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渝琼辽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3-18 6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的四大文体中,散文研究最不受重视。究其因,主要有三:第一,散文最为零碎和复杂,它是一个“余数”,即无法归入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被放进散文这个篮子。正因其杂、散、乱的特点,文体特征不够鲜明,所以难以归类和研究,其价值也就大打了折扣。第二,古今中外没有成熟的散文理论作为支撑,这给散文研究带来极大难度,更无捷径可循。第三,长期以来,新文学价值评估将“创新”作为绝对标准,散文是一个传统性较强的文体,其价值自然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引人注目。所以,其他文体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散文研究则门可罗雀。

其实,这种状况既不正常,也是观念的偏向使然,它反映的是整个学界对于散文及其散文文化的误解、误读与无知。如果改变研究的路径依赖,打破理论至上及西方文化优势的偏见,散文价值就会获得新的阐释。

从文体的纯粹性来说,散文之“散”与“杂”似乎显得杂乱无章,是个缺点;但从丰富多样、包罗万象、有容乃大进行考量,这又是个优点,几乎没有哪个文体在开放性与包容性上能与散文比肩。这也是为什么,散文可容纳一百多个分类。如将小说、诗歌比成一条河流,散文无疑是一个大海,其中有不断拓展和增殖的研究空间及其可能。

以往,学界总是站在向西方学习的角度看待甚至否定散文价值,认为它落伍于时代,在传统中打转,没多少存在价值。事实上,散文比其他文体可能更多保留了传统文化文学基因密码,更好地实践和创新了中西文化文学的现代转型。从李大钊的《青春》、鲁迅的《野草》、林语堂的《个人的梦》、施蛰存的《论老年》、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林非的《浩气长存》、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等作品中,可见其端倪。当更多小说、诗歌、戏剧还停留在简单向西方学习和模仿,忽略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散文却不弃传统、悄然进行创新性转换。

散文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说诗歌靠浪漫的想象与诗意见长,小说重视虚构和编织故事,戏剧着眼于制造激烈的冲突,散文则眼睛向下,直面现实,尤其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碎与光影。在以往研究者看来,散文这一特点无疑成为过于现实、琐屑甚至无聊的代名词。但换个角度看,也正因为散文的及物特点,它才被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话语表达式。

散文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随处可见,其审美趣味也是难得的滋养。一本《古文观止》不知培育了多少代国人的哲思与高尚的美学趣味,如韩愈《师说》中的“师不必贤于弟子”,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不与草木而争荣,还有丰子恺的《渐》和朱自清的《匆匆》,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散文的独特价值,确立散文文化自信,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学的基础上,克服以往对于西方文化文学尤其是各种理论的过分依赖和盲目崇拜,呼唤散文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兆胜《散文的文化自信与价值重估》)

材料二:

王兆胜自由的散文观在思想上体现为天地之道和人文精神,而在文体上则呈现为“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的散文观念。“形不散”是对散文“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错误思想的反拨。散文的“形”,“即‘形体’之谓也,指散文的结构布局、用词遣句”,王兆胜提出“形聚”的散文观念,意在督促散文家将散文之“形”聚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散文逻辑、规则撰写文章。“神不散”是散文创作的固有要求,散文的“神”,王兆胜认为可以理解为“精神、神采、神气或神韵等”,王兆胜希望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时注重“神凝”的必要性,创作出富有神采的、精光四射的散文。在强调散文要“形凝神聚”的同时,王兆胜特别重视“心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散文的“心散”,即拥有宁静从容、自由散淡的心灵,即使身处喧嚣的都市也能拥有“心远地自偏”的心境。而散文文体的边缘性特质决定了散文平淡自然的特性,由此王兆胜强调散文家都应该修炼一颗自由平淡的心灵,这样才能“不受限制,挥洒自如”,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散文。对于冰心的《寄小读者》,王兆胜颇为喜爱,因为在这里没有世俗功利的一面,只有真、善、美以及一颗珍贵的“童心”。冰心在《寄小读者》里着意营构一个美好纯洁的世界,她不是不懂得人世间的黑暗与残忍,而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意的回避。在散文中揭露世界上的黑暗与丑恶并试图提出解决的方法固然意义重大,但是构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给人以爱和美的享受也同样珍贵。正是因为冰心以一颗自由、纯净的心灵进行散文创作,才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充满爱与纯洁的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蕴含着天地之心和人文关怀,不失为一部佳作。但是他在创作《病隙碎笔》时却因为失去了自由宁静的心灵而造成思想的沉重与心灵的闭塞,这在王兆胜看来是极为可惜的。

(摘编自毛苹清、贺仲明《“真诚与自由”——评王兆胜的散文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散、乱的特点使散文文体特征不够鲜明,进而影响其归类评估,这是散文研究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B.散文直面现实,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碎与光影,被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话语表达式。
C.“形不散”“神不散”既纠正了“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错误思想,又是散文创作的原本就必须遵循的规范。
D.冰心在《寄小读者》中构造了一个对人世间的黑暗与残忍等有意回避的美好纯洁的世界,因为她是用一颗自由、纯净的心灵进行散文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汗牛充栋”“门可罗雀”来对比其他文体和散文的研究状况,论述语言富有趣味。
B.材料一中列举了大量散文经典作品,意在证明散文保留了传统文化文学基因密码。
C.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点出“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的文体观,然后一一论述。
D.材料二论述王兆胜颇为喜爱冰心的《寄小读者》,意在构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给人以爱和美的享受。
3.下列语句中与文中“形凝神聚”的“神”的内涵最一致的一项是(       
A.意得神传,笔精形似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等篇目,你认为教材编者选取这些文章组成该单元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学习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散文单元后,年级拟开展散文征文活动,请根据材料二谈谈在散文创作时作者要注意哪几点。
2023-03-15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渝琼辽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坏掉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说:“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战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望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李响说话时有些含混不清,还总爱蹦来跳去,我担心他摔坏了。
B.李响说:“我在那里打过仗!”他在南泥湾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而是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不负责任且没有意义的。
D.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与后文我为南泥湾开发区建设添砖加瓦的情节相互呼应。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D.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8.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易肆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

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单于未发,会病,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B.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C.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D.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疾”犹被病,身患疾病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汉哀帝当时正卧病在床,无法临朝议事。
B.“交接赂遗”的“赂”指馈赠礼物,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的“赂”不同。
C.北面,臣服于人,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古代学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D.“费十而爱一”的“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单于请求朝见,大臣们一致反对,认为每次单于来朝,国家都有大变故,徒然耗费钱财,汉哀帝听后左右为难。
B.匈奴人残忍凶狠,桀骜不驯,虽然蒙恬修筑长城加以防范,卫青、霍去病率兵征战,但匈奴人始终没有真心臣服。
C.国家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万计主要是为了制服匈奴。
D.黄门郎扬雄进言,如果接受匈奴朝见,花费只是征战讨伐的十分之一,既不会引起匈奴叛离,也可保住百年基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②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
14.简述汉哀帝在对待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上体现了哪些智慧?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酬许十三秀才兼依来韵

【唐】杜牧

多为裁诗步竹轩,有时凝思过朝昏。

篇成敢道怀金璞,吟苦唯应似岭猿。

迷兴每惭花月夕,寄愁长在别离魂。

凭君把卷侵寒烛,丽句时传画戟门。

【注】①裁诗:作诗。②金璞:出自《世说新语·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酬”字有“指点”之意,这首诗就是杜牧为指点许十三秀才应如何写诗而作。
B.首联诗人夸赞许十三秀才为了作诗,经常从早到晚凝神苦思,对作诗十分投入和执着。
C.颔联中的“金璞”化用“璞玉浑金”的典故,意指诗歌的语言要像金块和玉石一样华美、圆润。
D.尾联以“画戟门”指代显贵之家,诗句寄寓了诗人对许十三秀才写出好诗、被人传诵的美好希望。
16.杜牧在本诗中介绍了哪些作诗的经验和体会?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03-18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渝琼辽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常说遇事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的行事准则,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古诗中常有“沧海”这个意象,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如“____________”。
2023-03-13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渝琼辽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年前,我居住的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变得杂草丛生,不复往日的_____①______、绿意盎然。我时常伫立在树木前,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培土吧……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都拿着新买的专业工具,_____②______地开启树木修复工程:培土施肥,修枝剪叶,喷药杀虫,挖坑补水。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小区里的绿植已经变得生机盎然,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而小区也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区居民时不时地会驻足观看,仔细观赏,甚至______③_______,仿佛生活中又多了几分惬意。我在欣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感怀,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春之盛、夏之壮、秋之肃,冬之凝,以及岁月之更替。

生命最好的姿态,应该像树一样笔直地矗立: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人生如树,从婴儿到暮年,历经几十个春秋冬夏,无数次的悲欢离合。树又如人生,从幼苗到枝叶繁茂,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棵幼苗,宛如人之少年,需要浇灌、剪枝、培育。而青年人,则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宛如人之中年的壮树则风雨兼程,顽强生长。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   ______   ______
19.请根据上下文把画波浪线的散句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3-03-13更新 | 4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渝琼辽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年关将至,不少快递公司的快递员陆续返乡,引发了“快递业用工荒”问题的大讨论,大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目前来看,______①_______:一是忽视春节这个特殊时点,夸大“用工荒”问题的严重程度;二是一些业内人士单独将矛头对准“四通一达”,将“用工荒”问题升级到“加盟制”这种商业模式的质疑。

城市里的快递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前提早返乡、春节后延迟到岗的现象数见不鲜,而春节放假期间恰恰又积压了相当一部分快递服务需求。此外,快递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和其他一些服务行业一样,通常是比较大的,_____②____。以上情况都导向一个结果,即节后短期内,快递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和客户的快递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从往年的经验来看,春节之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回暖,快递以及其他行业都存在的“用工荒”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其他也存在“用工荒”问题的行业,______③______,需要区别看待,不可一概而论。

【注】①指的是申通、圆通、中通、百世汇通、韵达五家民营快递公司的合称。

20.请给以上新闻拟定一个标题。(20字以内)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3-15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渝琼辽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文十分经典,涉及了多位中国古代著名文化人物,选文目的主要有三:①学习文言作品,提升语文素养;②弘扬人文精神;③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千古风流人物》栏目组现面向广大高中生征集中学生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请结合上述材料,以艾华的名义从屈原、曹操、陶渊明、苏轼、辛弃疾等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位人物,向栏目组写一封推荐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3-1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渝琼辽名校联考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牧(803-853)  酬和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变换句式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拟写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文化积淀  任务驱动型作文  致敬先贤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