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百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2-10 1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
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材料一中提到了“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文明流变”下一个定义。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排  斧

徐习军

“叮叮、咚咚咚;叮叮、咚咚咚……”河南岸修船的排斧声响彻云霄。

“叮叮、咚咚咚;叮叮、咚咚咚……”河北岸修船的排斧声震耳欲聋。

望见招旗上那大大的圆圈里的“徐”字,便可知道,在河南岸修船的是徐家班子。

徐家搞水上修理这一行已经历了好几辈人,经验丰富,手艺精湛,名声随着船主已经响遍大江南北。徐氏门徒更是遍及苏北水网。走到任何一个码头,只要有修船的作场,你猜他们是徐家班子,那保准是八九不离十。

徐家班子太庞大,虽说名声显赫但也招来大江南北同道们的不满,大有“欺行霸市”之嫌。再加上有些门徒实属鱼目混珠,乘着家大业大“吃大锅饭”,弄得门徒之间常有摩擦,是非也渐渐多起来,这令掌门人徐先生深感不安,他多次想打发他的弟子另立门户出去闯闯,可无人肯离群。偶有一两个勇敢的徒弟想自立,徐老先生便会兴高采烈地送给他们全套工具,并亲自写条子把某地生意划给他。可各地船家、老顾主们不买徒弟的账,只认徐家班子。再加上分布在各地的徐氏班子见到另立门户的弟子,都一再竭尽攻击之能事,搞得已自立的弟子只好灰溜溜地再叩拜返回,龟缩在“徐”字旗下,徐老先生为此忧心忡忡。

王大是徐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师傅对他寄予很大期望,有意培养王大接班,可王大却出乎意料地出走自立。这不,河北岸的排斧正是他领的头。

徐老先生对王大出走实在舍之不得,但从长远计又积极鼓励王大一番,依旧送他一套家什,把他送上了“码头”,并给各地打了招呼。

不愧是名师出高徒,王大手艺日臻完美,信誉渐高,也组织起了一些人马,赢得了不少桩生意。师傅看到王大能自立于江湖非常高兴。尽管徐家班子中的弟子对王大另立门户骂声不绝,什么“叛徒”“逆子”……甚至王大的老婆、孩子在村里也受尽了村人的谩骂歧视,可徐老先生还是支持王大的,经常到王大的工地来转转,以示助威。

河南岸那飘着“徐”字旗的班子的领班是徐老先生的得力弟子朱大虎。大虎不仅生得虎背熊腰、力气过人,且手艺超群,处事待人十分妥帖,由他领头的每一项工程都能为徐家班子赢得极好的声誉。

昔日师傅最得意的门徒,今日又很自然地成了擂台上的对头。

两岸拖上来的都是清一色的二十吨位的楠木大驳船,正值水运黄金季节,耽误一天营运,损失掉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所以船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在这时修船的。这时节抢修,除了修船质量外,这速度、工期当然是竞争的主要尺度。钉、灰、油、麻丝、木料备齐,就看两家木工、捻工的水平了。两岸虽未发出竞争的倡议,但从两岸来回穿梭忙碌的举动及两家帮主的言语中已经能感觉出来。

船体晒干,河南岸首先发出挑战,那挑战的信号是从排斧声中传来的。

船家和业界都知道:排斧是鼓志气、扬威风的,由一个人领头用敲锣或击鼓发号,其他人同一刻出斧击凿,一齐用力不仅阵势浩大,且由于用力均匀修船质量也好。尤其是徐家班子的排斧声,那是威震河网的。一旦徐家班子的排斧声传来,工地周围的四乡八邻都会像看大戏似的涌来观赏。据说有一次在洪泽湖边上修船,排斧声吸引来数百人围观,造成拥挤,堤坝塌陷,落水好几十人,有两人被湖水淹死。为此事徐家班子被庄上人硬逼着作了赔偿,那以后徐老先生一再叮嘱:“慎用排斧!”

这一次,为了向王大挑战,大虎决定打排斧。无锣鼓司号,大虎就在船头大勒板上钉了一根爬头钉,用斧头敲击钉子发号,排斧声仍显示出铮铮雄威。

王大班子的弟兄们本来手艺也算不错,可遇到了徐家班子便自惭形秽,听得挑战的排斧声顿时心里发毛。王大自分户以来一直有一种对不起徐老先生和徐家班子的感觉,听见那边响起排斧,心理压力更大,自己的班子组建时间不长,刚刚开了好头,要是败下阵来,自己在江湖上无法立足不说,班子的弟兄们也肯定要散伙。可眼前已由不得他多考虑了,只好硬着头皮仓促上阵,也便指挥班子打起排斧来。开始一段时间还挺整齐,不一会儿便乱了阵脚,竞争明显处于劣势。

中午收工,王大划着舢板来到对岸,抱拳向徐家班子众弟兄作揖,众人毫不理会不说,还勾三刮四地骂些难听的言语。

哀莫大于心死,王大返回自家班子,见众兄弟神情沮丧,犹如战场上溃退下来的败兵。

下午捻船开始后,南岸的排斧声,阵阵敲击着北岸工友的心,王大被逼上梁山般心情沉重地走向船头,只听得王大指挥的斧声“叮、叮”响了两声之后便是“哇”的一声惨叫,人们迅速拥过来,只见王大一斧头砸了自己的手腕,断了的左手血淋淋地软软吊在胳膊上……

徐老先生得知此事赶到现场,在两家班子弟子前失声痛哭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老先生常感不安,是因为有些门徒鱼目混珠,门徒之间是非较多,徐家班子管理不力。
B.作为被培养的接班人,王大出乎意料地出走自立,可见他既有能力,也有闯劲。
C.徐老先生发现了一家独大的发展弊端,鼓励弟子创业,可惜对王大的抗压能力估计不足,最终酿成悲剧。
D.王大班子的弟兄们在排斧挑战中败下阵来,是羞愧于叛出师门,在心理上先弱了下来,乱了阵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品,全篇采用顺叙的手法讲述徐家班子的行业故事,既娓娓道来又大起大落,既从容不迫又徐疾有致。
B.小说以排斧为线索,通过王大因为打排斧而败、朱大虎因为打排斧而赢、徐老先生要求徐家班子慎用排斧等情节设计,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
C.文中写四乡八邻涌来观赏徐家班子的排斧,是为了侧面烘托徐家班子打排斧的技艺精湛,声势浩大,极具影响力。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寓作者的用意,写得冷静、节制而又有分寸。
8.“打排斧”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王大在排斧战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9.小说多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2022-12-10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百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谩骂,拔刃拟之,为将剸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诣希烈,上表称臣,劝进,使者拜舞于希烈前,说希烈曰:“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希烈召颜真卿示之曰:“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

丁酉,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战于安州,官军大败,伯仪仅以身免,亡其所持节。希烈使人以其节及俘馘[注]示颜真卿;真卿号恸投地,绝而复苏,自是不复与人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B.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C.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D.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希烈依仗立过军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朝中将佐没人敢去规劝和阻止他,卢杞便向德宗推荐了颜真卿,德宗同意了卢杞的建议。
B.颜真卿去许州李希烈处传达圣意,满朝大臣觉得他此行凶多吉少,都大惊失色。郑叔则和李勉劝告他暂留东都,颜真卿未听,毅然前往。
C.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分别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劝他称帝,李希烈洋洋自得地让颜真卿看这些使者,遭到了颜真卿的斥责。
D.张伯仪的朝廷大军与李希烈的怀宁军作战,大败而还。李希烈叫人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给颜真卿,颜真卿看后悲痛欲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2)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
14.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分别派遣的四位使者劝颜真卿投靠李希烈并做其宰相,颜真卿是如何痛斥他们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怆。②金龟: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龟,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记,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为乐”,以酬李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词人选取纤雨、细风、柳烟等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绿暗红稀的暮春景象。
B.“金龟解尽留无计”一句用贺知章解金龟酬李白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欲挽留友人而不得的伤感。
C.“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一方面借想象表达将来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哀,一意化两。
D.全词上篇着意写景,景中寓情;下篇着意抒情,感叹时光易逝,产生不如及时行乐的思绪。
16.朱服“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