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期末 2023-02-01 2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如上所说,中国书法探索韵律和形式,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植物——猛虎的利爪、麋鹿的捷足、骏马的劲力、熊罴的丛毛、白鹳的纤细,或者苍老多皱的松枝。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模仿,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书体”。比如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劲松”的笔法。又如欲通晓中国书法,还必先仔细观察蕴藏在每个动物体内的形态和韵律。每种动物都有其和谐优美之处,这是一种直接出自其生理机能,尤其是运动机能的和谐。一匹腿部多毛、躯干高大的负重拉车之马,有其独特的美,正如一匹光滑灵巧的赛马有其独特的美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试想一枝盛开的梅花,具有多么不经意的美丽和充满艺术感的不规则变化!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等于领会了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领悟了中国艺术。这枝梅花,即使花朵凋谢或被拨落,仍然美丽无比,因为它还活着,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生的冲动。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要生长,要拥抱阳光,要保持自己生命的平衡;它也源自抵御风暴的必要。每一棵树都是美的,因为它暗示了这些冲动,尤其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它并没有想美,它只是想生存,结果却是极端的和谐与令人十分满意的美。自然界有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并且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换言之,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而非静态的美。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势”,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结果,在这种艺术的范型中,我们有了不少看似不平衡,实际却十分平衡的结构形态。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舞蹈、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摘编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材料二:

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韵律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像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表现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把“万殊”裁成“一相”,所谓“一相”就是把万物化作“点”“线”。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书法艺术从“万殊”发展成为“一相”,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徐悲鸿曾说:“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这段话说明书法艺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过程。象形文字侧重于客体,即对个别事物的描绘。当书法由具象发展到抽象,重点便转移到点线形式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但并非完全脱离客观,而是概括地表现自然的运动、节奏。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的目的并不是再现自然本身,而是凭借情感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表现情感。例如借行云、流水的舒缓流畅的节奏表现人的愉快,借苍松盘根错节的韵味表现人的坚韧不拔。宗白华曾说:“书法反映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们对它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所以中国书法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自然节奏、点线运动都是为了表现情感、意蕴。因此,书法的由具象到抽象,艺术的表现力不是缩小了,而是更自由,更广阔,也更含蓄了。

(摘编自晏浩越《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韵律理想的崇拜发端于中国书法艺术,要谈论中国艺术必须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B.理解中国书法的关键在于领悟自然界的动态美,这种动态的美也是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
C.书法只有发展到文字点线形式阶段并与情感这一关键因素熔为一炉,才具备了审美价值。
D.中国汉字从象形图画演变为点线符号,这既是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再现到表现的过程。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为迎合人类欣赏自然和谐之美而呈现出的运动和延伸状态,实则也是它们生存的需要。
B.中国书法追求行云流水的境界,不容摹仿更改,所以讲求运笔迅疾流畅、自然连贯的和谐之美。
C.中国书法中的特殊“书体”全都是来自于书法家模仿自然界中的种种韵律从而形成的某种灵感。
D.《只此青绿》的舞者以体态韵律表现画纸上的线条,是中国舞蹈和书法属同一精神体系的例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中国书法“万物有灵原则”的论据的一项是(     
A.颜真卿观察雨水从屋檐滴落在墙上浸染出斑痕,领悟行笔顿挫沉着,开创了笔画圆润厚重的“颜体”。
B.蔡邕观察工匠用稀疏的扫帚蘸石灰水刷墙,扫出的白道仍有些地方露出墙体,由此开创了“飞白书”。
C.陈天然在书法艺术上的灵感来自屋后黄土坡上苍劲粗壮的柿子树,因此他的书体被称为“枯藤体”。
D.王羲之学习书法时,在广袤的平原中感受到“横”的舒展,从深山的古藤上感受到“竖”的坚韧。
4.请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手法。
5.有人评价中国书法“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2-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之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一些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文章中关于漓江山与水的关系的描写,令人想到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寄予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文章写“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所以特意多给一些钱,可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衣冠”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文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衣冠人士却敷衍塞责,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B.文章避免了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朴素,抒情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C.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D.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酿造出来的。
8.作者为何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请简要分析。
9.冯至先生曾经说,《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闪着微光,使他在暗淡的时刻保持生长和忍耐。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微光”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只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
B.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
C.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
D.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B.冀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
C.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唐玄宗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D.将作谒者,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东汉时,谒者分为谒者仆射、常侍谒者、给事谒者、灌谒者和将作谒者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黄河屡次决口,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理水患,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
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决堤,更兼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
C.鸿嘉四年,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这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
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此分杀水力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
(2)若只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
14.贾让认为最佳的治河政策是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1-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南见真师

戴复古

致身虽自文章选,经世尤高政事科。

以若所为即伊吕,使其不遇亦丘轲。

长沙地窄儒衣阔,明月池干春水多。

天以一贤私一路,其如四海九州何?


[注]①真师:真德秀,南宋学者,庆元进士,时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师,对人的尊称。②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干谒诗,同题材的诗还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首联高度称赞真师,直言他不仅凭借文章优异出仕,而且政治才能也非常卓越。
C.颔联议论,认为真师若得志可以胜过伊尹、吕尚,不得志亦可以比孔子、孟轲。
D.尾联以问句结尾,直指上天偏心潭州的百姓,暗指真师是一位难得的济世之才。
16.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情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2023-02-0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
(2)魏晋时期,一些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迷茫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这样的思想。
(3)“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感慨自己与世俗小人方圆不同、绝不相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2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