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期中 2023-04-20 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以前,张艺谋拍了电影《英雄》,开启了中式商业大片时代,改变了国产主流电影的审美习惯。影片在题材与语言运用、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立意上与观众共生,包含互动观念和复数形式,展现出“意识影片”多样化的创作局面、特点和面貌。

“意识影片”指涉影片创作的一种有意识的预先结构,并因应各种元素的变化而发生调整,体现为一种广义的共生、互动和融合,既有商业片的类型特征和叙事功能,又呈现出明显的实验性探索,敢于突破传统模式,且在其间把握的尺度中寻得某种平衡,使影片自成一格。

有别于通常意义的商业电影,《满江红》呈现出鲜明的实验性探索,类型的杂糅、多次反转的叙事处理、舞台化的表现方式、种种元素的混装等,都是实验性尝试的表征。

影片《满江红》的故事完整清晰,故事在特定的空间时间里展开,节奏张弛有度,光怪陆离,连续反转与错落的院落、交织的长巷、灰墙青瓦、中国窗棂、天井高墙以及豫剧一起,将悬念和节奏推向高潮。此片呈现的叙事意识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导演在创作上的潜力,某种意义上,张大的计划是角色行为相互对照辩证法作用的结果,而非张大设计的结果,情节叙事包含的每一次反转都力求自然且出乎意料,这使影片质量有了保证。《满江红》的摄影视角、画面构图以及镜头剪辑,在光和影的结合上力求精美,不同凡俗。而此片银灰且趋近铁黑色的基调,视觉鲜明的美术颇为讲究,极富表现力。寻求与内容相应的形式、叙事,沿着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互动的观念走,在一意创新和小心翼翼之间推来推去,是打造一个共生的形式,是一种最具启发性的意识,是“意识影片”的第一个层次,这也形成了电影和观众的深切互动。

《满江红》在艺术表现以及节奏上含有明快之调。每一步剧情推进、每一个人设为什么给人很饱满的感觉?是与选角与一众实力派演员演技的突破自我有关,本质上则是作为第二自我的角色人物交流与联系的形式以及公共领域中理想的写照。将第二自我与第一自我结合,构成浑然一体的复数形式,才给人惊喜满满的感觉。

《满江红》的选角很大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而这恰恰成就了“意识影片”的第二个层次。从剧本到演员再回到剧本,电影基于每个演员的气质对故事人物进行调整。于是,影片的表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调性。反派人物秦桧、何立,老谋深算、奸邪多疑。张译、雷佳音等性格明星,表演稳定。武义淳一味斗心眼,由岳云鹏饰演,多了意外和喜感。而北宋对金的背景让时空突转,虽然是略写,却让一众义士的精神面貌渐显。影片中张大等小人物,由沈腾等喜剧演员饰演,观众看到这些喜剧表演风格鲜明的演员便会发笑。剧情的发展、多样可能性、跌宕起伏、变化多端与耐人寻味,是他们饰演的角色和反派人物相互交织交锋与对照的必然结果。两组人物都涉及在历史时刻做抉择。后者是一些不屈身从贼的无名小人物,却可以归为民族英雄,作为大英雄,影片张扬突显了他们抒情的一面。与道始终,正大明白,在相互对照辩证中,寻求出真理来。

(选自丁亚平《<满江红>,一部意识影片的辩证法》)

材料二:

电影《满江红》在叙事和视听上最为明显的两个外在标识,一是悬念,一是喜剧。

悬念的设置与解开,是以逻辑的推演和求真的理性快感为前提和目的的:凶手是谁?动机为何?真相是什么?悬念的展开经不经得起推敲,又能否具有创意而不机械,产生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三一律”的时空关系(去秋凌渡之前的一个时辰/乔家大院)与叙事线索,让“沉浸式大型实景剧本杀”的消费性与趣味感凸显出来,古装与新潮之间多了一个很当下的联通渠道。

抽丝剥茧和多次反转的结构是故事层层推进的重要载体,戏剧性与逻辑性的平衡是关键。小人物能下一盘大棋吗,这要经过怎样的过程呢?明面上的反转又会隐藏着怎样更深层的秘密呢?这些所谓的烧脑感是理性的,电影要好看,首先这些推进和反转要有说服力,还要在此基础上触动情感。小人物豁出时间和性命,去完成一件艰难但值得的事情,何以支撑?是“义”和信念,所谓舍身取义。张大一干人等以下九流贩夫走卒面目为伪装,以心中执念和背上刺字为真性情,步步为营前仆后继;孙均以职业军人的身份,完成从所谓走狗鹰犬向侠义刺客的转变,舍身忘死激情投入。底层的卑微,执念的悲壮,表里的反差特别能唤起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共鸣,还不仅仅是个体、偶然的,它还是有着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东西。

岳飞《满江红》的流传,显然也不仅仅是其文学和文本价值,而是有着时间密码的“集体无意识”。当然,迷雾谜题的演进和反转,还会产生荒诞感,这是一种对于理性的质疑,比如电影中瑶琴和“密信”的段落逻辑瑕疵明显,复杂的说明反而会让观众产生不信任感。有几次的突转也显得有些生硬与偶然,但瑕不掩瑜,整体来说,从悬念解开的求真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和情绪消费,《满江红》给观众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小人物的反差境遇和剧情的反转演进,都能为喜剧风格提供支撑,信息不对称的“井蛙”情景和各怀鬼胎的“错位”情境都是天然的喜剧元素,加之演员的选择和表演风格,《满江红》不仅让人发笑,还能“破圈”地联通一些诸如“我没有背景,我的一切都来自努力”或者“免死金牌”的梗,使其喜剧性凸显无疑。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喜剧感在闹剧的表面风格下产生了一种“黑色性”。更进一步说,这种喜剧的黑色性背后还具有着不易觉察的崇高感。《满江红》的核心创意和主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创新感的——“超越一人一时一地生死的千古流传”,岳飞“满江红”这首绝笔词在叙事上的托底,以及视听上“全军复诵”的高潮段落,融合了新历史主义的元素但又没有背离传统历史观,使得电影由喜剧之“表”经由荒诞感黑色性入悲剧之“里”,这是在“假翻案,真虚构”中产生的摄人心魄的带着痛感的崇高感。

“满江红”词是文化积淀的表征,电影如此这般的视听呈现,其意义在于很好地展现出这样的主题:英雄和正义不会真的死亡,其生命会借由“满江红”词甚或《满江红》电影这样的“文化纪念碑”延续下去,英雄虽死却因忠义永生,奸佞苟活但却背负千古骂名。

(选自程波《<满江红>:悬念的情动与喜剧的崇高》)

1.下列对材料中“意识影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影片”指影片以一种有意识的预先结构为前提产生的一种广义的共生、互动和融合,它敢于突破传统商业片的模式,使影片自成一格。
B.《满江红》的摄影视角、画面构图以及镜头剪辑、光和影的结合、银灰且趋近铁黑色的基调,这些形式与电影内容共生,体现了“意识影片”的特点。
C.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是其“意识影片”的开端,而《满江红》则是其进一步探索与尝试,在一意创新和小心翼翼间共生,完美呈现,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D.电影《满江红》在选角上大胆,将第二自我的角色人物与演员的气质结合,并进行作品的调整,构成浑然一体的复数形式,这也是它作为“意识影片”的一种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间保持一致性。电影《满江红》选择了去秋凌渡前的一个时辰在乔家大院发生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三一律”的运用。
B.随着情节不断发展,故事层层推进,形成了多次反转的故事结构,在观众不断推敲中,电影达到了戏剧性与逻辑性的平衡,产生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C.影片《满江红》中,处于底层的张大一干人、职业军人孙均等都有一种底层的卑微,执念的悲壮,这种表里的反差唤起的情感共鸣,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东西。
D.影片《满江红》融合了新历史主义元素但又没有背离传统历史观,借助喜剧性,呈现一种摄人心魄的带着痛感的崇高感,做到了表里结合,核心创意与主题都有创新。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义”的一项是(     
A.《赵氏孤儿》中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被冤死的赵盾之孙赵武救出,藏匿15年之久,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
B.鲁迅《故事新编·铸剑》里的“黑衣人”,替为楚王铸剑却被楚王无端杀害的铸剑师干将复仇,为了给干将的儿子“眉间尺”报仇,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C.《战国策》中的聂政答应严仲子刺杀作恶多端的韩傀,考虑到人多会有差错,于是一人前往,不想连累他人。
D.尤三姐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人物,容貌风流标致,性格刚烈自持,因为不满宁国府的黑暗龌龊,于是拔刀自刎。
4.腾讯娱乐讯:“2023年春节档,张艺谋的古装悬疑片成了大赢家。上映16天,票房总计突破40亿。”上述两则材料都探讨了《满江红》迅速走红的原因,它们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5.电影《满江红》将我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诗词《满江红》进行了演绎和推广,也成为了传统文化影片化的成功案例,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可以从中借鉴哪些经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文中划横线处有关周瑜“敲鼓”的描写,既照应了前面的鼓角声,又塑造了周瑜沉醉于战争的形象。
C.当“我”说要回去“奶孩子”喂猪鸡时,周瑜“动也不动地看着我”,说明我们的谈话没有触动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了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式外,还借助典型化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讲述了“我”穿越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了倾心的交谈,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8.“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B.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C.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D.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形声字,古代指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B.“爱地不送死父”与墨子《兼爱》中“弟自爱,不爱兄”中的“爱”含义一样。
C.万乘,可指天子、帝位,也可指国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也指一万辆兵车。
D.“臣请效其说”与《六国论》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乘人之危,逼迫楚襄王割让东地五百里;为了顺利归国奔丧,襄王不得已答应了齐王这一不合理要求。
B.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同仇敌忾,配合默契,或假意授地,或坚决拒绝,或搬取援兵,都是爱国忠君的大臣。
C.面对慎子的“王皆用之”的主张,楚王面露不快,后经慎子的陈说,认同了他的观点,并且依其策而行。
D.子良从君王信誉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先答应割让土地,后军事进攻,与昭常、景鲤的“不可与”的目的完全矛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2)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14.为什么慎子建议三策并用?结果如何?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从北方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C.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16.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