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济南市/(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期末 2023-01-24 2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所以,应当说,后现代历史学虽然有很多价值,但也有很多不明智的地方。

(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年史的历史编撰者在编写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面临空白之处时,则可以通过猜测和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
B.历史与文学有本质不同,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相对于历史,文学不可比较、批评和判断。
C.后现代历史学把历史看成文学式“散文”,这其实是漠视和瓦解了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
D.巨大的殷墟遗迹证实了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这限制着历史的书写,也制约着我们在做历史叙述时不要胡编乱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前者强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后者强调两者的区别。
B.清人纪昀认为《左传》中有些情节是虚构的,是一种猜测或者想象,这与培根的观点是不同的。
C.唐代刘知几和美国学者海登·怀特都承认历史叙事的意义和作用,但两者论述侧重点却不尽相同。
D.怀特认为,历史其实也是文学,这种观点相当于瓦解了“历史”,这比后现代历史学的观点更加极端。
3.下列选项中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想象出屈原临死前在江边和渔翁的一段对话,符合培根“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观点。
B.《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两部作品有本质区别,前者是虚构,后者是历史事实,前者是“因文生事”,后者“以文运事”。
C.通过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们能准确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史,符合材料二“历史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的观点。
D.对二战历史,各国的记载内容和部分观点不尽相同,这符合材料一“历史毕竟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哪些不同。
5.谈谈两则材料对你阅读《史记》有怎样的启发。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我想象中的萨赫勒荒原跟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它太辽阔、太平坦、太荒凉,简直看不到人类活动的痕迹!路边全是荒凉的灌木、荆棘和草甸,并朝着四周蔓延开去。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根草,都仿佛相处了千年,早已经看腻了彼此,却又不得不互相为邻,紧挨着搀扶着度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从荒凉通往荒凉,从寂寞通往寂寞。

我问萨哈,穿过大荒原要多久。

日落之前。萨哈的淡定让我惊讶。

尽管车子一路颠簸,我还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我被萨哈一个急刹车惊醒。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车头前站着一个高瘦的黑男。他张开双手拦住车的去路。

我以为碰到劫匪了。萨哈倒很镇定,伸头出去,朝那个黑人质问说:尼可,你要干吗?

原来萨哈认识他。我悬起来的心顿时放了下来。那个叫尼可的人走过来跟萨哈说:“我等你们两天了。三天前,有人看见你的车子往尼亚美走,我以为你昨天回来。如果今天等不到你,我会疯掉的。

萨哈扭头对我解释说,这是——一个熟人……郭医生给他的祖母做过手术。尼可朝我草草地瞧了一眼,指着萨哈对我说:他是我爸。

萨哈说:祖母还好吗?

尼可说:“很不好!本来她快要不行了,一听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

你回去告诉祖母,郭医生的病已经好了。过段日子他会回来的。萨哈对尼可说。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

尼可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

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兴奋地说。

尼可向后退了两步,让我们的车离开。萨哈说:回去照顾好祖母!告诉她,郭医生现在很好,他很快就回到津德尔。

尼可频频点头,像孩子一样向我们挥手告别。

萨哈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他又刹住了车,跳下车往回跑。我也看到了,身后的尼可瘫倒在路边!

我也赶紧跳下车,向尼可奔过去。萨哈扶着尼可坐起来,问他:“怎么回事?”

我饿。我感觉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

我摸了一下尼可的额头,好烫啊,而且他的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

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

我返回车上,从我的挎包里取出一块黑麦面包、一罐炼乳,跑到尼可跟前塞给他。尼可端详着炼乳,双手震颤了几下。

喝吧,是好东西。我催促尼可。

萨哈从尼可手里夺回我塞给他的炼乳和黑麦面包,还给我。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送到尼可的嘴里。

尼可把粟饼吃完,喝了我递给他的半瓶水,很快便恢复过来,脸上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像一根快要枯死的草被甘露唤醒。

但尼可盯着我手里的炼乳,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能送给我吗?我想让祖母尝尝。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尼可羞怯地问我。

不顾萨哈严肃的反对,我答应尼可说,可以。

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气,从萨哈怀里站起来,举着炼乳,向我表示感谢。

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

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停车!”

萨哈下意识地刹住了车,疑惑地看着我。

我说:掉头!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

萨哈重新启动了车。但他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开。

我对萨哈的麻木很生气,我提高嗓门再次要求他:“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

萨哈沉默了一会儿才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

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

在萨赫勒荒原,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萨哈说,尼可是一个好人,老郭也是。

他的脚没有松开油门。

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他们等着药物救命。萨哈说。

日落时分,荒原更加苍茫。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我忍不住回头看,但飞扬的尘土遮住了一切。

我总感觉尼可在我们的身后,一路追赶着,向我招手,乞求我救他。我仿佛听到了他奔跑的声音,他用最后的力气向我们冲刺。地平线在遥远的前方,太阳朝着地平线缓缓下坠。大荒原很快便要到尽头了。

我如坐针毡,几次想推开车门跳下去,但车速越来越快,像是要飞起来。我狠狠地瞪了几眼萨哈。最后一次瞪他时,意外地发现他已经泪流满面,泪水重重砸在方向盘上。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

夜幕降临前,我们终于穿越萨赫勒大荒原。抵达津德尔驻地时,已经是繁星满天,月牙挂在头顶上……

(文本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非洲津德尔地区医疗队的中国援非医生老郭突然病倒身亡,“我”临危受命,接替老郭进驻医疗队,赶赴津德尔。

文本二:

新南方写作题材范围大体在于粤港澳、海南、广西、福建等,但朱山坡在小说《萨赫勒荒原》里却写到了非洲,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样的跨度和想象,还能不能纳入新南方的范畴?在我看来,新南方写作固然有其地域属性,但又常常逾越既定的边界,探询更广泛的链接与认同,又或者说,南方仅仅意味着一个起锚点,就新在其往往落脚于星辰大海,无远弗届而不设阻隔。新南方写作的重要意义便在于开阔与开放,蕴蓄并发端于南方,为新的联结、融合打开共情的空间,构筑情感与心理的对话场域,并在未来命运中召唤意义认同及价值话语。

(曾攀《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尝试》)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体现了祖母对郭医生的殷切关心,侧面表现出中国医生受到当地人爱戴。
B.小说多次表现出尼克对郭医生与祖母的牵挂,体现了他的朴实与善良,为下文尼克患病无法获得救治增添了悲剧色彩。
C.“我”塞给尼可黑麦面包和一罐炼乳是中国医生在关怀疟疾患者时的职业直觉,倾尽所能给予无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
D.结尾写到繁星满天,弯月高悬,引人遐思,表达了作者对中非情谊的颂赞与对援非前景的美好憧憬与希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从荒凉通往荒凉,从寂寞通往寂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萨赫勒的偏僻苍寂,鲜有人烟。
B.“日落时分,荒原更加苍茫。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此处环境描写,渲染了压抑苍凉氛围,反映了“我”对援非之路的焦躁恐惧。
C.小说主要讲述了“我”接替老郭援非的路上偶遇黑人尼可的经历,叙述平实,对话丰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内容的沉郁伤感。
D.小说中的“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纽带的象征,“我”无法救治尼克的事实,象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外界不可抗因素的威胁。
8.车行进在荒原中,萨哈的三次刹车分别反映出其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认为《萨赫勒荒原》属于“新南方写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洼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韩王曰: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贲是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乌获是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B.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C.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D.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秦在西,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交臂,与“失之交臂”中“交臂”的意思不同,在这里有因降服而恭敬的意思。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文中意思为后者。
D.幸,指对方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凭着韩国的强大,却想向秦国称臣,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会被天下人耻笑。
B.苏秦认为韩国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韩王就会有做“牛后”的丑名,韩王听后非常惭愧,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
C.张仪认为韩国的土地纵横不足九百里,面积有限,粮食出产不足,如果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
D.张仪认为违背秦国、顺从楚国的做法,会导致韩国的灭亡,如果能够归顺秦国,会转祸为福,这样做对韩国有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
(2)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14.张仪劝说韩王采用了怎样的游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3-01-14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初春病起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①悰:欢乐、乐趣,心情、思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四句,写春寒犹重,但已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些许春意了。
B.上片后三句,纵然夜寒且长,作者也感到暖意,钟鼓声也渐渐清圆。
C.下片前两句,初日半衔山,楼阁笼罩在雾气中,写出春天生活气息。
D.下片后三句,陡然逆转,看似曲折波澜,却是紧扣住“病起”二字。
16.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