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一模 2023-03-06 4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筑了牢固的制度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丰裕的物质基础。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增强历史主动,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目标和关键点,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共享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不竭动力。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筑坚实制度基础。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鼓励与扩充第三次分配。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统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孙璇吴肇光《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光明日报》20221130日)

材料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古德曼曾在中国多个城市生活。在他看来,现代化的定义、路径和模式没有一定之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创造更多机会,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走访中国多地后,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感慨:“中国的实践正推动西方研究者反思其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国家治理’。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等西方国家定义了“现代化标准”,但西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严重不平等问题。中国正在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化解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各国需要为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而努力。”秘鲁学者卡洛斯·阿基诺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树立了榜样。中国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认为,中国为促进收入、教育等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企业有序发展采取措施,推动共同富裕已经取得积极成果,有效改善了民众生活。

(摘编自曲颂周輖陈效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际社会看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2年11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政治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共同富裕——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C.戴维·古德曼看中国现代化——现代化没有一定之规
D.卡洛斯·阿基诺看中国现代化——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榜样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有政治保证,也有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
C.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D.国际社会是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的?英、法、澳等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评论员的观点虽有差异,但都认为在共同富裕方面为各国做了示范。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引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作为立论的起点,为文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文论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B.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第4至第7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四个维度阐述如何“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C.材料一第4至第7段虽然是并列式结构,但顺序并不能变换,因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分别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关键。
D.材料二作为新闻,从国际社会的视角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材料选取了四个国家的五位学者和政治评论员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4.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富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精神富裕的具体内涵。
5.我们为什么不走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1-30更新 | 1166次组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皇帝五年,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事。”虞将军欲与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已而问,敬对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乃营成周洛邑,以为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今陛下起丰击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周公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皇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倍河海,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且周王数百年,秦二世而亡,不如都周。”留侯张子房曰:“洛阳虽有此固,国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狭,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守一隅,东向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第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B.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C.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D.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宜”指有利于治国的建议,“肝脑涂地”形容死得凄惨,均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
B.纳贡,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或诸侯国向天子贡献财物,文中指前者。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所指区域相同。
D.“东向制诸侯”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想让娄敬换上美服后再去见皇帝,但娄敬坚决不肯;见皇帝之后,娄敬谈古论今、慷慨陈词,表达了他对定都洛阳的反对态度。
B.娄敬向皇帝陈述了周王朝由兴起到繁盛的过程,强调了实施仁政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建都秦地的优势。
C.高皇帝对于建都一事举棋不定,征求大臣意见,而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周朝于洛阳建都持续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两代就亡国。
D.张良认为关中地势险固,沃野千里,且所处位置便于运输天下物资和军需,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与娄敬的意见相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
(2)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14.对于“洛阳”的地理位置,高皇帝身边的臣子各有怎样的见解?请简要说明。
2022-12-11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天一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四首【注】

寇准

其一

堤草惹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

年来多病辜春醉,惆怅河桥酒旆风。

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写春天之景,“惹”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将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
B.第一首诗“春醉”一指醉人的春色,与上两句所写景物相联;二指希望在春光里醉饮,但因多病而不能。
C.第二首诗写秋日黄昏之景,词人独自倚着栏杆,凭高俯瞰河面,河岸宽阔,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
D.第二首诗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在语言上质朴自然,在情感上委婉动人。
16.寇准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即使被贬谪,他在诗中也不放任自己无限制地流露感情。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2022-09-24更新 | 35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三区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