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广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末 2023-02-03 2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虚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说:“一枝红艳凝露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它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只不过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暝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与暮,以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暮,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猛虎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觉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他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性感。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摘编自杨义《李白诗歌句式的语言哲学》)

材料二: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列,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然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如《梁甫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之二和之三、《玉壶吟》《江上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襄阳歌》《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等作。如果把李白所有诗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不同性质的情感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

张力是进入李白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而他那悖论式的追求又是产生这种张力的深刻根源。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摘编自戴建业《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李白使用了一些带假设性、转折性的连词。
B.时间心理化、时间感觉的幻觉性等,均能体现李白天才创造的活力。
C.戴建业认为,李白诗歌的情感张力、震撼力根源于个人追求的张力。
D.“龉龃对立”“头晕目眩”等字眼描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享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调》一例,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
B.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天才如李白,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
C.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杨义、戴建业共同实践的学术理念。
D.杨义认为,李白在诗歌句式上有天才的创造,戴建业也同意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传御》)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D.“然又慕功名……总欲有所建立,垂名于世,然后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赵翼《瓯北诗话》)
4.李白诗歌的句式具有运动感和弹性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并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为例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知事先生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蒙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一丛小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一旁散发芳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那一条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暗自猜度:有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在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里,知事先生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俩的辩论,因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放纵起来了。

“原来是一个县知事!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一个个地重新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流淌;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出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准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打起些精神,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仿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仰卧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做好打算,要把已成的演说,一字一句地,一字一句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主题。
B.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C.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D.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演讲稿。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知事的人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B.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前后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
C.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比拟、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
D.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7.小说中多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但知事先生当时的心情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中也包蕴了中国古代“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理念,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9. 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陌度阡,枉用相   存:问候
B.坐促弦弦转急   却:但是
C.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而半山雾若带然   居:停留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0. 下列选项中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乃贬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B.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D.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魏,亦称北魏,为鲜卑族拓跋氏政权,为区别于三国曹魏政权,故史称后魏。
B.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方,也就是岭南地区。这是从中原地区来看而有的叫法。
C.司马是古代职官名,本在军中掌管战马,唐时多用于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
D.服期指守丧日期,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示对死者崇敬。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命运坎坷,深怀感恩之心。他自幼便成了孤儿,主要由哥哥和嫂子来抚育成人,他对此非常感激,在嫂子去世后为她服丧。
B.韩愈正直敢言,劝谏不避忌讳。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朝廷任职,他都直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批评皇帝的不当行为。
C.韩愈爱护百姓,遇事以民为本。他任阳山县令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华阴县令为一己恩怨唆使百姓为难刺史,他上书要求惩治。
D.韩愈坚守原则,待人极有分寸。他与人交往保持本色,不随大流;悉心指点后辈,受人敬重,但一旦身居高位,便懂得避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②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