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三 一模 2023-04-03 6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            ”,不仅道尽了深秋的(     ),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     )的人实在寥寥。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亚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     )的题材。它要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艨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

1.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蒹葭苍苍,白踞为霜
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2.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A.气象             青睐             喜闻乐见
B.气相             青睐             脍炙人口
C.气象             垂青             脍炙人口
D.气相             垂青             喜闻乐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赞颂的是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B.它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C.它要赞颂的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D.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2023-03-30更新 | 3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太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教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诃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踢走向》)

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舵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调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庋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丑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迁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以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士”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鹭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
2023-03-30更新 | 29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喟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匿,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之?将庸何归?”门启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文本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朝而                           乘:乘车
B.而焉得                           亡:逃亡
C.妾不                           衣:穿着
D.君语及之,即             危:危险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门启                           恶得不禁恶劝爱
B.吾闻之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节俭力行重于齐             洎牧谗诛
D.以此三世显名诸侯             而刀刃若新发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晏婴,又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和军队。
C.春秋时,“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本文指的是司马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13.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4.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作答。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
C.“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
(2)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2023-03-30更新 | 43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