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2-17 1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两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考题材料中出现了不少网络热词,例如“zqsg(‘真情实感’的拼音字母缩写)”“ssfd(‘瑟瑟发抖’的拼音字母缩写)”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熟悉它们的看到材料倍感亲切毫无压力,但也有对其不熟悉的“大龄考生”走出考场后满脸茫然,表示需要科普。

网络流行语从网友们的网言网语,到如今进入公务员省考笔试材料,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它们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构成了网络时代独特的语言景观。

虽然随着网络文化现象的更迭,流行语可能只是流行一时,但却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某个阶段内的变化,反映时代的侧面,注解社会的发展,蕴含生活的感悟。比如,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1年十大流行语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现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破防”传达了人们内心受到触动后的共鸣与感动。而且,一些说法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语或者热词,证明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且这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很多词即使自己没有用过,也很可能听到过看到过。

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不再只是流行于网络,它们在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与其说它们是被创造的,不如说是由人们和社会生活共同建构的。因此,被赋予社会意蕴的流行语,影响到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

当网络成为舆论的主要发声地,网络用语逐渐被主流舆论接受并广泛出现在新闻报道中,“zqsg”“ssfd”出现在江苏省考的考题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公务员考试作为人才选拔考试,除了考查考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考查他们对热点的关注能力及表达能力。题目中出现网络流行语,并非不严肃谨慎,而是对考生是否紧跟时代热点的一种考查,是尝试和时代更贴近的一种方式,也是和大众年轻流行声音的一种沟通。

(摘编自吴亚琦《“zqsg”进公务员考试,你“ssfd”了吗》)

材料二: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只能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的知识,但是语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方法去记忆、存储和推理,使我们能够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语言规范则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按照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为恰当的、有效的、正确的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正如托马塞洛所言,每个人都是在父母、亲友、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之下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并进一步提升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言环境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稳定、纯洁和规范都十分必要。当然,我们在对语言进行必要规范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摘编自刘松青《语言规范缘何必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赋予社会意蕴的网络流行语,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因为这些流行语是由人们和社会生活共同建构的,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
B.“zqsg”“ssfd”之所以会出现在江苏省考的考题中,与网络成为了舆论的主要发声地有关,主流舆论也逐渐接受了“ssfd”这一类网络用语。
C.由于人们经常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造出不正确的概念和表达,所以一些用来维护语言纯洁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语言规则被制定出来。
D.既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又学习与语言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有利于我们区分雅言与俗语,避免因为语言刺耳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围绕语言进行阐述,不过二者的论证角度、论证结构不完全相同。
B.“碳达峰、碳中和”“破防”等网络热词注解社会发展,人们了解它们可以更好地贴近时代。
C.在语言使用中发生“以语伤人”的现象,缘于说话人不知何为恰当、有效、正确的表达。
D.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消除跨区域交流中的障碍,这在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也是必要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魏了翁
B.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亚里士多德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D.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语言形成的。——席勒
4.有人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反,你赞同吗?为什么?
5.正明中学五班学生花薇的期中考试作文因为用了网络热词“你怎么这个亚子”“实力diss”,被阅卷老师判了三十分,她本人也在课堂上受到了语文老师的批评。作为她的朋友,请你依据上述内容向花薇作出解释,解开她的心结。
2023-02-15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仇(节选)

汪曾祺

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那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而他现在住的禅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

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严厉而逼人。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就显得非常的圆,不可移动,不可更改。这件东西是黑的。白与黑之间划出分明的界限。这是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就成了黑的。笠顶有一个宝塔形的铜顶,颜色也发黑了,——一两处锈出了绿花。这顶笠子使旅行人觉得不舒服。什么人戴了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

他舞他的剑。

自从他接过这柄剑,从无一天荒废过。不论在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里,废弃的砖瓦窑中,每日晨昏,他都要舞一回剑,每一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是在舞他自己,他的爱和恨。最高的兴奋,最大的快乐,最汹涌的激情。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

“是我。舞得好剑。”

是和尚!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没杀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一直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

“我要走遍所有的路。”

他看看和尚,和尚的眼睛好亮!他看这双眼睛里有没有讥刺。和尚如果激怒了他,他会杀了和尚。然而和尚站得稳稳的,并没有为他的声音和神情所撼动,他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

“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

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

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

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

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

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这个人么?”

“不知道。”

“听说过么?”

“没有。”

……

“但是我一定是要报仇的!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

“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

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剑在背上,很重。而从绝壁里,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

他走进绝壁。好黑。退出来?不!他像是浸在冰水里。他的眼睛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面前飘来了冷气,不可形容的阴森。咽了一口唾沫。越走越窄,他得弓着身子。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

一堆长发。长头发盖着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之地。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两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后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纷披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旅行人木然。举起,举起,火花,火花。他差一点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

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剑!他拔剑在手。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铿的一声。

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

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

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

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约一九四四年写在昆明黄土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遗腹子”大半生为父报仇最终放弃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些所谓的仇可以不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
B.小说插叙了旅行人为父亲报仇的原因,遗腹子的身份使他未出生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但这使命并非他自觉寻求到的生命意义。
C.文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两个蒲团、两份经卷却只有一个和尚、万山百静之中传来声音等,使下文长发僧人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D.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
7.下列对与“绝壁”有关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壁”照应“没有路的地方”,“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表层意是开凿绝壁。
B.“绝壁”隐喻仇人处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而开凿绝壁则隐喻了化解仇恨的可能。
C.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绝壁的阴森冰冷反衬出火花的赤红明亮。
D.嶙峋绝壁与枯瘦僧人的形象相辅相成、互为比照又有机融合,审美意义同等重要。
8.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分别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意识流是西方小说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以人的意识持续流动来展开情节表达主题。本文是汪曾祺青年时代的作品,他在创作中尝试借鉴了这种写法。请分析这一写法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2023-02-15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裴蕴之徒,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

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B.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C.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D.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设置两座都城,并根据都城相对方位进行命名,西京即西安,东都即洛阳。
B.“相望道次”中的“次”,与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相同。
C.股肱,股指大腿,肱指大臂,股肱连用可以用来比喻皇帝左右辅助得力的大臣。
D.“径往江都”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两句中“径”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大肆兴建宫殿房屋,纵情游乐,令百姓苦不堪言,聚集起来造反。这是唐太宗耳闻目睹的事情,他认为当以此为戒。
B.长孙无忌认为,隋炀帝拒绝采纳忠诚正直的言论,臣子们也明哲保身,并没有为国尽心效力,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C.在唐太宗看来,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遗业,国家经济兴盛,如果隋炀帝能够防守住关中地区,就有可能不会亡国。
D.唐太宗住在显仁宫时,因对供奉的东西不满意而处罚相关官员,魏征以隋炀帝为例,劝谏唐太宗应小心谨慎,力求节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
(2)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
14.魏征曾对唐太宗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试结合首尾两段唐太宗的表现对此加以说明,并指出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23-02-12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圉圉:形容巨鱼逃跑的样子。②丙穴,本来是地名,此指鱼穴。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于丙穴”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水寒风又烈”突出了水与风的特点,写出了渔人打鱼时环境之恶劣。
B.“成虚设”“从它归”写出渔人费尽心思仍一无所获,眼睁睁看着鱼逃跑的囧境。
C.六、七句对仗工整,月、雪意象优美,意境空灵,但“独钓”则流露着淡淡哀伤。
D.渔人作为劳动者,其生活充满艰辛,但作者描写渔人时却融入了赞赏的情感。
16.有人评价这首词描写出渔人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