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一 期中 2023-04-20 1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经常运用叙述和对话来展示情节和人物。对话和叙述性语言不同,抒情、叙述和描写是作家的语言,而对话是人物的语言。叙事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一般用口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像歌剧或京戏里,除了丑角,都是书面语言。有时候作者用对话中的书面语因素来强调人物的特殊个性、特殊语境中的情感。比如孔乙己和小孩子说碗里的茴香豆不多了,用口语说本来很简单,但他却说:多乎哉,不多也。口头交谈,而且是对小孩子,却用文言,这就流露出人物的特殊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作家对这个人物的调侃。

口语有不同于书面语言的特点。口语的句法和语气有一种现场感,是即时的语言,是针对现场特殊人物的语言。描述语言则不同,它可以是非常文雅的甚至很古典的语言,它不是写给现场人物听的,而是写给读者看的,是让读者坐下来慢慢品味的。即使一些读者看不懂也没有关系,可以回家慢慢琢磨。而口语是现场的,要让对象立时就明白,当时听不懂、感觉不到就过期作废了。所以对话的价值在于现场的明快。

因此,书面语言常用完的句式,较复杂的语法,或煮连接虚词表现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在口语中,很多用复合句表示的因果关系,不用连接的虚词来表现,全凭当时语境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语气,及上下文的暗示。比如要威胁一个人,可以这样说:你如果再胡闹,我就送你到派出所去。

但口语不是这样,而是你再闹,送派出所。如果小说中对话的口语味道不够,办法之一就是去掉连接虚词。比如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不想去了,变成下雨,不去了,口语的意味一下子就浓了起来。口语对话与描述语言的区别不仅在句法。对话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兴性,它是随意的、非逻辑的,不像书面语言那样有逻辑,从头到尾、甲乙丙丁、有条有理、慢慢道来。对话是在现场多种条件的刺激下随机激发的,不像作报告、发表演说,是脱口而出的。但它自然而生动,如果逻辑过分严正,倒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对话的非逻辑性,导致其表面上看好像不完整,好像不符合人物身份,但在深层的心理上,是非常符合人物潜在的情感的,常常将人物的底层心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人物的对话都要遵循一个规律——符合人物的性格、文化水平、气质,符合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心口如一。但光是这样还不够,因为这不仅是对话的特点,也是独白的特点。

独白是讲给自己听的,讲给自己听的不会骗自己,所以独白完全是自己的真话。可以是系统的、深刻的、全面的。对话当然也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但它不是讲给自己听的,而是讲给现场人物听的。即兴激发条件不同,随机激发出来的话语跟人物内心的东西往往不一致,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心口不一——人物心头所想和口头所说,是一种错位的关系。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心口误差。忽略错位”“误差的特点,以为人物对话始终心口如一,弄不好就变成了独白甚至是演讲。

对话与独白不同,独白可以直抒胸臆,心口如一,有什么话就讲什么话。直抒胸臆,只能说明人的思想,而不能揭示人物感情和感觉的秘密。而对话则不同,它是转弯抹角,既在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又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让心口发生错位,这样才有艺术感染力。我们许多小说、影视剧、话剧中的对话写得不生动,原因之一就是把对话与独白混为一谈了,甚至把演说当成对话了。

(摘编自孙绍振《小说对话中的心口错位》)

材料二: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摘自《哈姆莱特》)

材料三: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周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旧衬衣?

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摘自《雷雨》)

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谈小说对话,但也提到了歌剧、京戏、影视剧,这说明小说和戏剧间有相通之处。
B.如果在小说对话中出现了书面语,就说明作者要用这种方式强调人物的特殊身份和性格。
C.独白强调心口如一,对白强调心口误差,所以在写人物对白时可以不要求“心口如一”
D.《哈姆莱特》有很多独白,《雷雨》则几乎都是对白,这是东西方戏剧的重要差别之一。
2.下列对材料一行文思路和阐释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话的非逻辑性是造成“心口误差”的重要原因,因此作者先用了很大篇幅阐释这一内容。
B.作者用《孔乙己》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物对话中出现书面语因素是一种特殊情况。
C.作者将对白和独白两种情况比较来谈,更能突出各自的特点,使读者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D.作者运用大量口语,使说理平易风趣、通俗易懂、可读性更强,但这种写法会导致文章不够严谨。
3.下列例子能支持材料一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观点的一项是(     
A.我爸今天过生日。——家父今日生辰。
B.咱俩水平旗鼓相当,谁也不比谁强。——咱俩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强多少。
C.今天去博物馆,你想坐车去还是骑“电驴”去?——今天去博物馆,坐车?骑“电驴”?
D.小张今天搬新家,我们去祝贺一下?——小张今儿搬新家了,咱们去祝贺一下吧?
4.“心口误差”在戏剧对话中常常表现为“潜台词”。请找出材料三中鲁侍萍在与周朴园对话中的两处“潜台词”,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一,从“口语与书面语”“独白与对话”两个角度对材料二进行分析。
2023-04-19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即便是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材料二:

以《冬天》为代表的朱自清30年代的回忆性散文,可以看作是作家早期为人生主题的延续和延伸。在个人生活的范围里,他恪守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朋友的伦理观和道德律,这应该是人的价值内涵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所表现的是作家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的交际,总是表现我的颜色是灰的色彩,这正是悲剧性的社会在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所留下的投影。

……

时局的变迁减退了当年的热情,也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便成为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着美丽的花瓣,编织他的梦之国爱之国。在这些作品里,读者可以窥见一颗广博的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这些建立起的天国。作家看不见、摸不着黑暗现实中圣洁美好的东西,心里变得寂寞、荒芜,通过追忆往事而营构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寂寞、荒芜的心灵。对于现实,这些作品是作者曲折的回声,他痛感到美的失落与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已经逝去的是那般的甜蜜、温馨和宝贵。

(节选自吴周文《朱自清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回忆性散文,《冬天》是其中一篇,这些回忆中既有他对于“爱”的坚守和执着,也折射出时代的苦痛和磨难。
B.《冬天》的第一部分中,古老的房子、昏黄的灯光、乌黑的锅炉、雪白的豆腐相映成趣,构成了诱人的、令人联想的场景,让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C.第二个场景中,几位好友面对江山美景竟相对无语,真挚的友情在这清冷的场景中默默流动,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D.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作者要借此展现内心感到的温暖,因此他在三个场景中都特别强调了冬天的寒冷,以冷与暖的对比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7.下列对《冬天》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的三幅生活图景各具特色,第一幅欢快活泼,第二幅宁静清幽,第三幅安宁温馨,显示了作家在选材和行文布局上的匠心。
B.文中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虽然时间、地域、内容各不相同,但读完全文却使人觉得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一根情感线索贯串其中。
C.本文动词使用颇有特点,如“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等,显示出作家词语运用上的功力。
D.本文大量运用口语,使读者读来感觉真切自然,体现了朱自清“真淳朴素”的语言风格。《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作品也都符合这一特点。
8.《冬天》的最后一句话透露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请从这句话出发,具体分析文章所写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9.有人认为《冬天》中选取的三幅生活图景是相互平行的,可以互换顺序。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阐明理由。
2023-04-1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逐之。鲁仲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之。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秦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孟尝君曰:然。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喻。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土A偶B曰C不D然E吾F西G岸H之I土J也K土L则M复N西O岸P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铫是古代的一种大锄,是锄草的工具,“铫耨”二字合在一起泛指耕田用的农具。
B.文中的“固”与《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一句中的“固”意义和用法不同。
C.四塞,塞即要塞,四塞即四面边塞,形容秦国四面边境均有天险,可作屏障。
D.文中的“亡”与《鸿门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中的“亡”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准备赶走一个讨厌的门客,鲁仲连用一系列事实阐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收回成命。
B.在入秦的问题上,孟尝君听不进劝告;苏秦利用孟尝君喜欢听鬼故事的特点,给他讲了土偶和木偶对话的故事,借此获得了劝说的机会。
C.孟尝君被赶出齐国后,很多在他门下奔走的人疏远了他,孟尝君返回后准备报复他们;谭拾子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偏狭之处,放弃了原来的计划。
D.三段内容都与孟尝君有关,这些故事一方面展现了鲁仲连等策士出色的劝说技巧,另一方面也刻画了孟尝君从善如流的宽广胸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2)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
14.鲁仲连、苏秦、谭拾子三人在劝说孟尝君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述。
2023-05-08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

周紫芝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坐》前两句展现了一幅空阔的画面:长空中鸟儿高飞,一片白云越飘越远。
B.《独坐》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对敬亭山的喜爱:我们相互对视,谁也不讨厌谁。
C.《席上》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梦里朱颜换”一句起到了承转和过渡的作用。
D.《席上》下阕并未直接抒情,而是用“岭头云”“孤雁”等比喻性意象借景抒情。
16.两首诗词中都使用了“孤云”这个意象,借助“孤云”的同一个特点,却表达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