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检测(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09 7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的“香包”“香袋”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满是芬芳。

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赐,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实物。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醆抛巡取次飞。”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

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见香囊为当时人所必戴之物。

明清章回小说中也经常有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的情节。如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拾得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结果闹出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风波。抄检时,又从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贴儿。贴上写“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从中可见,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联系之物了。

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那著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

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古老风俗,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民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据说,在陕西,这古老的香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

(摘编自李学朴《古代香囊里的文化》,《文史博览》2021年第8期)

材料二

香囊防疫历史悠久,《山海经》载:“熏草,佩之可已疠。”可考证先秦时期已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香囊在战国时期的楚地不仅是美人所佩之物,亦是一种化湿除秽的日常用品。从秦汉至现代,随着香药文化的不断发展,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给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医家在疫病防治方面已有所建树,《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取桑根挂于门上,或制成香囊佩戴,及将女青捣成屑做成香囊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同时葛洪所创复方“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也被广泛运用于防疫香囊的制作。这些配方被孙思邈、王焘、刘松峰、沈金鳌等大家改良沿用以适应后世防疫的需求。明清时期外来香药与本土香药交易频繁,使明清香药的使用结构有所改变,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医家亦很好地发挥了中医香囊防疫特色,如在SARS的防治中,张专才等将冰片、薄荷、野菊花、苍术等中药做成香囊,加入防疫方案。

《备急千金要方》载“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推测香囊配方中药的剂量是根据香囊大小、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的,大剂量可在37g左右,少则为1~2g。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与药物配伍、疫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与医者用药习惯等相关。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体质虚弱者整体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整体药量可适度加大,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治理念,也说明与其他中医防治措施一样,香囊的防疫效果与安全性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重视。

(摘编自王萍、袁世清《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中国民间疗法》2022年8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囊”在古代往往用绣着精美图案的锦缎做成,里面满是植物香料,是重要配饰,也可祛邪辟疫。
B.“香球”也是一种香囊,由白居易《醉后赠人》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可知,它深受唐宋时期妇女喜爱。
C.“香药文化”在文中指的是,在先秦时以单味药为主,在汉代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的香囊制作文化。
D.“辨治”在文中指的是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比如体质虚弱者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则可适度加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以前,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南北朝以后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儒雅。
B.由明邵灿的《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香 囊的主要功用。
C.明清时期,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让外来香药唱主角。
D.香囊中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正说明了中医防疫措施既注重防疫效果,也注重安全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由考古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香囊的具体样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喜好。
B.如今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
C.两则材料都证明了先秦时代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只是援引的史料和介绍的角度有所不同。
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而且皆列举了数据,共同显示了准确严谨的论证风格。
4.由香囊的演进历史可以反映出香囊的哪些方面在发生变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下面这段话应该是出自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的原文?有何判断依据?
“香囊的佩戴方式一方面与个人喜好有关,另一方面关乎香囊的功效。有学者认为,香囊佩戴于膻中效果最佳。体质较弱或对气味较敏感的人群可将香囊置于枕边或挂于室内床旁,以减轻不适反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部分开头将“爆炸的强光”比作“闪电抖动”,又写到“嗦嗦声响”,视觉与听觉结合,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争氛围。
B.孙大娘“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既是因为一路找寻透支了她的精气神,也是因为料想儿子可能已经身亡的现实惨状。
C.开头孙大娘向菩萨祈祷,第二部分她在看到尸体后又想“菩萨啊”,前后呼应,展现了她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蒙昧的精神状态。
D.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大娘”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7.色彩的使用是莫言小说突出的特征。关于画横线部分的色彩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色的铜号”是鲜亮的暖色,在母亲的心中,它是儿子青春鲜活的生命象征。
B.绿色意味着勃勃生机,莫言借助此色,转换情绪,给母亲保留一丝儿子生的希望。
C.“深红的蜡光”既吻合前文“冻了的苹果”的比喻,又写出了死者生命力的余晖。
D.色彩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8.请结合文本分析孙大娘甘愿将“儿子的敌人”的遗体认作儿子遗体的原因。
9.莫言的风格被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2023-04-09更新 | 3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检测(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可以言时矣。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减)

文本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鬼、,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孙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饶J之K地L其M子N辞0而P不Q受R请S有T寝U之V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意为“居住”,与“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中“居”的意思相同。
B.无为,意为“不要做”,与“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四章》)中“无为”意思不同。
C.知,通“智”,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相同。
D.让,意为“辞让、谦让”,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先进》)中“让”字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
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
C.优孟假借妇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的“主客问答”。
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客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14.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试做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过菊江亭

[明]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③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咏菊,杨诗所咏之菊于野外生长,于诗所咏之菊则为陶公所养。
B.杨诗描写了菊花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于诗更侧重表现菊花的品性。
C.杨诗中“一枝黄”,于诗中“黄花”,都用借代手法,以色彩代指菊。
D.杨诗对邀宠争光的篱边菊不屑一顾,于诗明确表达不喜欢无情之物。
16.这两首咏菊诗都提到了陶渊明,但借此表达的情感和志向却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2023-04-09更新 | 5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检测(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