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中 2022-12-18 3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想上很有独特见解的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也颇有创新,其中之一就是革新了题材。在先前的民歌中,民间的歌手也曾歌咏过农耕生活,但远不充分,大约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没有必要多唱,还不如多唱唱爱情。《诗经》中还有一首著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汉乐府中竟举不出类似的名篇来。陶渊明却以一个隐士的身份大写田园的风光和生活,也咏叹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辛苦,给予人们很多审美的享受,从此以后田园就成了诗歌中的热门题材,唐诗中即有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

陶渊明又改造了传统的赠答诗,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古老题材的艺术容量。

赠答诗古已有之,建安以来更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颇有流于一味应酬,把彼此的具体关系讲得太多太琐碎,又有或作无聊之吹捧者,可以用于社交,等于请客送礼,完全失去文学价值。又有为人代作的情形(例如贾谧赠陆机的诗是潘岳代作的),也使诗歌丧失个性,成为一种秘书式的作业。

陶渊明写了不少赠答诗,他一般不去多写彼此关系的细节,而以抒发自己的情愫和感慨为主,成为抒情诗中的一大模式。赠答在他只是一枚钉子,各种内容都可以挂在下面。例如他的《赠羊长史》《别殷晋安》等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名篇,而绝非只是交游考述的插图。赠答诗的写法在陶渊明手中获得极大的解放,他的家世、生活、思想、感情、政见等等都生动地反映或流露在这里。

咏史诗自东汉的班固以来,形成了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和人物敷衍为诗歌的传统,而自西晋左思以来,又新辟了借咏史来咏怀的抒情诗写作新路径。陶渊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左右开弓,两手都很硬,甚至在同一组诗中,也兼用这样两种手法,而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陶渊明又成功地实行了玄言诗的革新。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诗坛上最流行的是玄言诗,笔者在一篇旧作中写道:“到东晋,玄学在社会上士大夫阶层中广泛流行,懂得一点玄理并拿来装点门面的人多了,能够就玄学哲理进行一对一的辩论亦即所谓‘清谈’的人多了,哲学思辨的平均水平则不免大为下降;此时绝大部分名士并不研究玄学而只是运用玄学,或者简直是在享受玄学,借玄言以自炫。而正在玄学水平并无提高更无突破的时候,玄言诗却大为膨胀繁荣起来。参与某一运动之人数的增加,历来会促使它平均水准的下降,二三流的文人在这当中往往会起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玄言诗可以说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玄言诗初探》)晋朝的玄言诗后来大量地被时间所淘汰。

陶渊明也写过传统的玄言诗,如《形影神》,但已大有改造,其中的思想不是从书本上抄来,而是自己从生活中体会提炼出来的,只是形式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则取消全诗都作玄言的格局,改为在常见的叙事抒情中有机地插入包含哲理的诗句,例如《归园田居》其三全诗写自己去为豆苗锄草,其中顺便说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自由,可以付出各种代价。高级的真理总是朴素的,而且来自生活。

陶渊明改造了当年流行的玄言诗,结束了那种哲学讲义似的陈旧模式,直接从生活中提炼哲理,并且与诗中的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多有理趣,而无理障。这就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陶渊明很少写通篇玄言的诗,却把许多看似家常平淡的诗篇写得充满哲理,耐人寻味、深思。

(摘编自顾农《陶渊明的文学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对诗歌题材的革新表现在为诗歌王国开辟田园领土,改造赠答诗和玄言诗三方面。
B.赠答诗自建安以来最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主要因政治应酬原因,使其丧失了个性。
C.文章中首次提出了东晋的“玄言诗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的观点。
D.在同一组诗中,陶渊明能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人物入诗,还能借咏史来咏怀抒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对题材的革新,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证时有详有略。
B.文章先交代赠答诗发展概况,再以大量详实的例证说明陶赠答诗的特点,对比鲜明。
C.文章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引用、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观点突出,论说透彻。
D.文章指出传统玄言诗和陶渊明玄言诗的不同,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学术立场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最先开启对农事生活的歌咏,对唐代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都有深远影响。
B.研究陶渊明写的赠答诗,不仅能汲取写法知识,对了解其家世、思想、政见等也有参考价值。
C.《饮酒(其五)》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有机插入哲理,与《归园田居(其三)》一样应是新玄言诗。
D.艺术创作不能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以“玄”自炫,应学会从朴素的生活中凝练高级的真理。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曾庆存:“我还没有登顶”

邱晨辉

即便是站在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是那个在科学高峰面前保持谦卑、依旧不愿停下探索脚步的“攀登者”。

1月10日,当这位满头银丝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他和黄旭华,以及此前的屠呦呦、袁隆平、于敏等科学家一起,进入到我国科技领域终身荣誉行列。

那一刻,第一次听说曾庆存的人,被这个名字背后一连串的科技成果、诸多头衔以及传奇经历所惊叹——曾庆存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一些原创性成果还被国际学者评价为“气象学理论化极重要的篇章”“构筑气象力学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他本人也被国际气象学界公认为“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

他的学术生涯也颇为传奇:1978年,43岁的曾庆存还是中国科学院一名助理研究员,但转眼就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两年后,45岁的他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曾庆存亲手书写长达80万字的《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30万字的《大气红外遥感原理》等大部头,让他“著作等身”;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五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及一项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等奖项,则让他“荣誉等身”。

如今,再到他摘下这一次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有人说,“曾先生可算是登顶了吧!”曾庆存却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还没有登顶。

对于这样的说法,和曾庆存共事多年的同事、学生一点也不意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思雄说,“曾先生对于科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到现在,他那句‘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都让身边的人记忆犹新。”

曾庆存是广东农家穷孩子出身。按照他的描述: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双亲带着他和哥哥曾庆丰——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力耕垅亩,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小学三年级期末,老师给曾庆存写下了“天资聪颖,少年老成”的评语。小学没毕业,弟兄俩便参加了百里挑一的“跳考”,直接进入中学读书。

后来,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该系安排一部分学生主修气象学专业时,他当即服从安排。“那一年,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我挨过饿,深有体会。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还会这样吗?”

从此,他走上大气科学的研究之路。

说起天气预报,人类最初是“凭经验”,比如古人看云识天——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和应用了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由此进入“科学时代”。后来,有科学家提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这是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难的,就是原始方程的算法。拿计算方面来说,原始方程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物理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要想“追上天气变化的速度”将其计算出来,实现真正的“预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曾庆存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终于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一试成功。他提出的,正是著名的“半隐式差分法”。

那时,这个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想到,他做出的这个成果,后来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用于天气预报,至今仍在沿用。

此后,曾庆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高峰的攀登之旅:踏足全新的气象卫星领域,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提出人工调控自然环境的理论方法、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控调度实用研究……

(《中国青年报》2020.1.10有删改)

4.下列对曾庆存人生经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庆存小学没毕业就“跳考”,直接进入中学读书。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服从安排主修气象学专业。
B.曾庆存20多岁就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了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该成果至今仍被沿用。
C.曾庆存43岁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助理研究员,但两年后,他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学部委员。
D.曾庆存先生在85岁高龄时,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入到我国科技领域终身荣誉行列。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曾庆存先生的科技成果、诸多头衔,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其传奇经历,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厚重。
B.人类最初是“凭经验”来预报天气,进而依靠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后来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天气预报。
C.曾庆存一开始提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并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他在几经失败后终于成功。
D.曾庆存先生著作等身,荣誉等身,是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但却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一直努力攀登。
6.曾庆存先生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紧急命令

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当年,纵队司令员给林团长下达紧急命令:让他认下这个儿子。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牟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

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

“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

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

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

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

那是一个营长。营长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营长问,他答,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

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

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

司令员:“这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

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

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

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

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

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

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

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

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

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到时候,我去接你。”

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叙述了纵队司令员以紧急命令的方式让林团长认子的内容,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林晋苏找到解放军之前的生活经历,侧面表现了战斗的艰苦卓绝和他的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C.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司令员做的“冲锋”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
D.结尾写林晋苏敬军礼并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与第一段内容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8.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小说在情节上做了哪些铺垫?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宇。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于是擢孝祥第一”中的“擢”是“提拔”的意思。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2022-12-12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