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一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一模 2023-04-04 5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而达其,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技艺融为一体。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不时重返自然山水,可以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纵观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作为中国艺术美的主要创造者——文人士大夫,较之于其它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群体的人更易于游乐山水、寄情山水、隐逸山水,因而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这一特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空间和价值取向。大致说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几乎概括了中国古代士人全部的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达则进,入仕,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穷则退,归隐,在自然山水中徜徉适性。因此,隐逸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仕与隐两者之间进行痛苦选择的结果。由于深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从汉季开始,隐逸总是与雅好山水、玩物审美结伴而行。这样一来,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进与退、仕与隐,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山林这两个积淀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上了!

那么,作为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又有什么关联呢?这得从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入手。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固然在生活内容上有独善其身、隐逸山水的一面,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却是贯串其一生的,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既然政治上不能大行其道、兼济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以文学创作等精神生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立功之路受阻,就立言以求不朽。对这一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司马迁以发愤著书这个对后来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在政治事功上终不可用,便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对此,章学诚的说法更为简明:贤者不得志于时,发愤著书以自表现也。

既然发愤著书源于文人士大夫的不得志于时,而山水之好,正如钱锺书所言,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宦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

(摘编自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山水的外形寄寓着它的内在精神。与山水相处日久的人,会在内心接受山水的影响,将其转化为人的自然本性。
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山水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明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离不开山水对人的滋养。
C.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群体。
D.从汉末开始,文人入世还是出世,日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有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山水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材料二阐释山水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关系。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
B.如今,有些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这与现代商业生活将释放贪欲合理化及欲望的全面释放有很大关系。
C.“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隐逸于自然山水并能徜徉适性,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结果。
D.按照钱锺书先生的理解,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并不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与情致。仕途失意时,文人士大夫常借山水聊以慰藉。
3.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庐山景区的放映厅里,常年循环放映电影《庐山恋》,这部故事片,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爱情电影。
B.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布祖国大半河山,经30年考察撰写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C.北宋画家文同为了画好竹子,常年不断地在竹林里头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做到了胸有成竹。
D.静峙万载的群山,日夜东流的大江……赤壁山水,让苏轼卸落了心灵的沉重,获得了回归生命本源的平和与安然。
4.“山水”对中国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请结合李白的诗作《独坐敬亭山》,分析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怎样的关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压岁钱

郑振铎

家里的几个小孩子,老早就盼望着大年夜的到来了。他们很早的就预算着新年数日间的计划。

小妹最活泼,两颊如苹果般的红润,大哥一回家便不自禁的要去抱她,连连的亲她。她常拍着两手,咕嘟着可爱的嘴,撒娇似的说道:姊姊,大年夜怎么还不来?三妹一年一年的长大了,不觉已是一个婀娜动人的女郎了,便应道:不要性急!今天是十六,还有两个礼拜就是大年夜了。

说到大年夜,那真是儿童们最快乐的一夜。他们见到许多激动而有趣的事与物,他们围着火堆,戴了花面具跳舞,他们有压岁钱,这些钱可以给他们自由花用。一切都是有味的,都是蕴蓄无穷的乐趣的。

近二十时,家里开始忙乱起来了,杀鱼杀鸡鸭,有的用盐腌,有的浸在酱油中,都觉得是平常所未有过的。隔了几天,瓦檐前已挂起许多腊货来了。家里个个人都忙着,二妹三妹也去帮忙,只有小妹小弟和倍倍旁观,有时带着诧异的神情望着,有时不休的问着,问得大人们也都讨厌起来。

地板窗户都揩洗过了,椅上也加了红缎垫子,桌前围了红缎围布,铜的锡的烛台都用瓦灰擦得干干净挣;这是张妈、李妈、来喜们的成绩,母亲也曾亲自动手过。

大年夜一天天近了,孩子们一天天的益发高兴起来。二十九日,厨房里灯火点得亮亮的,厨子和李妈忙得没有一刻空闲,他们在蒸米粉做年糕。厨子拿了热气腾腾的大堆的糕团,在石臼中舂捶;孩子们见他执了大石捶,一下一下,很吃力的舂着,觉得他的气力真是不可思议的大。舂完了,三妹首先问他要一点糕团来,掐做好些有趣的东西,人呀,兔呀,猴子呀,她都会做。小妹,小弟学样,也去问厨子要糕团。

你们也要做什么?又不会做东西,他故意的嗔责道。

小弟哭丧着脸,如受了重大打击似的,一声不响的站着,小妹却生气了。三姊有,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做什么?告诉妈妈去,你敢不给我!

厨子带笑摘了两小块糕团给他们,一人一块,说道:不要气,同你玩玩,不要气。小弟还咕嘟着嘴不大高兴。

大年夜终于到来了。

早上,一切的筹备都已就绪了。大家略略的觉得安闲些。大哥还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为要到下午才放假。店家要账的人,陆续的来了,母亲和嫂嫂一个个的付钱,把他们打发走。到了午后,母亲在房里包压岁钱,嫂嫂和二妹三妹在祖宗牌位前面摆设香炉烛台;厨子在劈柴。小妹、小弟和倍倍在房里围着大哥,抢着要他刚才买回家的种种花面具。

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拜着,哥哥却只鞠了三下躬。倍倍拜时,几乎是伏在地上,大家哄堂的笑了。然后,母亲带着小弟到灶下取烧着的柴来,放在天井柴堆中。这个柴堆也烧了起来。黑暗的天井中,充满了火光,人影幢幢的往来。来喜把盐一把一把的掷在柴堆中,它便噼啪噼啪的爆响起来。小妹也学样,掷了不少盐进去。

大厅上摆设了桌子,大大小小都围在桌上吃年饭。没有在家的人,也设有座位,杯前也放着一副杯箬。天井中柴堆还只是烧着,来喜在那里照料。

饭后,母亲分压岁钱了,二妹三妹都是十块钱,小妹、小弟和倍倍则每人一块钱,都用红纸包了。小弟接了钱,见只有一块,立刻失望的不高兴起来。

姆妈答应给我五块钱,去定一年《儿童画报》,还买一部滑冰车。怎么只有一块钱?我不要!

说时,他把钱锵的一声抛在桌上。母亲道:做什么?你,大年夜还要发脾气!你看,小妹、倍倍都安安静静没有说一句话。

小弟急得嘴边扁皱起来,快要哭了。

大年夜不许哭,哭就打!母亲道。

大哥连忙把小弟连劝带骗的哄到书房里来。

不要着急,等一等我给你钱。不哭,弟弟,你知道我小时有多少压岁钱?哪里象你们一样,有什么一块两块的!

有一年,当我才八九岁时,我在大年夜的前几天,就预算好新年要用的钱和要买的东西了。我和大姊道:‘去年祖母给二百钱压岁钱,今年我大了一岁,一定可以给我五百钱。我要买花炮放,还要买糖人,还要和你及他们掷状元红,今年一定要赢你的。’我一切都计划得好好的,五百钱恰好够用。

到了大年夜了,我十分的快活,一心等候着祖母发压岁钱。饭后,祖母拿出一包包的红纸包,先递一包给大姊,又递一包给我。我一看,只有一百钱!那时,我真失望,好象跌入一个无底的暗洞中似的,觉得什么计划都打翻了;火炮糖人都买不成,状元红也不配掷了。

我哭声的问祖母道:‘今年压岁钱怎么只有一百钱,我不要!’

祖母一句话也没有,眉毛紧皱着,好象有满脸心事似的。

我见祖母不答应我,知道无望了,便高声的哭了起来。祖母道:‘你哭你哭!要讨打了!大姊只有五十钱呢!她不哭,你哭!你晓得今年没有钱吗?’说时,她脸色凄然,好象倒也要下泪了。婶母见我哭了,连忙把我哄到她房里,说道:‘乖乖的,不要哭,祖母今年实在没有钱,明年正月里一定会再给你的。’

祖母在她房里自言自语道:‘三儿钱还不寄来,只有两块钱了,今天又换了一块做压岁钱,怎么过日子!’她说时,声音有些哽咽了。那一个大年夜真是不快活的一个。后来,我见祖母开抽屉取钱发地保上门贺喜的,去望了一望,真的,她抽屉里只有一块钱,另外还有压岁钱分剩的几百钱,此外半个钱也没了。这个印象我到现在还极深刻的留着。唉!我真不应该使祖母伤心!

弟弟依在大哥怀里,默默的听着,在灯光底下,见大哥脸色很凄惨,眼角上微微的有几滴泪珠,书房里是死似的沉寂。

外面,大厅上,小妹和倍倍喧闹嘻笑的声音时时的透达进来。

【选自郑振铎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8年)】

文本二

小孩子(节选)

郑振铎

如果我还是一个小孩子——

终日不担心地在草地上游逛,

有许多自由的天地,

随便我们的意思行止。

我们用网来捉蝴蝶,

用泥沙来堆房子,

也采摘了许多花,

坐下来编打花圈。

这是多少自由的生活呀!

但现在的我是成人了,

一层层的世网,

已经牢牢的缚住我们的周身,

不准我们自由行动了。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家中小孩子对大年夜充满期盼,这份期待源于对压岁钱的渴望,因为这些钱他们是可以自由花用的。
B.小弟是个异常顽劣的孩子。大家都在忙年,他却问东问西,惹人烦;母亲只给了一块钱的压岁钱,他便大发脾气。
C.小说描写家中为迎接大年夜,腌腊货、扫尘、蒸米粉做年糕、祭祖、吃年夜饭等一系列情景,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D.小说以压岁钱为中心,全篇洋溢着家庭的亲情与欢乐,又通过孩子希望的笑和失望的哭,反映出旧家庭悄然衰败的事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亲自打扫房屋,和嫂嫂一起打发要账的人,这些情节看似闲笔,实则暗示出家庭状况,为后文压岁钱减少埋下伏笔。
B.文本一中划线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童时的大哥在希望落空、所有的计划都无法付诸实施之后失望、伤心的心理状态。
C.作者立足家庭,以富于情感的笔触、丰富细腻的描写,意在表现当时社会虽然人民生活穷苦,但节日文化氛围依然浓郁。
D.诗歌《小孩子》不拘格律,自由灵动,用“蝴蝶”“泥沙”“花朵”等意象,展现孩子的自由生活,与成人的困顿形成对比。
8.小说叙述节奏舒缓,具有独特魅力,这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如何理解文本二中的“世网”?文本一中,哪些情节能表现作为成年人的大哥被“一层层的世网”缚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4-06更新 | 4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一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灵帝中平六年幽州牧刘虞到部上罢诸屯兵但留降虏校尉公孙瓒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公孙瓒志欲扫灭乌桓,而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瓒有隙。

虞与瓒积不相能,瓒数与袁绍相攻,虞禁之,不可,而稍节其禀假【注】。瓒怒,屡违节度,又复侵民。虞不能制,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瓒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朝廷依违而已。瓒乃筑小城以居之,虞恐其终为乱,乃率所部兵合十万人以讨之。但以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庐舍,敕不听焚烧,攻围不下。时瓒部曲放散在外,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虞众大溃。瓒追攻之,三日,执虞并妻子。会诏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拜瓒前将军,封易侯。瓒乃诬虞前与袁绍等谋称尊号,胁训斩虞及妻子。掾张逸等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瓒传虞首于京师,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归葬之。

瓒既杀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不恤百姓,睚眦必报。虞从事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仇,招诱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斩丹等四千余级。乌桓王亦率七千余骑,随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合兵十万共攻瓒,破瓒于鲍丘。瓒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为楼其上。

袁绍连年攻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绍于是大兴兵以攻瓒。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黑山帅张燕与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濕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之,楼辄倾倒,稍至京中,瓒自计必无全,引火自焚。绍兵登台,斩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注:禀假,指俸禄供给和借贷。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灵帝中平六年A幽州牧刘虞到部B上C罢诸屯兵D但留降虏E校尉公孙瓒将步骑F万人屯右北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号,是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谋称尊号,文中指谋划称帝,这是公孙瓒对刘虞的诬陷。
B.从事,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属官,与《五代史伶官传序》“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从事”义同。
C.赍,文中意为“送”,与成语“赍志而殁”及《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中“赍”含义均相同。
D.趣,文中为通假字,通“促”,督促、催促,与《兰亭集序》“趣舍万殊”中的“趣”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不服从刘虞指挥,刘虞便上奏陈述其罪行,但朝廷敷衍刘虞,纵容公孙瓒,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B.刘虞军队建制不完善,作战经验不丰富;刘虞又体恤百姓,为保百姓屋舍下令不许火攻,没有攻下公孙瓒。
C.袁绍致书公孙瓒,欲放弃仇怨与之联合;公孙瓒未予理睬,反而加强守备,此举促使袁绍加大了进攻力度。
D.公孙瓒写信给儿子约定举火为号,里应外合,共同迎击袁绍。袁绍截获了书信,遂将计就计,击溃公孙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虞与瓒积不相能,瓒数与袁绍相攻,虞禁之,不可,而稍节其禀假。
(2)时瓒部曲放散在外,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虞众大溃。
14.司马光评价刘虞“以恩厚得众心”,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其“得众心”的表现。
2023-03-31更新 | 3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一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开元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起笔不凡,先说洁白画绢之上现出风霜肃杀之气,然后再点明原因,有力地勾勒了画鹰的气势。
B.中间两联具体描绘画上的苍鹰,“耸身”写其动态,“侧目”写其静态,“光堪摘”描摹其饰件,极为传神。
C.尾联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发出追问,何时才能出击凡鸟,即使血染荒原也在所不辞,寄寓深意。
D.全诗章法严谨,托物言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画中苍鹰卓然不凡、展翅搏击的形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16.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即可以通过题诗来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和情感。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