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宏图成人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0-19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代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材料二: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常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

(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B.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C.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人性“善”的追求的一项是(     
A.《论语·里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老子》:“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D.《墨子·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古老的“重德”的价值观念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10-1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宏图成人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立波

十一月十五日在清涧东门外开了一个军人大会,十七日在绥德城外开了一个干部大会,在思想上,行装上,都有了敌后行军的准备。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我们在螅蜊峪宿营。螅蜊峪是黄河西岸的一个渡口。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声的黄河。

第一天黎明,从螅蜊峪看黄河,在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在东岸的山上架起大炮,毁了这里好多的民房。挨近河滩,还剩几列石头墙脚的地方,原是一条街,全被鬼子用炮轰完了。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渡船首尾一样宽,不像南方船只的轻巧。每船水手十一人,十个人分站在两边,摇两支大桨。一个人掌舵。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在奔腾的波涛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地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地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者,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地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抚育我们多年的党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了。大家都怀着依恋之情遥望着河西。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他要等着亲眼看见最后一个人都平安地渡过了汹涌的黄河,自己才过来。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板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洁的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那个年轻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于是小声地对那一位佩手枪的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我们的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的地方。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一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经过一个小村庄,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头挽白毛巾,棉衣底下胀得鼓鼓的,一定是藏着武器。他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一个战士。他是山西临南的一个贫民,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住在临南的他的母亲张老婆,今年六十一岁了。三天以前,她知道儿子要从陕甘宁边区过河,经过自己的家门,上前方去打日寇。她拄着一根拐杖,来到螅蜊峪对岸的黄河边上,等了三天。她不知儿子会从哪里过河来,但是她相信一定能够看见他,今天她真看见儿子了。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那时他要带了枪回来,打兔子给她吃。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动派,是大事。妈,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保顺利地渡过黄河,八路军在黄河边召开了军人大会和干部大会,在思想上和行装上都做好了行军的准备。
B.文中写王首道等人遥望河西,表现了将士们对陕甘宁边区的依恋;写王震指挥队伍渡河,表现了他关爱士兵的责任感。
C.陕甘宁边区不仅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军民一边生产,一边斗争,保家卫国,积极抗日。
D.文中写到我们在“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突出了村民组织的严密,发动群众能够有效地防范敌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渡河时,“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而水手们只穿着单衣,“汗竟像雨点一样地滴落”,对比中表明划船的艰难。
B.作者从视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描写黄河景象,重在表现黄河两岸环境的险恶和渡过黄河的艰难。
C.王震、王首道所代表的军人群体和水手、农民、小孩所代表的民众群体相互辉映,共同展示了军民团结抗日的风貌。
D.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次行军中的所见所闻,结构上以行踪为经,以所见为纬,二者交织成文章主体。
8.文章为什么以“黄河”为题?请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写张米贵母亲看他这件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现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B.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C.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D.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简要概括。
2022-10-1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宏图成人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此诗又作《九日蓝田会饮》。②吹帽:用东晋时“孟嘉落帽”的典故,本指名士的风流蕴藉之态。③倩: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悲”起笔,写诗人已年老,又逢秋季,只能勉强地宽慰自己;后写与朋友会饮应尽情欢乐。
B.颔联暗用典故,并通过神态和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作为名士所具有的风流情态、豪放性格。
C.颈联写出水的宏大气势和山的高耸情状,“远”“高”突出了空间的开阔,“落”“寒”给人以高危萧瑟之感。
D.诗中写诗人在重阳日与友人“兴来”“尽欢”“笑倩”,看似欢乐会饮的场景,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感。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