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11 1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术出版对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着特殊意义,它的发展壮大需要以下四种力量的汇聚爆发。

第一,文化自信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主体性和原创性意味着要“以我为主”。而作为出版主体的这个“我”要立起来,就必须真正搞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关键性的理论命题,这也是一个出版人建构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挖掘学术出版的资源、辨析学术出版选题的价值、甄别相关学者的立场和水准等具体的学术出版工作才有了立足点和抓手,出版人的内心也才更有底气。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出版人才真正有能力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和理论资源等转化为出版资源。

第二,专业服务的力量。对话语体系建构起支撑作用的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学者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创造的思想成为建构国家和民族人文社科话语的基本“建筑材料”。基于此,学术出版任务的起点就是服务好学者在知识生产、观点创意、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方面的具体工作。在这方面,出版社要有意识地培养具有良好学术素养和学界敏感度的编辑,让他们有能力侧身学术界,甚至成为相关学术共同体中的一份子。此外,学术编辑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确保他们有能力帮助学者设计合适的出版项目,并且在出版的全流程中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出版品质的力量。从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结构来看,学术出版应该成为知识精英文化和图书出版文化的结合部,体现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特质。这需要出版社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高质量选题的甄选与把握;二是学术出版物最终呈现风格的严肃性、典雅性以及总体设计形态的品质性,比如,在装帧设计、纸张选择、编校品质把控等方面都应当做到优中取优;三是图书发行渠道战略的高位性,高品质的学术出版除了应抢占主流的发行渠道以外,还应当打通政治、学校等主导文化领域的沟通路径,最大可能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四是口碑导向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学术出版在整个流程中必须拥有良好“议题引导”的能力,一方面要向更广泛的读者传递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提防“反向话语”乃至“敌对话语”的干扰和侵袭。此外,出版物的物理形态、发行渠道等学术书籍内容以外的要素也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第四,融合传播的力量。除了在学界等专业领域建构共识以外,还应当在更大的社会文化范围内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这对学术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沉下来”,学术出版应担负起相关的“学术普及”工作。在这方面,“融合出版”将发挥独特的作用。比如,寻找时机完成学术著作通俗版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做好电子出版工作、邀约作者以电视访谈、中视频、短视频等方式完成针对普通读者的“导读”工作,等等。二是“走出去”,要依托“中华学术外译”等项目,同时发挥学者所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国际化资源,将优秀的学术出版物推向海外。更重要的是,学术出版要依托不同语种的翻译出版工作,在国外主流书评杂志、高端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引导性声音,在域外建构中华学术话语的力量。

(摘编自祁林《学术出版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出版人理解了我国的政党、治国指导思想、社会制度等理论命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能彰显文化自信。
B.学者创造的思想是建构国家和民族人文社科话语的基本要素,所以学术出版最重要的任务是服务好学者。
C.彰显学术出版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特质的方式是学术出版重视书籍内容外的物理形态、发行渠道等要素。
D.学术出版要“沉下来”,可以考虑“融合出版”的方式,因为“沉下来”是为了让学术著作在大众间普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学术出版行业如何发展壮大进行探讨,条分缕析,结构清楚。
B.文章第四段从四个角度论证学术出版要体现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特质,重点突出。
C.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生动,有说服力。
D.文章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还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与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深入理解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可帮助出版人构建文化自信。
B.编辑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学界敏感度、服务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做好学术出版工作。
C.提升出版物质量要重点关注出版物内容,淡化装帧设计、纸张选择等与学术内容无关的要素。
D.学术出版“走出去”能够扩大中国学术的影响力,也能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应该予以支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民族的、具体的,决定人类社会在此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
B.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是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人自身的身心变化也在与文化成果相互作用。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
D.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进步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历史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古代,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以便于融合一体化。
D.文化差异性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文化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普遍性。
6.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而不少中国观众从《花木兰》中得到启发。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2022-12-0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这大概是来全嫂了。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有删改)

《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严庄的基本情况,表现当地反动势力猖獗,突出了土改工作的艰难,为后文故事的开展提供了社会背景。
B.当我们进庄时,虽是大白天,庄里却肃静无声,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严庄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此地封闭保守的环境特点。
C.文章描写“我”初见收黎子端坐炕头情景时,用了“大概”“好像”恐怕”等表揣度的词语,这是以“我”的视角交代人物。
D.“我”在交谈中对收黎子的称呼有变化,称她“嫂子”是觉得她是一般百姓,称她“收黎子”是把她当作亲密的同志。
8.作品对收黎子这一人物的刻画采用了逐渐展现的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茹志娟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于以小见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2022-12-1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年十一月壬寅,蜀主闻有北师,以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帅兵拒战。蜀主谓昭远曰:“今日之师,卿所召也。勉为朕立功!”昭远好读兵书,颇以方略自任。始发成都,蜀主命宰相李昊等饯之城外。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酒酣攘臂谓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尔三年正月,蜀主闻王昭远等败,甚惧,乃多出金帛,益募兵守剑门。命太子元喆为元帅,带甲万余,旗帜悉用文绣,绸其杠以锦。将发而雨,元喆虑其沾湿,悉令解去。俄雨止,复旆之,则皆倒悬杠上。元喆又辇其姬妾及伶人数十以从,见者莫不窃笑。全斌等自利州趋剑门,次益光,会议曰:“剑门天险,一夫荷戈,万夫莫当,诸君宜求进取之策。”侍卫军头向韬曰:“得降卒牟进,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对江可渡。自此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强店,与官道合。若大军行此路,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全斌等即欲卷甲赴之,康延泽曰:“蜀人数战数败,胆气夺矣,可急攻而下。且来苏狭径,主帅不可自行,但可遣一偏将往耳。若抵青强北,与大军夹击剑门,昭远等必成擒矣。”全斌等然之,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跨江为浮梁以济。蜀人见之,弃寨而走,延德遂至青强。王昭远等引兵退驻汉源坡,留其偏将守剑门。全斌等以锐兵奋击,破之。及汉源,赵崇韬布阵,策马先登,昭远据胡床不能起。崇韬战败,犹手斩数人,乃被执。昭远免胄弃甲而逃,全斌等遂取剑州。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收复西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酒酣/攘臂谓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尔/
B.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酒酣/攘臂谓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尔/
C.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酒酣/攘臂谓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尔/
D.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酒酣/攘臂谓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古代辅助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指主宰,“相”指辅佐。
B.伶人,指宫廷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如《伶官传序》中“数十伶人困之”。
C.卷甲,形容收拾兵器,战败投降;也指装束轻便,行进快速。文中指后者。
D.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如《孔雀东南飞》中“槌床便大怒”的“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远喜读兵书,对自己的谋略非常自信,蜀主命他率兵抗击北方军队,希望他建立功勋,并让人在城外为他饯行。
B.太子元喆担任元帅出征时,旗帜都用锦绣制作,旗杆用锦缎包裹;又用车载着姬妾等人跟随,看见的人都暗中讥笑。
C.向韬认为如果从来苏小路进击,那么剑门之险不足凭恃;康延泽却反对从来苏进军,认为应凭借猛攻方式攻取剑门。
D.全斌等人以精锐部队奋力攻打并攻占剑门,赵崇韬在汉源战败,亲手斩杀数人后才被擒获,王昭远却丢盔弃甲逃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剑门天险,一夫荷戈,万夫莫当,诸君宜求进取之策。
(2)全斌等然之,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跨江为浮梁以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