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2-08-10 1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条把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之间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B.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
C.《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其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D.“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它们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B.新时代下“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
C.儒家诗教观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
D.“悟化”的过程,就是读者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反复涵泳,不断加深对文本理解并体悟其真义的过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
B.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
C.《文心雕龙》论诗,赞扬“顺美匡恶”的传统。
D.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
5.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注:现增至72篇),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 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 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虽未表现其医者仁心的品格,但使结尾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是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心里踏实。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送来“神医胡同”金匾表现了村民对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肯定与赞扬,从侧面表现祥子继承了董神医的农钵,配得上“神医”的称号。
B.文末“工工正正”不能改成“工正”,原文强调了董神医写下这两个字时认真、郑重的态度,寄托了董神医希望样子能真正理解“医德惟上”的祖训,行医能做到“医者仁心”的期望。
C.小说标题中的“神医”一词表现了乡民对董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赞誉,是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D.祥子娘说“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是因为她知道董神医的周年祭日那天三柱香燃尽一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8.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文中样子的三次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
9.请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琯,字昭华,山东寿光人。明崇祯进士,官御史。顺治二年,以荐起原官,巡按甘肃。请开马市以柔远人,下部议行。凉州兵劫参议道廨,捕得倡乱者二十馀人,琯疏言西陲兵骄悍,由明季专事姑息,养奸滋乱,宜用重典。上命悉诛之,并诏后有犯者,首从骈斩,着为令。

四年,江宁学政。七年,还京,掌河南道。八年,漕运总督吴惟华请输银万,又括诸项羡馀,得九万三千,请以助饷。琯疏言淮、扬连年水旱,惟华输饷皆分派属吏,仍取自民间,乞赐察究,会巡漕御史张中元发惟华贪黩状,逮治夺官。琯又劾郧阳抚治赵兆麟,甄别文武属吏,荐举多至数十,纠劾仅一二微员,上为责兆麟,并诫诸督抚不得劾微员塞责。九年,授顺天府府丞。

十二年,迁大理寺卿。八旗逃人初属兵部督捕,部议改归大理寺,琯疏言其不便,乃设兵部督捕侍郎专董其事。又言:“逃人日多,以投充者众。本主私纵成习,听其他往,日久不还,概讼为逃人。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下九卿议,改为流,免籍没。又言窝逃瘐毙,妻子应免流徙,时遇热审,亦应一体减等。上责其市恩,下王大臣议琯巧宽逃禁,当坐绞,上宽之,降授通政司参议。德州诸生吕煌窝逃事发,州官当坐罪,琯持异议。王大臣劾琯,因追议琯前请热审减等为煌地,坐夺官,流徙辽阳,卒於戍所。上既许归葬,并宥其孥还故里。

(选自《清史列传三十一》,有删改)


【注】①羡馀:盈余,剩余。②热审:明朝开始的一种审判制度,是在暑热季节到来之前,对在押的没有审判定罪的囚犯进行清理发落的制度。③为……地,即“为之地”,代为疏通说情。④孥:妻子和儿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B.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选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C.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D.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魏琯,字昭华,古人成年后取字,尊对卑以及单自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如“点,尔何如?”“籍何以至此”。
C.御史,秦朝以前是史官,秦以后成为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职位仅次于丞相。
D.授,和文中出现的“迁”一样都表示官职的提升。提升官职的词语还有擢、拔、陟、摄、晋、转、加,等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琯善于治理边事。他采取怀柔政策安抚边民,用严厉的刑罚镇压暴乱,刚柔并济,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
B.魏琯敢于进谏弹劾。他担任江宁学政期间,体恤民众,对于贪赃及枉法的官员大胆揭露,上奏朝廷。
C.魏琯变革法律条文。他在任大理寺卿时,针对逃人,提出建议,但因为为窝藏逃犯的人减轻刑罚触犯皇帝被贬官。
D.魏琯能够恪尽职守。他在明朝时就担任官员,清时继续担任朝廷重要职务,在任职期间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13.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命悉诛之,并诏后有犯者,首从骈斩,着为令。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4.结合材料分析魏琯被流放的具体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常州张卿养素堂

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的敬意和自勉之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尾联写自己寄身长松野水、无人为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孤寂之情。
16.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张卿哪些品质令欧阳修赞叹不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