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2-28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研究要从内涵维度、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建构策略等方面深化中国形象研究。

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稳固娴熟的政治、学术话语,还是鲜活灵动的网络、生活语言,都可以在多元话语的融通中为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已不再独享支配地位,图像、声音、音像、超文本等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类媒体应深挖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以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打造独特的感官盛宴;注重共情、共动、共享,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参与、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故事的感性认识;在叙述的主体上,多元主体共同讲述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甚至也可以搭建与不同国别媒体的合作,借由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摘编自史卫文《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

材料二:

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由她主持的“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在香港和内地广受好评,这部纪录片成本很低,摄制团队仅有5人,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制作者在地域选择上很成功。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的脱贫奇迹,更有各地令人惊叹的壮美山河。

“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密不可分。《无穷之路》的制作者说,脱贫最大的受益人是普通老百姓,因此他们尽量选择一线村民作为受访者,这些村民朴实的讲述是扶贫工作最有力的见证和回应。为了承诺坚守近40年的“溜索医生”邓前堆,《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谢兴昌,带领乡亲致富、为妇女争取权益的佤族咖啡农叶萍……他们的善良和奉献、勤劳和拼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构成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主持人陈贝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的采访像聊家常,她态度真诚,说话接地气,访谈有人情味儿,当地人很自然地向她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最打动受访者和观众的,是陈贝儿及摄制组脚踏实地的真实体验。《无穷之路》之所以能感动无数观众,包括部分过去对内地有偏见的港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的扶贫记录。在3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辗转数千里,跨越6个省份,深入探访了十几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陈贝儿攀爬四川“悬崖村”1500米钢梯时的颤抖、在云南海索渡怒江时的惊惧、在宁夏荒漠戈壁上“吃沙”的狼狈……她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会观众瞬间“代入”,更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

(摘编自流景《〈无穷之路〉:令港人重新认识祖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飞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形象传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B.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它淡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让传播更加快捷、多样。
C.不同媒体类型有不同的叙事资质,多模态叙事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模态的不同资质,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
D.陈贝儿以平实的语言风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百姓的亲切交流中表达最真实的感受,让《无穷之路》极具共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既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丰富了它们的传播模式;既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B.根据尚克和艾贝尔森的观点,叙事非常重要,讲述中国故事就是在构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具体认知、理解和认同。
C.我们要打破中国媒体海外布局,借力海外媒体宣传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为中国故事代言,让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
D.《无穷之路》既聚焦了政治热点,又以平视的角度观察生活,这样的讲述方式赢得了香港、内地观众的理解、信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冬奥会开幕式通过电视直播,以虚拟影像与场景演员表演互动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力量,演绎中华文化之美。
B.孔子学院自2004年创办,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万余场,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C.纪录片《巍巍长白山》通过独特视角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每一方地域特色,探讨文化积淀,宣传吉林文化。
D.《做客中国》节目,邀请三位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讲述中国乡村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
5.实验中学团委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并希望你能以《无穷之路》为例来发表演说。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最后一课(节选)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篇文章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都是从一件“一节特殊的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无耻行径的无比憎恨。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甲文】文末语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她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她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D.【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
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所表现的意图。
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
B.“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
C.“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
D.“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B.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14.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16.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