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临沂市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末 2023-02-06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

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

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
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     
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3-01-2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国诗歌和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积累深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理想的结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秉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从“深”与“新”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呈现,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悟到蕴含在各种形态与表达形式中的中国艺术特征和中华美学精神,由此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自觉与自信。《诗画中国》就是又一次以新视野开拓新领域的实践,以崭新的主题立意和形式语言构成具有综合美感、引人入胜的系列篇章。

首先是节目突出了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化传统。从汉唐气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风韵,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节目以诗画贯穿全局,从诗画经典的内涵中提炼选粹,创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乐、吟唱、武术等作品,体现了诗情,更演绎了画意,让观众认识到中国诗画深厚隽永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仅突出了美学魅力、艺术感染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第二是节目对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诗画中国》精选出堪称艺术经典同时曝光度不高的绘画作品,通过多种数字技术,让画作与音乐、舞蹈、表演形成艺术转换,促成了对这些画作的深度欣赏。在节目中,从“开卷”到“合卷”,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纸与墨”变成“光与影”,画面空间无限延展,画中的人物、景物与表演相互叠映,幻化成新的美学意境,加上专家学者的赏析和表演者的体悟,让观众对于画作的视觉阅读达到一个新的高点。从表演者跟绘画意境的叠合,到大量数字技术的效果加持,节目营造出一个基于画作又高于画作的视觉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节目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精神。节目致力于不仅仅要为中国诗画创造视觉阅读上的新鲜感,更要加重节目的文化性、精神性。节目从中国的诗画里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山水中国”,铺展出中国人寄情河山、托物言志的文化情怀;比如“风骨中国”,谈的是在山水画、花鸟画里面呈现的崇高美学、人文风骨。像以《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山水画,展现的就是一种以大山大水礼赞大国气象的文化情怀;像《杂花图》卷这样的花鸟画,传递的是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等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的生动体现,还有“营造中国”“色彩中国”“四时中国”“灵韵中国”等,都是将中华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象征体现出来。

《诗画中国》节目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观众借此进入更丰富的视界,得以领略万里江山的壮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洁的至美、率真洒脱的俊美、匠心独运的精美、色彩缤纷的华美、幸福生活的丰美。理解传统中国画,要把握的不只是艺术技法,也包括人文情怀和精神寄托。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必能更好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必须立足社会需要、人民需求,赋予生活以传统文化意涵,赋予中华美学精神以现代表现形式。观众的喜爱一次又一次说明: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遗产、文物宝藏、文艺经典是当代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不竭资源,只要用创新的方式融合转换,就能别开生面也别出新意,激发更广大观众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摘编自范迪安《彰显中国诗画文化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足以为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C.《诗画中国》节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尝试,对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D.《诗画中国》以诗画贯穿全局,通过呈现诗情画意,既体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又突出艺术感染力。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要立足社会需要,彰显文化精神。
B.《诗画中国》让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新的高点,除了艺术的因素外,大量数字技术的使用也增强了艺术效果。
C.《溪山行旅图》以山水展现了礼赞大国气象文化情怀,传递了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的理念。
D.为了更好地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必须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
7.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将《尚书》《周易》等古老典籍化为戏剧故事、现代影像,“古今穿越”,寻文明“根”,铸文脉“魂”。
B.唐玄奘以传播和研究佛教文化为己任,西行取经,历尽艰险,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
C.乾隆皇帝收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并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D.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力跨越时空,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
8.《诗画中国》节目成功举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哪些借鉴?请简要回答。
2023-02-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抢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抢!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抢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
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
10.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11.“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
12.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僚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独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且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
B.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
C.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
D.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是他的庙号。文中的孝元帝、隋炀帝、汉武帝都是庙号相称。
B.释氏,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姓释迦氏,故有此称,后也用来指代佛教。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
C.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据考证在西周就已出现。后借指宫廷,也用来指京城。
D.缙绅,指插笏于带,是旧时官吏的装束。“缙”是插,“绅”是束腰的大带子,本文用作官吏的代称。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父子被侯景幽逼而死,在太宗看来都是因为他们崇尚浮华,一味的追求佛教、道教所致。
B.秦始皇死在沙丘,直接原因是他追求荒诞虚妄的神仙并且被方士欺骗,长时间徘徊在海边不归。
C.太宗所追求的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这表明他把尊儒崇经、推行仁政定为治国方针。
D.工部尚书段纶因为引荐巧匠杨思齐制造傀儡戏具而被降级一事,反映了唐太宗重德轻技的倾向。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2)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
17.唐太宗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