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3-25 2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对于自信文化内涵的理解,需要做一种完整的思考。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去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异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共信,这是一种思想关系,更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就中国文学来说,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文学之根,离开这个根基不仅会使中国文学失去自己的特色,也会失去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但是,仅有根而没有枝叶和花朵,是不能结出果实的。文学的文化自信应包含个人的、族群的和人类的文化自信,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人类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也是构成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表现人性、人类意识也是实现世界性的文学境界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即使不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人类对相似的生存环境的应对,产生了相似的文化,这是一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也成为后来人类文化发展中存在相通性的内在原因,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文化自信存在于人类文化互信之中,因为互信既来自共同性的相通,也来自差异性的交流。不能把文化的差异性看作文化交流、文化互信的障碍和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依据,文化的差异性恰恰是构成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基础与前提,互通有无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与发展动力。

从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在具体表达内容上,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首先需明确如何以个人性、民族性和人类性为标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无疑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也应是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中国的“好故事”,然后是歌唱美丽中国、歌唱美好人性。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认同。

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就构不成一种对等的文化交流和理性的文化建设,构不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但是文化自信只是文化建构和文学创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从个人性、民族性到人类性,也是从文化自信到他信、互信、共信的过程。其中,任何一种封闭性的理解都是单一的理解,不能从个人性到个人性、从民族性到民族性,也不能从人类性到人类性,否则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而传统文化的链条中必须包含一百多年来现代文化的一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只来自这种纵向的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横向的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福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6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坚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有利于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
B.相似的文化是某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C.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人类性主题,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D.如果单一地理解个人性、民族性、人类性,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指出差异性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基础与前提。
C.文章第三段从当代中国文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如何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他信的过渡。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世界影响重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等,是构成中国文学的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B.只要“讲好”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中国故事”,就能使异文化认同中国思想和文化。
C.文化自信对构成对等的文化交流、理性的文化建设,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言至关重要。
D.中国文学文化自信既来自中华优秀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人类优秀文化精神资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几乎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而且具备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构建现实世界——虚拟世界映射;数字编辑能力,打通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交互通道;数字创作能力,从数据理解走向数据创作。

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急速学习数据分布,完成分类、预测等任务)相比,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如果进行一场考试,在某些领域,ChatGPT的“实力”相当于211高校中等偏上的本科生水平。一场新的职业颠覆与学习革命,一夜之间悄然到来。

实际上人工智能、元宇宙、ChatGPT等都是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匪夷所思的技术被发明出来,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如果说无人工厂、无人驾驶实现了程序性智能控制,元宇宙开启了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数字世界,那么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

无论教育者做出什么反应,教育与Al的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就教育行为本身而言,以知 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更是被逼入墙角。

一方面ChatGPT几乎能回答所有学生问的问题,而且能因材施教,那我们的教师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既然这些知识可以如此方便地获取,那我们的孩子花那么长时间去学习、去做题究竟有没有意义?我们的孩子最迫切需要学习的是什么?面对ChatGPT挑战,教育者该怎么办?

为此,编者与ChatGPT就教师的作用进行了一次对话。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是你无法取代的?”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存在以下局限性,因此无法取代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情感交流: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我无法表现出人类的情感,无法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2.人际互动:我无法模拟人类教师的人际互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3.灵活应变:我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作的,无法灵活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4.教学体验:我无法提供人类教师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因此,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我只能作为他们的补充,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提供更多资源。”

但是,技术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的也会有重大的调整。ChatGPT出现,应该是教育自身改革的一次重大机会,因为如果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教育是不可能靠屏蔽ChatGPT来维持下去的。

教育改革急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重大调整:一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有重大调整,其主要的方向是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回避与恐惧。三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真正好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求慢而不是求快的,只有慢才能锻造思维深度,才能在与人交往中铸造深度的人际关系;是求难而不是求易的,只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只有少才能有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多样化的大脑;是求拙而不是 求巧的,唯有求拙才能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和韧性。

一个人真正能够成功,靠的是学习的专注力,能够从兴趣上升到志趣,并成为充满个性特质不一样的人;靠的是责任心和韧性,碰到困难不屈不挠、坚持不懈;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精神,在关键时能够得到团队的支撑和帮助。

这些学习品质,从来和技术无关,当然也和这个突然跑进瓷器店横冲直撞的公牛——ChatGPT毫无关系。

如果一个教育者理解这个道理,那么也就知道在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教育定力,坚持改革方向,真正为我们的孩子提供适切、有意义的教育。

(《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教师博览》2023年2月15日)

材料二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在近日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11月15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新的动荡变革期内,全球变暖、逆全球化、经济衰退、地区冲突等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减贫进程严重受挫,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回荡全球。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 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

令人振奋的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更好地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属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提出,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不少国家应时而动,纷纷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的有效行动,必将使“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教育“四大 支柱”在数字时代更加厚实有力、顶天立地。

(《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教师博览》202321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是一款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人类所有知识总和的聊天机器人工具。
B.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变革期内,教育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C.虽然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但实际上它仍属于新技术的应用。
D.若各国都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举措,ChatGPT对教育将不再是挑战。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假设论证、比较论证等手法,既提出了教育面临的挑战,也给出了教育改革的建议。
B.材料二大处落笔,先指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出数字教育的话题。
C.材料一说,ChatGPT几乎能回答所有学生问的问题,还能因材施教,这可算作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
D.材料一的标题用了设问,还包含悬念,与材料二直接表明观点的标题相比,能吸引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AI挑战教育的“实力”的一项是(     
A.ChatGPT具备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数字内容孪生、数字编辑和数字创作能力。
B.分析式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来急速学习数据分布,完成分类、预测等任务。
C.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D.新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
7.材料二中怀部长在演讲中提到“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释数字时代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023-03-2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锻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截。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

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竟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熟。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我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逃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阿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起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阿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 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

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

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 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桌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多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B.从“老爹” 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D.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9.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0.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岳飞在狱。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唯飞,至以父呼之。诸首闻其死,酌酒贺”。飞奉母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注坡马蹶怒而鞭之曰前临大敌亦如是耶卒夜宿,民间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饥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凡有犒赏,均给军吏,秋毫不。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问用兵之术,曰:“智、仁、信、勇、严,阎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史臣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飞北伐,军于汴梁之朱仙镇,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雠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下狱,瞋目曰:“自坏尔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鸣呼,冤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岳飞规复中原》)


【注】①莫须有:或许有。宋时口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注坡马蹶/怒而鞭之/曰/前临大敌/亦如是耶/
B.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注坡马蹶/怒而鞭之/曰/前临大敌/亦如是耶/
C.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注坡/马蹶怒而鞭之/曰/前临大敌/亦如是耶/
D.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注坡/马蹶怒而鞭之/曰/前临大敌/亦如是耶/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相贺”与“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字含义不同。
B.“文臣不爱钱”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不同。
C.“秋毫不私”与“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D.“好贤礼士”与“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两句中的“礼”字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案件准备上报时,韩世忠愤愤不平,便到秦桧那里质问有无真凭实据,秦桧说“或许有”;韩世忠说,这三个字不能让天下人信服。
B.岳飞治军严格,他的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他还关心下属及士兵,派妻子慰同自己手下远戍的将领的家属,士卒有病,他亲自调药。
C.史官对岳飞评价极高,认为他与西汉时期的韩信、彭越、周勃和灌婴一样,文武全才,仁智并用,是不可多得的、有所作为的人才。
D.史官认为岳飞对大宋王朝是忠诚的,岳飞之死是千古奇冤;史臣还借刘宋杀檀道济这一事例进行类比,对宋高宗杀害岳飞提出了批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2)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