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开学考试 2022-09-03 1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食客说起中华美食之道,往往喜欢引用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其实,孔子所言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侧重于祭祀时饮食的态度而非对味道的追求。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烹饪、碓舂、切肉工艺均相对原始,将“食”做“精”、“脍”做“细”,体现了厨人与食者严肃真诚的态度。 孔子的饮食观背后,是其心怀的礼制。《礼记》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

古代中国对食物的“淡漠”不仅出于食材的积累、交融的缓慢,更在于儒家对口腹之欲的“打压”。一方面,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让士大夫阶层往往远离庖厨而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士大夫阶层仕途通畅,“学而优则仕”也有着丰厚的现实回报。至晚在唐代之前,文人对于饮食之事是少有重视的。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尤其是宴席之风虽有较大发展,但在盛世文治武功的影响下,士大夫阶层的追求依然在“提笔安天下、马上定乾坤”之中,“烹羊宰牛”式的盛筵并没有孕育出与之相当的饮食文化。唐代盛极一时的烧尾宴,也只是公卿士大夫的盛宴,远非平民百姓所能享受。

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导致读书人与日俱增以至于仕途门槛抬高,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

元朝统一后,汉族士人愈加边缘化。明清易代,朝廷中枢又多为满族垄断,“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不再畅通无阻,文人的兴趣自然而然愈加转向声色犬马。如以“小品圣手”名世的张岱,便在《陶庵梦忆》 中洋洋自得地夸口“越中清馋,无过余者”,从北京的苹婆果到台州的江瑶柱,从山西的天花菜到临海的枕头瓜,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美食竟尝了个遍。又如戏曲大家李渔,一边醉心于梨园之乐,一边也不忘鲜衣美食这一类“家居有事”,并在理论巨著《闲情偶寄》中加入“饮馔”一部,系统阐述其“存原味、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饮食文化观念。

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饮食之人”不再被轻贱,于是一大批美食家在清代前半叶应运而生,在这一背景下,“食圣”袁枚登场了。

袁枚在《与薛寿鱼书》中公然提出“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而他自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业,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

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认为诗应直抒心灵,表达真意,这一主张也融合到了饮食中:他认为在烹饪之前要了解食材、尊重物性,注意食材间的搭配和时间把握;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出“肴佳原不在钱多”,食材之美更在于物尽其用;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强调烹饪理论的重要性,以为中国烹法完全依厨人经验不利于传承,为了给后世食客厨人树立典范,又煞费苦心撰写出了《随园食单》——这部南北美食集大成之作,再一次为中华美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

《随园食单》之前,中国历代亦不乏饮食著作,但关于制法的记述往往过于简略,如隋代《食经》唐代《烧尾宴食单》之类甚至流于“报菜名”。宋元以降,饮食著作的烹饪方法逐渐明晰,但亦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而《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如“须知单”“戒单”中梳理了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淡 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等,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

在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之后,中国饮食文化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之后的百余年里,帮口菜渐渐发达,“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逐渐成形。

(摘编自江隐龙《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

1.下列对文中“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饮食文化在明清时代出现了“存原味、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的饮食文化观念。
B.中华饮食文化发展中,唐代以前的文人很少重视饮食,跟“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和“学而优则仕” 的现实回报有关。
C.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影响因素有很多,与国家的强弱并不一致,而与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有较大关联。
D.中华饮食文化跟礼仪关系紧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饮食活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礼仪要求。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
B.两宋时期饮食风气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转折,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
C.中国食客喜欢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标榜中华美食之道,这八个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孔子时代把饮食做到“精细”并非易事。
D.袁枚将自己的饮食之道当作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媲美的不朽事业,饮宴饱食归来,都派自己的厨子去对方家学习。
3.概括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子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了。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也曾经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弄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了,竟然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只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看看他。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早上太阳才升到树梢头,皇军就到安居村来宣抚了。他们一共来了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来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不多不少。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到了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八路军是野蛮的土匪,大家要向皇军报告土匪的消息。然后开始问话: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也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皇军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地缩在炕角落里。他觉得又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了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这时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糊涂中他却发现自己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雳,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一转动,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了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三支三八式步枪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就溜。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一道长流缓缓地淌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算得关小双的功劳,要好好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只要一套军服。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还是穿的红裤子呢。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一些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挟了那一叠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一叠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文本二:

一般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大多注重战争场面的描述,用敌我厮杀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卞之琳的战时小说,却将视角放在普通的个体身上,关注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改变。正如苏联评论家尼古拉耶夫所说:文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指出,人们如何获得胜利,他们的功勋、英雄主义和忘我精神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文学还必须讲述另一个方面,讲一讲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摘编自谭颍君《试析卞之琳战时小说的特点》)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妇女“学了摩登”,并特意将“摩登”加上引号,是为了讽刺民众不敢反抗。
B.作者强调汉奸没有马骑,既说明了鬼子瞧不起他,也为下文他被抓住做了铺垫。
C.五百人的村子,鬼子开会时只有八十人到场,这一细节显示了百姓对鬼子的愤恨。
D.小说最后关小双向司令提出“只要一套军服”,是因为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为村庄取名“安居村”有深意,说明这个村庄的村民原本安居乐业,而日军侵略打破了这种宁静的生活,巧妙地暗示了主题。
B.开篇一句“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先声夺人,一下子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为后面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C.汉奸和鬼子嘴上说“决不要你们什么”,却搜刮了白菜、萝卜、鸡蛋、黄豆、葱花饼,让读者既感到啼笑皆非又生出无限的鄙夷和痛恨。
D.作家卞之琳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因此小说中夹杂了一些诗一样的描写语言,比如“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
6.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关小双最后那句话的作用。
7.请结合关小双和村长两个人物,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疏”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书”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10.下列对《滕王阁序》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合称“骖騑”。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古人宴集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即为宴集序,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D.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B.“周门人方之游夏”“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数使吴,吴人称之”等都间接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句绾合全篇,提出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词人与王实之共勉,句短气促,极富鼓舞力量。
B.全词紧扣“忧边”二字抒情言志,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
C.上片写到韩世忠出身行伍,虽无名师和仙人来相助,但却能谈笑中指挥大军,终成抗金名将。
D.“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14.词人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此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