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中 2023-04-18 9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史书叙事有久远的传统,在叙述之范围、对象之抉择以及确保所叙之事的真实性品格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形成了史学特有的面貌。

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汉书》作者称司马迁“驰骋古今,博极群书”,《后汉书》作者又称《汉书》“文赡而事详”。《隋书·经籍志》作者对史官提出博闻强识、疏通知远的要求都说明了中国史书叙事范围之宽广、内容之丰富。

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之分。《左传》记事,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其要旨。司马迁概括《史记》的撰述范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网络历史变迁,在整体史的背景下揭示出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班固《汉书》意在包举一代史事,故其所叙之“事”皆围绕皇朝统治的方方面面展开。杜佑在《通典·自序》中申言“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凡此,皆表明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史书叙事的范围。

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荀悦写《汉纪》,于卷首明确提出“立典有五志”论,意在通过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五个方面,写出“天人之际”和“事物之宜”。东晋史家常璩、干宝两人深受荀悦影响,前者提出“书契有五善”并撰成《华阳国志》,后者提出“五志”并撰成《晋纪》。刘知几撰《史通·书事》篇,从荀悦和干宝关于“立典有五志”的论述展开,进一步讨论了史学家应如何确立史书内容的问题。刘氏认为,荀、干二人所论“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但难免有所未尽。于是,他尝试在荀、干之论的基础上,“广以三科,用增前目”,这三科分别是: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这些观点,无疑把前人关于“书事之体”的讨论扩充、深化了。如果说《史通·叙事》篇着重从文辞层面探讨“怎么叙”的问题,那么,《史通·书事》篇就是从事实层面探讨了史书应该“叙什么”的问题。

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材料二:

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记·刺客列传》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由于该篇所叙曹沫、豫让、荆轲等五刺客事迹跌宕起伏,世多传闻,于是太史公根据公孙季功、董生、夏无且的说法,判定荆轲刺秦故事中的是与非,在叙述荆轲刺秦一事时未取传言中类似“天雨粟,马生角”和“荆轲伤秦王”等不可信的情节。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于战事往往“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原貌难寻,若史家照本详叙,则易致抵牾,失于事实,故李延寿合南北史事于一书,便不详书南北交涉处,宁肯略去一些细节,也不愿与事实有违。可见,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撰史者当反复思忖、多方考订方可下笔。

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唐人刘知几称“《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在皇朝史中,国之大事是本纪的重点,人物功过则是列传的焦点,如此方可显隐有道,洪纤靡失。

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初五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离世,按报送制度,史馆于是月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卒”于国史,不载其事迹。对此,史臣路随立议指出:“凡功名不足以垂后,而善恶不足以为戒者,虽富贵人,第书其卒而已。”在这个标尺之下,不能建立功名之人,虽位列将相、爵通于侯亦不立传;立节、养德、出奇、守道之人,虽终身匹夫亦能与管、晏同列,传事迹于后世。在路随之前,韩愈的门生李翱就发出了以“功德”为修史标准的倡议。李翱、路随提倡以“功德”为尺立传入史,使富贵者能有所屈,贫贱者亦能有所伸。可见,史书为何人立传,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关系着史学教化功能的问题,体现出撰述者对全局和个体之关系的把握。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的恢宏与细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开创。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范围广,“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以及“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等科目即是证明。
C.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标准各异,自《史记》各有探索,遵循宏大叙事、求真精神、信史原则而忽略细微之处。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为何人立传,是因史家选择运用的体裁不同而作出的规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家对于史书理论性的探讨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后代史家继其学说得以延续与发展。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怎么叙,二是叙什么。后者常常受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的影响。
C.中国古代史书为人物立传,有王侯将相可书,也有匹夫贫贱者可叙,李翱、路随认为主要取决于其人是否具有“功德”。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思考全局、综合考量,更是一个教化功能问题,需要确立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史书“叙事范围”的是(     
A.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
C.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D.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史书叙事具有的特点。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符合史书叙事的哪些标准?
2023-04-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说了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 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母亲说,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以及“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写出了普通中的不普通。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都与“海洋”有关,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小说取材本来是松散的,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D.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汉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初,阳武人陈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眜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B.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C.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D.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称“参乘”。
B.“乃封其金与印”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字含义不同。
C.淮阴,因在淮河以北得名,古代地名中“阴”与“阳”往往体现该地与其相邻山水的方位关系。
D.“间其君臣”与“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杰,认为韩信是个奇才。萧何听说韩信逃离了汉军,等不及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就亲自去追韩信了。
B.萧何认为,汉王刘邦如果想夺取天下,就得依靠韩信,刘邦最终也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
C.陈平最初在临济魏王手下做事,后来侍奉项羽,因立下战功,被任命为都尉。最后陈平到修武去投奔了刘邦,并得到重用。
D.刘邦从谏如流,萧何认为如果诚心封韩信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事先斋戒,搭起一座坛台、场地,按照任命大将的相关仪式办理,那才可以。刘邦答应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2023-04-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释〕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瓜步:即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回忆引出,写了自己外放四川、陕南,备尝艰辛,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以及奉召东行见孝宗,为自己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而喜。
B.颔联中的一个“稳”,一个“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诗人因安然乘舟渡过黄牛峡,而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
C.颈联写诗人眼前所见为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面对的又是“瓜步”和“石城”这两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景此地,使诗人忧从中来。
D.本诗前四句由“兴”字点出,后四句为“忧”字包孕。“兴”为诗人赴阙召对,或宿愿得偿;“忧”则是诗人面对现实,希望渺茫的表现。
15.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皆写了“涕流”的情状。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不同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