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2-09 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大地润泽、草木丰沛的谷雨节气里,第25个世界读书日就要来了。适逢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各地纷纷将读书日主题活动搬到了线上。活动多种多样,但一个不变的主线是倡导全民阅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的快乐。

互联网将信息的即时互动、海量的信息搜索、多对多传授等带入我们的生活,以手机为口袋媒介已成为日常。人类面对着一个日臻完备的线上世界,社会工作、生活方式被大大颠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海洋中,阅读是丰厚生命涵养的捷径。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了。在汪洋主席亲自带领和指导下,委员们前期已在线上阅读了《病毒来袭》《逼近的瘟疫》《生命的法则》《生命的终极问题》等书,并做了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从这个方面讲,读书活动恰逢其时,诚如有的委员所说,读书活动有利于提升每位委员的知识、眼界、思维,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去影响周围的人,推动建设学习型民族和国家。

对于政协委员本身来说,阅读是以养五力去提升建言资政素质、能力的最佳方式。所谓五力,即养心力,以育深厚思维和敏捷才智;养信力,以促信仰坚定;养定力,使处变不惊、把握好自身;养功力,培育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功底和能力;养魄力,让委员更加深刻地懂得责任、学会担当。

在读书活动中,一些委员也在讨论,在信息获取方式改变,阅读网文、电子书,以及听书日益成为人们学习新选择时,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存在的空间在哪里?

传统的阅读模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文明培育的基因中。当纷繁的信息纷至沓来时,我们需要以阅读的沉静找到自己而不怕迷失;在即时甚至即秒的应急、应对感知中,我们需要以书本文字的逻辑和有序,让自己能够理性、冷静地梳理和积累;在空间性碎片文化表达中,我们需要以图书章节的前后相续的持续、完整地阅读,整合好知识、分类好营养。

读书能使人与喧闹、忙碌隔开,而将书中所携人类文明与智慧融于心。读书人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因为作为文化页岩层的图书,积淀着人类文化最富营养的精华,一面能供养人的精神与灵魂,一面能以智慧相授、创新激发,一面以文化人提供个体文化遵循与自律。由此,阅读以内涵养心性,也以气质赋外形,还以文化塑品行。

倡导全民阅读,不仅能增强对个人和社会的综合理解、把握能力,也能促进全体人民提升文化、文明素质。在更多国民自觉尊奉和积极参与中,寓培育良好言行举止和品格、优秀国民于阅读,能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素质更好、更快提升。

(摘编自《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材料二:

数字阅读一度被视为浅阅读、快餐阅读的代名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数字阅读的便捷、即时与高效。我们不应该把数字阅读与传统纸本阅读对立起来,而要看到其在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全民阅读等方面的积极价值。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有责任、也有条件保障公众享有均等获取信息机会的权利。一方面,坚持来者都是读者的理念,不得歧视任何进馆人员。另一方面,在雪中送炭上多下功夫。特别是,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易接触等特征的数字阅读,在保障信息公平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值得图书馆加大相关投入。

要进一步推广数字阅读。目前,5G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正在走上数字阅读的前台。过去,移动终端由于损害视力、格式限制、批注不便、单机下载不及时等缺陷广受批评。现在,这些缺陷基本得到解决。新一代移动终端在携带方便性、功能齐全性、阅读趣味性上呈现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与传统纸本文献一起成为读者的可靠选择。

要进一步探索零接触服务方式。疫情期间,零接触配送满足了很多人特殊时期的物质需求。近来,也有实体书店开始零接触式外卖,加大图书配送力度,以应对销售下滑的压力。这从客观上促进了公众文化消费,拉动了大众就业。

从长期来看,图书馆侧重于服务弱势群体的趋势不会变。要在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大背景下,利用通借通还的基础功能,探索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实体图书配送服务方式,积极迎接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别把数字阅读与纸本阅读对立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25个读书日前后,各地纷纷将读书日主题活动搬到了线上,活动多种多样,主线是让更多人体会到“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的快乐。
B.互联网将海量的信息搜索带入我们的生活,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海洋中,阅读和写作一起成为人类丰厚生命涵养的捷径。
C.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全国政协委员的读书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责任、学会担当。
D.目前,数字阅读终端损害视力、格式限制、批注不便、单机下载不及时等缺陷得到了解决,与传统纸本文献一起成为读者的可靠选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获取方式发生改变的数字时代,网上阅读、听书日益成为人们学习新选择,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存在的空间自然越来越少。
B.一度被视为浅阅读、快餐阅读的数字阅读,其实它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具有积极价值,我们应该把它和传统纸本阅读统一起来。
C.疫情期间,“零接触”配送满足了很多人特殊时期的物质需求,如果实体书店也推行“零接触式外卖”,或许可以减轻其销售下滑的压力。
D.在数字化时代,倡导全民阅读,假如有更多国民能自觉尊奉并积极参与,那么中国社会文明素养就可以得到更好、更快的提升。
3.下列名言,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C.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D.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两则材料,你对数字时代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哪些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天津北大关顶大的商号的老伙计商大爷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让商大爷动了心。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它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第二天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让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绝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伏了。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叽哇乱喊。这让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理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让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在夸他孩子。

可是有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翻修,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大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了起来。但又不能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拆除,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外面一群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乱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理讲面儿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让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商大爷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理好面儿,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龇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气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干吗,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看着商大爷,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那天从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黑头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又过两天,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儿,谁也没注意到它。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儿,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一头扎进泥里,用劲儿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有个毛糊糊的东西,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儿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儿说明白了:“我懂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道:“唉,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

(节选自《俗世奇人新篇》)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里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雕出一个个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一种真正的精灵。还有比《呐喊》里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黑头貌丑,又用“大得吓人”“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写其凶,为后文黑头惹祸埋下伏笔。
B.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龇牙大叫,面露凶相,并非真想咬商大爷,这可能是它被打后的应激反应。
C.黑头离家后,商大爷的反应说明他当时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他内心对黑头还是顾念和担心的。
D.文章结尾黑头负气而死,传达出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是对商大爷无声的反抗和强烈的控诉。
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黑头形象,既具有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同类形象的共性,亦有其独特个性,可以说是成功的文学典型。
B.文本二是一部作品的序言,介绍了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概述和艺术特色等,与《兰亭集序》作用相同。
C.文本二中谈及了小说的地域性问题,文本一中一些口语表达,比如“嘛”,非常能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
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家乡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在作家的创作中有所投射,正如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
8.黑头是能动不能言的动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冯骥才说天津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黑头是否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B.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C.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D.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相传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
B.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非华夏部落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以鼎与楚”的“以”字,与《论语》中“仁以为己任”的“以”意思相同。
D.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多指的是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错和张仪对秦国的扩张与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张仪高瞻远瞩,提出了“伐韩”的策略,为秦国设计了走向强大的有效途径。
B.在张仪看来,据有传国之宝,并按照地图户籍,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人都会俯首听命的,这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根本。
C.在司马错看来,对地盘狭小而百姓穷困的秦国而言,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才更有可操作性,所以他选择了以攻蜀国来强秦的道路。
D.秦惠王可谓是一位善于纳谏,兼听则明的君主,他果断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蜀,蜀地划归秦国的版图后,秦国越发强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14.司马错最终使秦惠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他的劝说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③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
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与本词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上元节仍气候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1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