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期末 2022-07-25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理解生死,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就成为古希腊哲学家们反思善恶、人生与幸福的标志性事件,并影响至今。因此,对人类而言,生死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普遍性的、超越性的话题。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国家之中,该话题都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其实与历史上众多促进人类反思生命的事件一样,比如战争、灾祸或者其他种类的疾病等。在某种意义上,疫情可能并不会促进整个人类对生命的理解,但却有可能会促进你、我、他等具体个人对生命的理解。或者说,你我等特殊的人类个体,或许因为年龄、经历的不同,未曾认真思考过生命的话题,于是疫情便成了促使你我走向反思之路的那个引子,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对于人类整体而言,无论是否发生这次疫情,生命自身的价值与意义都始终存在。至少这里面包含有几个伦理学话题。这些话题在伦理学中早就进行了长期的讨论,但在这次疫情中有了较为集中的体现。其中,最为凸显的话题至少有三个: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政治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个人的生命与幸福的关系。

首先,就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而言,我们似乎要重新反思人类所处的地位。在西方开启现代化道路以来,人类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膨胀,而自然界则沦为了人类统治或随意改造的客体或对象。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人类似乎不仅拥有了统治自然界的信心,也拥有了统治自然界的工具。可是,无论现代科技有多么强大的“异化”力量,但它依然只是一种工具,而不具有目的性的价值。科技的发展,看似使人类具有了操控自然界的力量,但这只是一种假象。有学者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南北极冰层的融化,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发生一系列连锁变化,这也包括生命史远远早于人类的病毒有可能会再次现身等等。放到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去看,人类所有无节制的肆意妄为,都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而我们今天试图“拯救地球”的所有努力,或许都不过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

其次,就政治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而言,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无法脱离政治共同体而生存,并且也只有在良序的政治共同体之中,每个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幸福与卓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因此,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更是政治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并且为国家更美好的未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政府不仅是一个权力机构,同时也还肩负着保障并促进公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道德职责。

最后,就个人的生命与幸福而言,我们应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过得更有价值。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无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性。但其实,无论是否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或者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物都必然难以避免这种脆弱性。而为了应对这种脆弱性,人类也早已使用了诸多方式,包括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相较这种脆弱性而言,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度过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当我们看到那些身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忙碌身影时,相信我们对此或多或少都有了答案。

所以,对人类而言,生命伦理的问题是且应该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毫无疑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更零诊反思这些问题。但当新冠肺炎疫情退却之后,生命伦理就不重要了吗?我们就不用反思这些问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处理完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伦理问题。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显然不应是面临困境后的被动反思,而应是处于顺境时的主动探索。

(摘编自陶涛《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思考》《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和战争、灾祸或者其他种类的疾病等一样,可以促进人类反思生命。
B.这次疫情引发的对伦理学话题较为集中的讨论,最终揭示了生命自身价值与意义。
C.人类即使有操控自然界的科技力量,也难以阻止生命史远远早于人类的病毒变化。
D.为了应对生命的脆弱性,最重要的方式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例子,是阐明生死的问题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B.文章列举的伦理学话题,有助于证明人类整体的生命自身价值与意义都始终存在。
C.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人既无法脱离政治共同体又和政府都应承担各自责任。
D.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对生命伦理作了深刻而全面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人类个体未曾认真思考生命,但疫情促使其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B.人类只要有节制地发展科技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就不会遭受自然的灾难。
C.身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与志愿者天天忙碌的身影,就充分体现了人生价值。
D.与新冠肺炎疫情相比,生命伦理问题不仅要被动反思,更要主动思考探索。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6.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2-07-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糟艺

俺叫李平顺,常年挑着担子走村串巷吆喝“买米糟喽——香甜可口的李家酿哟——”俺爷、俺爹和俺都是这样吆喝的。卖完糟走在回家的路上,担子上“李氏米糟”四个字在红彤彤的夕阳里闪着光,俺心里会涌出无限暖意。

俺这李家酿手艺,也算是祖传秘方。俺爷当年拖着病体把做糟的绝活传给俺爹,监视俺爹练得分毫不差了,又告诫道:“老老实实做糟,不骗人。”俺爹连连点头,爷爷闭上了双眼。俺从小趴在门缝里看爹捣腾这手艺,十岁时就成了爹的助手。爹上年纪后,把做糟的重任慢慢过度给了俺。

俺干活时,爹就坐在一把竹椅上,盯着俺。一次,俺选料时走了神,一粒发黄的米没剔出去。爹倏地站起来,拐棍捣地,喊俺停工,用他那竹节般的食指点着俺的脑门骂:你这手艺能叫手艺吗?这不是坑顾客吗?这不是砸李家招牌吗?……俺纳闷,爹平时双目昏花,看大树都是混沌的,怎么瞅小小的米粒这样精准呢?爹骂完了,又略显愁苦地说,俺小手艺人,一辈子过得穷酸,可再穷酸也要老老实实做糟,不骗人。

爹弥留之际,发高烧,说胡话,好几天没进食。一天清晨,突然睁开眼,直直看着俺,口齿清晰地说一句:老老实实做糟,不骗人。除此之外,再没遗言。

爹不在了,可俺还是把爹坐的那把老竹椅放在原地,爹的工作服放在竹椅上,拐棍靠在椅背上,茶杯摆在小凳子上。俺做糟比以前选料更讲究,培育酒曲更精心,窖藏的环境、时间和温度控制更精当。每次完成活计,总是站在老竹椅前静默一会儿才转身离开。

俺每天清晨挑一担糟出发,到中午差不多就卖完了。有人问:“老李,你的糟天天不够卖,咋不多做些?”俺不扩大生产,萝卜好卖不洗泥,坑人哩。

一天,俺的小作坊忽然开来几辆轿车,下来几个人。为首的一个瘦瘦高高,西装笔挺,问俺还认识他不。俺脑子一片空白,没一丁点印象。他拿出一个黄绿色的旧书包给俺看,瞅着上面已经模糊的红色五角星和“奖给三好学生”,俺终于记起那个瘦猴一般的男孩,那年他就挎着这么个书包,五角星和字迹是鲜红的。俺认定是个贪书的娃儿。

“那时我吃您一碗糟,您不但没要钱,还把您卖糟的钱塞到我书包里,嘱咐我要吃晌饭,好好学习……后来您每天中午都去给我送糟,我却没脸再见您。每次只偷偷地看着您,下午学习就浑身有劲儿……”来人动情地说,“大叔,这些年来,‘李氏米糟’四个字我一直沉甸甸记在心里。今天我是来还债的:糟钱五万元,您借给我的钱十万元,感恩您的鼓励二十万元。这张卡,您收下!”

俺把手缩在袖筒里,不肯接。这些年吃了俺的糟说先欠着钱后来不了了之的,俺从没想过去追债,何况是学生娃!一碗糟没几个钱,算是俺对贪书娃儿的支持。

拉扯半天没能拗过他,俺只好暂时收下了。可这钱让俺心里慌得很,烧得很。夜里乱来覆去睡不着,俺披衣下床,望着窗外洁白又清凉的月亮,傻愣愣地寻思一晚上,最后决定把钱捐给镇中学。

随着时光流逝,俺的吆喝声越来越沙哑,腿脚越来越僵硬。俺想把担子和手艺传给儿孙,可他们都去了城里打工,不愿意捣腾这土坷垃手艺。俺挑着空担子往家走,望着西坠的太阳,心里明白这副黑不溜秋的担子就快没人挑啦。

到家的时候,只见一个年轻人领着几个人绕着俺小作坊瞅瞅看看,指指点点,派头十足。俺心里发怵,猜想可能是开发商。看样子俺这老糟坊守不住了,李氏米糟要断送在俺手里啦。

俺放下担子,他赶忙走过来喊俺爷爷。俺愣神了,使劲揉揉眼,细瞅来人。“您老坐下听我讲。我家在北京,我爷爷年轻时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这里。一次我爷爷饿晕在路边,幸亏一位老者给他一碗米酒,救活了他。按年纪算,那老者应该是您父亲。没有您父亲那碗米酒,就没有我爷爷了。您父亲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呐。”

俺一头雾水,从没听爹说过这码事。年轻人接着说:“我爷爷去世前嘱咐我父亲,我父亲把这任务交给我,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恩人或者恩人的后人。我派人一个村一个村寻访、今天终于找到了!‘买米糟喽——香甜可口的李家酿哟——’,正是我爷爷描述的声音;而担上‘李氏米糟’,是我爷爷叮嘱要牢记的四个字!”

“老爷爷,我要在这儿投资建厂,引进设备,做大‘李氏米糟’品牌——您当老板。”俺明白他是想帮俺,可俺这生意利微,儿子都不愿接班……再说,机器生产能保证糟的品质?坏了俺李氏招牌可是辱没祖宗呢。

年径人仿佛看穿俺的顾虑:“老爷爷,机器选料、加工、贮存,其实比人工更精细,更可靠。有您把关工艺,一定保证质量。”

小厂建起来了,越办越红火。米糟销往全国,缴足税后每年盈余几十万。还带动邻里跟着有活干,有钱挣,奔小康。钱挣多了,俺又睡不着了。晚上披衣下床,望着窗外洁白又清凉的月亮,傻愣愣地寻思:这些钱咋处理呢?要不再捐给镇上中学?

年轻人知道了俺的心思,帮俺成立了“李氏助学基金”,让俺当主席。后来俺这个手艺还成了啥省级“非遗”,给俺发金光闪闪的证书,说俺是那啥传承人。俺不大懂这些个名词,但心里感觉忒荣光。

再后来,俺把厂子交给了儿子,嘱咐他“老老实实做糟,不骗人,多助人”——“多助人”是俺加的,算是俺对家训的发扬光大吧。

儿子坚定地点点头,接过俺手中的担子。俺知道,俺可以去见俺爷和俺爹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骂完,略显愁苦地说,俺小手艺人,一辈子过得穷酸”,为后文建厂致富的情节做铺垫,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情节曲折,时间跨度大。通过爷爷、爹和“俺”三代人的理念和行为,强调谨守传统手工艺,传承优良家风。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心理,如“在红彤彤的夕阳里闪着光”“望着西坠的太阳”“望着窗外洁白又清凉的月亮”等。
8.小说结尾,主人公为什么说“俺可以去见俺爷和俺爹了”?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小男孩还钱这一情节与年轻人报恩有相似之处;可以删去;也有观点认为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四年秋七月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B.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C.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D.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指隋开国之君杨坚,“文”为谥号。经天纬地曰“文”,属美谥。
B.门下,即门下省,有侍郎、给事中等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制定决策。
C.日昃,天色纪时法,相当于地支中的未时,也即现在的13点到15点。
D.起居注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用来防止皇帝过失,要传示给后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让封德彝选才,封德彝回复天下没有贤才可选。唐太宗认为选材要各取其长,责备他没有识人之明却污蔑天下没有人才。
B.唐太宗善于纳谏。魏征劝谏唐太宗广泛听取意见并虚心接纳才能不受蒙蔽,太宗深以为然,因此对褚遂良的秉笔直书予以肯定。
C.针对中书、门下省官员近来一味顺从旨意却没有规劝矫正,太宗认为这违背了选才的初衷,并要求他们遵循旧例,收到较好的效果。
D.唐太宗认为身为君主,对百姓应体恤民生,遇到荒年要开仓赈济;对臣子要知人善任,否则即使勤于政事伤身劳身也治不好天下。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2)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