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期中 2023-04-18 19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代楷模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其伟大人格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源泉,时代楷模则是其在我国现当代的表现与结晶,两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说: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君子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务虚名,不贪图享受,不以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成功的标准,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这样才愈益显示出君子人格之崇高。时代楷模们都是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对金钱十分淡定。他衣着朴实,在公众眼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他也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影响为家人谋取利益。

时代楷模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他们能够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是由其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以基本生活为度,从不把名利地位放在心上。被誉为中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曾经说过:只要我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弄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他们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事业,为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编自邬静《论时代楷模的君子人格》)

材料二

近日,中宣部授予张桂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新华每日电讯》社共同编写的《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备受关注。

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在云南早已广为人知,云南省委曾经两次发出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对张桂梅作了深度报道,但是,从张桂梅日常生活的细节点滴展开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与展示。《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无疑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与呈示。该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张桂梅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大量细节展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时代楷模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书中,76个小故事、108幅插图,共同呈现出了张桂梅投身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的鲜活形象。这些故事和图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告诉人们,张桂梅作为一位时代楷模,并非高不可攀、不可复制,而是可亲可近、可以学习借鉴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职业,承担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奠基石的重要作用。随着张桂梅在当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把张桂梅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让人们通过这本书,在张桂梅身上看到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在教书育人生涯中,张桂梅始终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无论是在华坪县民族中学,还是在华坪县女子高中,张桂梅身边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教师团队,是他们与张桂梅一起工作、生活,共同成就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张桂梅,其实也是山村教师的典型、代表、缩影。在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像张桂梅那样的乡村教师如同满天繁星散布全国,他们像张桂梅一样坚守三尺讲台,构成了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本真和本色。通过这本书,很多人都可以在那些故事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联想各自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教师致敬。

(摘编自20211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高尚人格是对君子人格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B.孔子和张居正所说的君子与时代楷模在人格上有相通之处,他们心系国家民族,实现了有价值的人生。
C.潘建伟的话体现了时代楷模要有炽热坚定的理想情怀、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和兼善天下的仁爱之心。
D.《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楷模的伟大人格内涵极其丰富深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值得深入挖掘、阐释,并加以提炼、升华。
B.人们都应该像时代楷模那样心无旁骛地生活和工作,提升道德判断力与践行力,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跃上新台阶。
C.张桂梅义无反顾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行动继承了君子人格。各种权威媒体对她的报道诠释了其具有奠基石的作用。
D.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张桂梅竭尽全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的事迹证明,人可以因团队而卓越,因行动而成功。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新冠伊始,湖北的疫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为助力家乡,湖北姑娘郭女士和丈夫连夜委托基金会送物资到家乡。
B.“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这是2017年殉职的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生前一段颇具诗意的自白。
C.一辈子能做成一种新药,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王逸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再有10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种新药,带给患者生的希望。”
D.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王继才就是一个证明。32年,11680个日日夜夜,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坚持戍守开山岛,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向时代楷模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B.小说主人公老魏职业平凡,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
C.小说描写的小城生活平淡,节奏舒缓,表现了对往日和谐安宁生活的眷恋。
D.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意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突出老魏对生活的热爱。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小说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D.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8.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天上人传

【清】方苞

沛天上人名海宽,俗姓崔氏,直隶易州人,为京师讲经大师,住持静默寺。寺近宫城,圣祖仁皇帝敕建,皇子数即事焉。众以为荣观,冠盖往来,晨夕无顷暇,而上人处之若无事者,虽甿隶必使各得其意以去,而于王公贵人无加礼。

余尝托宿寺中,见而异之,遂假馆,淹留数月。每人事歇息,辄邀余坐庭阶,玩景光,间及民生利病、并世人物。其胸中炯然,语皆有称量。窃叹如此人若为士大夫,于世非无所损益者,而惜乎其游之外也。

性至孝,作室寺之左方,迎其母而养焉。居母与兄之丧,一遵儒书,服既终颜色戚容尚有异于众人。丧其本师诚敬亦如之好士友羁旅者投之如归久而不怠每闻忠良正士剥丧摧伤辄悄然不乐语或及之则气结泪欲下。雍正某年,内府有疑狱,大小司寇会寺中待事。或叩佛氏天堂地狱之说,上人曰:在公等一念公私忍恕间耳!中有以深刻为能者,面赤而色愠,曰:方外人何难为此言,居官者能自主乎?上人曰:能视禄位少轻,则无难矣。众皆默然。时禁妇女入庙,胥吏因缘设诈构陷以嚇众而取所求。上人首议,发其奸于政府。营田之兴,吏强建闸于安肃之瀑河,村落数十,仍岁流漂。上人见往来寺中人,即指画地势及民庶饥殍状。久之,语闻于河督,奏复其初。

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观上人之笃于人纪,不忘斯世斯民,而才足以立事如此,皆先圣先贤所谆复而有望于后儒者也,而儒之徒未数数然也。朱子尝忧吾道之衰,以为性质刚明者,多不能屈心以蒙世俗之尘垢,而藏身于二氏。斯言也,盖信而有征矣。故专录其儒行,而推阐佛说以张其师教者,概不著于篇,盖其徒某某之所谱,具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丧其本师诚敬/亦如之/好士友/羁旅者投之如归/久而不怠/每闻忠良正士剥丧摧伤/辄悄然不乐/语或及之/则气结泪欲下
B.丧其本师/诚敬亦如之/好士友/羁旅者投之如归/久而不怠/每闻忠良正士剥丧摧伤/辄悄然不乐/语或及之/则气结泪欲下
C.丧其本师诚敬/亦如之/好士友/羁旅者投之如归/久而不怠/每闻忠良正士剥丧摧伤/辄悄然不乐语/或及之/则气结泪欲下
D.丧其本师/诚敬亦如之/好士友/羁旅者投之如归/久而不怠/每闻忠良正士剥丧摧伤/辄悄然不乐语/或及之/则气结泪欲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甿隶,指社会地位低的、下层的百姓,如《过秦论》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中“氓隶”即为此意。
B.游方之外,语出《庄子》:“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即社会,文中沛天上人即为道家方外之人。
C.服既终,即“服除”,古代指守丧期满,古代亲族去世时按血缘亲疏穿规格不同的丧服,有不同长度的服丧期。
D.颜色,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的“颜色”意义相同,与现在常用的“颜色”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天上人学识高深,是京城的讲经大师,担任靠近皇宫的静默寺住持,皇子多欲前往静默寺做法事。
B.沛天上人异于世俗,作者为之惊异遂与之结交,结果发现此人虽身游方外,却才华横溢,关心世事。
C.沛天上人至孝仁爱,在寺庙旁盖房子,将母亲接来供养;不畏权势,借待事之时力劝官员严格执法。
D.沛天上人品格高尚,积极为解决百姓之疾苦贡献力量。而其性质刚明,不能屈心世俗,故藏身方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尝托宿寺中,见而异之,遂假馆,淹留数月。
(2)皆先圣先贤所谆复而有望于后儒者也,而儒之徒未数数然也。
14.文中写的哪几件事能突出体现沛天上人“才足以立事”?请简要概括。
2023-05-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卫进士推武昌

【明】何景明

少年佐郡楚城居,十郡风流尽不如。

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①。

仙人楼阁春云里,估客帆樯晚照余。

大别山前汉江水,画帘终日对清虚②。

【注】①不食武昌鱼:东吴有民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建业即南京,明代前期之首都。②清虚:天空。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赞美卫进士之少年风流,雄居楚城,诗人意欲消除卫进士因外放而产生的自卑感。
B.颔联劝慰卫进士应如天外飞雁,乐于长征,不必执念于京都之职,而应学会随遇而安。
C.颔联用“武昌鱼”之典宽慰友人之心,也从侧面表明作者对京城追名逐利之风的厌恶。
D.尾联以景结情,描绘了一派明丽旷远的武昌景色,是对友人在武昌的生活的虚写想象。
16.本诗颈联意境美好,手法高妙,堪为本诗亮点。请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及其妙处。
2023-04-1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