,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相辅相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对比和因果等论证方法,论证了现代社会更要强调他人本位抑制自我本位。
B.文章的论证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清楚地论述了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的关系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C.作者列举了数条“反派”专用语,论证了在传统文化中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的自我本位成为他人本位的对立面。
D.作者以传统儒家的人生理想为例,论证了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认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解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国家维度、家族维度和个体维度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
B.“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种典型的他人本位意识,但从古到今都将其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
C.虽然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比较少,但作为一种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人生观却一直存在。
D.积极心理学对个人主义的解读,可以将其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并释放其积极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未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6.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这种判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珠海望远

冯英子

到珠海的第二天,珠海度假村的副董事长吴兆声先生在中餐部的楼上请我们吃晚饭。餐厅靠海那边,是一式的大玻璃窗,从窗中望出去,海上风光非常美丽,澳门历历在望,九洲港外的横州岛和细岗岛,也隐约可见。我忽然想到,这个楼才是地地道道的望海楼。

从这个楼上望出去,极目千里,尽是南海风光。珠海市在珠江的出海口,与新会的座门为邻。厓门的山叫作厓山,1279年,宋元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这里。那一年,宋将张世杰与元军主帅张弘范在此会战,不幸战败。宰相陆秀夫恐被俘受辱,负着小皇帝跳入海中,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这是赵宋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想不到如此平静、如此美好的海域,当年曾经是决定两个朝代胜败的场所。在珠海几天,我几乎一直在思考着这段历史。

从珠海的香洲区到拱北区,有一段路是沿海而筑,人少,路静,海浪拍击着堤岸,发出哗哗的声音。我几次徘徊在这条迷人的路上,有时站在海边的礁石上,一阵风浪,衣履尽湿,浑身感到凉意。想到杜牧那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诗,我也很想能够找一点儿沉沙的折戟,追思一下前朝的战争,为什么江山如此美丽,人民如此勤劳,有着200多年统治经验的赵宋,却敌不住新兴的政权?为什么甘为对方奔走的,有许多赵宋王朝的将军?

这恐怕要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谈起了。他惩于五代军人的拥兵自重,用此计消除割据,集兵力于自己手中。赵宋以后,藩镇割据之局不再存在,大将奉命出征,回师部队上缴,兵不识将,将难拥兵,节度使之类不过是个空名罢了。从集权这点来看,自然不是坏事,可惜他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只管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忽略了外部的敌人。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缺少了缓冲和中间地带,金兵一出,可以直捣东京,赵宋君臣,望风披靡,割地称臣,以儿皇帝自保。元军来犯,他们也是打一仗、败一仗,逃到海边,终至灭亡。说得透彻一点儿,历史自有它发展的规律,非个人的主观意志可左右,厓山的败亡,正是赵匡胤自己撒下的种子。

当然,也有人看到了这个危机,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他任兵部尚书后,就主张分境内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数日齐备,有进而无退,日夜以图之。可惜被认为是迂阔。一个人病入膏肓,却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良、平不能用,扁鹊、华佗也只能束手,赵宋之亡,不在于厓山之战,而在于自缚其手足。

张弘范覆亡赵宋之后,在厓山立过一块碑,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来歌颂自己的功劳。这种如此高调的行为引起遗民以及后世的谩骂,人们纷纷对他进行谴责。有传闻说,后世有人在镇国前加了一个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灭宋于此。所谓的将张弘范灭宋,其实是后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但实际上张弘范没有当过一天宋臣。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弘范孝忠元朝,无可非议。腐朽没落的王朝必然被新兴王朝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解放以后,原来刻有张弘范题字的石碑被航道部门炸毁,直到1964年秋,当地政府请田汉先生题写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以纪念这悲壮的历史。

珠海的风景实在很美,有海,有山,有湾,有滩,有四季常青之树、八节盛开之花,每一个宾馆、每一家酒店都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这么多小花园又组成了珠海的大花园,花团锦簇,光辉灿烂,而且古代建筑的巍峨同现代的富丽调和在一起,九洲城是天安门的缩影,珠海宾馆却是江南园林的再造。总的说来,它比深圳典雅,比厦门开阔,作为一个经济特区,也确实具有许多有利条件。我望着珠海新会间的海域,一直想着厓山之战的情景,但历史决不会重复,看来我倒是忧天的杞人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是很小的。人家或以为它太小了,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所说倘真是道,也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应该明白而且都能明白之道理,那便有普及的价值了。世间不少长篇大论,因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这便没有普及的价值。小品文短小,读来不甚费时,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难懂。有此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及文化与教育之良好工具。要小品文能载道,又要它能普及,便须文章作得很好。就形式说,当为短小。短小之法,我也可以举一些,曰,不要导论,不要结论;反之,只要一个本论。近来常见三五百字之小品文,其开端便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小品文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章。

(节选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先叙述作者在珠海餐厅眺望大海,照应文章的题目,接着由珠海市引出厓门,又由厓门引出厓山,层次井然。
B.文章第三段接连两问,表达了作者对赵宋王朝灭亡的深深遗憾之情,这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C.文中句子“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把道理说得形象因而容易理解;朝廷掌握军队,很有力量,边防军数量却极少。
D.文章写珠海的山、水、花、树,赞赏其新貌,强调了其作为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8.文艺批评家全鸥说《珠海望远》是“触景生情,以古鉴今”,你对此如何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9.根据文本二,我们应该主要从哪些角度对文本一进行赏析?请简要解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穆宗长庆元年。翰林学士李德裕,以中书舍人李宗闵尝对策讥切其父,恨之。宗闵又与翰林学士元稹争进取有隙。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各以书属所善进士于徽。及榜出,文昌、绅所属皆不预焉。文昌言于上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上以问诸学士,德裕、稹、绅皆曰:诚如文昌言。上乃命中书舍人王起等覆试。夏四月丁丑,贬徽江州刺史,宗闵剑州刺史,汝士开江令。或劝徽奏文昌、绅属书,上必寤。徽曰:苟无愧心,得丧一致,奈何奏人私书,岂士君子所为邪?取而焚之,时人多之。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二年夏六月甲子,裴度、元稹皆罢相,以兵部尚书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三年。户部侍郎牛僧孺,素为上所厚。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句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戍,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时僧孺与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八年不迁,以为李逢吉排己引僧孺为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大和五年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B.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C.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D.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后代也有以此取士。
B.元稹,唐代文学家,诗作号为“元和体”,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曾共同发起“古文运动”。
C.礼部,隋以后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
D.贡举,古时地方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称贡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之争缘于翰林学士李德裕与李宗闵、元稹之间的私人恩怨,双方相互倾轧将近四十年,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B.段文昌、李绅各自写信给掌管贡举的钱徽,希望能录取所荐之人,未能如愿。后段文昌上书告发,杨、钱二人都遭贬谪。
C.皇上向来看重户部侍郎牛僧孺,当看到韩弘家账簿、知晓牛僧孺没有接受韩弘贿赂时非常高兴,后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D.先前牛僧孺和李德裕都可能入朝为相,李德裕外任浙西观察使,八年没有升迁,以为是李逢吉推荐了牛为相,从此更加怨恨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
(2)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